第1节 什么是游戏养育力
什么是游戏养育力?如果用故事来解释,我在自序里面讲的“我和妻子用游戏的方式引导儿子专心听课的过程”,就是游戏养育力。
如果用文字解释,游戏养育力是根据儿童成长的科学规律,用亲子游戏来培养孩子、管教孩子和启发孩子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体现在5个方面,分别是游戏认知力、游戏选择力、游戏融合力、游戏管教力和游戏创造力,如图1.1所示。
图1.1 游戏养育力的五力模型
1.游戏认知力
游戏认知力是指家长能否了解儿童的成长过程和游戏的本质,能否了解游戏对儿童成长所起的作用的能力。
荣获美国国家亲子出版奖的全球畅销书——《游戏力》开篇第一页就引用了罗杰斯的名言:“游戏是生命的主要元素”。
为什么游戏是生命的主要元素呢?
因为儿童每一种能力的发展都需要经历5个阶段,在这5个阶段中,游戏起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
以幼儿学走路(儿童的运动能力发展)为例。
› 第1个阶段:幼儿大部分时间只能平躺着,发展的方向是扭头、抬头和翻身,这个阶段是平躺期。
› 第2个阶段:幼儿的主要动作是爬和坐,发展的方向是站立,这个阶段是爬坐期。
› 第3个阶段:孩子可以扶着椅子站起来,接着可以拉着大人的手走几步,后来就是自己蹒跚学步。但是会有无数次的跌倒,甚至还会摔伤。这个时期是蹒跚期。
› 第4个阶段:孩子走路已经很平稳了,身体的协调性也逐渐增加,慢慢地还可以跑跳了。这个时期是跑跳期。
› 第5个阶段:孩子的身体运动机能发展成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非常自如地做出各种高难度动作,例如,可以打破运动比赛的记录、跳出新颖优美的舞蹈,从而创造新的价值,获得收益和荣誉。这个时期就是舞蹈期。
你仔细琢磨一下就会发现,儿童的运动能力只有发展到第5个阶段才可能产生价值和回报,前面的4个阶段都不会产生价值和回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没啥用”。
那么,可以把不产生价值和回报的前4个阶段去掉吗?
显然不能。如果连爬都不会,怎么能走呢?因为前面的每一个阶段都是后一个阶段的重要基础。所以,不仅不能去掉,还得想办法让前4个阶段玩得更好、更美、更嗨,这样才可能在第5个阶段跑得更快,跳得更高,舞得更美。
那么,怎样才能让孩子玩得更好、更美、更嗨呢?
那就是游戏。因为游戏既有趣又好玩,而且可以多次重复玩。
雅典奥运会冠军刘翔小时候在街头从来都不像正常人一样走路。他总是喜欢玩各种各样的跑跳游戏:一会儿跳上花坛,一会儿跨过树坑,一会儿又狂奔起来。就是在这种长期的游戏练习中,他的跑跳能力得到了开发和发展,因此被老师发现并成为专业的运动员。
所以,意大利幼儿教育家玛利娅·蒙台梭利就把儿童的游戏叫作“工作”。中国近代家庭教育的鼻祖陈鹤琴老师在其著作《家庭教育与父母教育》中说:“游戏就是工作,工作就是游戏。”
其实,不仅儿童的运动能力发展是这样的,儿童的语言能力、学习能力、心理能力、艺术能力、社交能力等,每一种能力都是这样的。它们都是通过各种游戏,一步步地发展起来的。
如本书文前的儿童成长彩虹图所示,儿童每一种能力的发展,都会经历类似于平躺期、爬坐期、蹒跚期、跑跳期和舞蹈期这样的5个阶段。而且,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成长表现和成长心理。
如果上一个阶段发展得好,儿童的成长表现就好,儿童也会变得兴奋和自信,就形成了积极的成长心理。相反,如果儿童的某种能力在某个阶段受到了过度阻碍,就会产生消极的退化心理,出现退化表现,并导致各种问题的发生。
在这5个发展阶段中,蹒跚期最关键,是能力发展走向的分水岭。因为相对于平躺期和爬坐期,蹒跚期儿童的能力已经提升了,他们的实践次数是最多的,所以犯错误的次数也是最多的。
如果儿童的某种能力的蹒跚期在游戏或游戏教育中度过,他的表现不会被严肃评价,那么他会很放松,并得到更多的犯错机会和改进、提高的机会,他成功晋级跑跳期和舞蹈期的概率就会增加很多。
相反,如果儿童缺少游戏或游戏教育,他的某种能力的蹒跚期就必定在现实生活中度过,他的表现会被严肃评价,每一次犯错可能都会被挑剔、批评和责骂,他就会变得紧张和焦虑。如果这种情况出现的次数过多,会导致儿童的压力过大,他就会选择放弃或停滞不前。
我在自序中提到的“我叫不出对亲戚的称呼”和“我在人多的时候记不住人的姓名”,以及后来“我在人多的时候放弃了记住人的姓名”,就是源于这样的原因和过程。
再举个例子,在你包饺子的时候,孩子也想包着玩。如果你索性给他几张面皮和一点肉馅,让他在旁边随便包着玩,孩子可能会包得一个比一个好。
相反,如果你非要按大人的要求去衡量孩子:既不能把面皮弄脏了,也不能把衣服弄脏了;肉馅不能放多,也不能放少;饺子要捏紧,不能一煮就开了……那么估计孩子的每一步动作都会被你批评一顿,孩子很快就会被说傻了、说哭了、说跑了。
事实上,这也是现在很多孩子不愿意做家务的根本原因。孩子要么从来没干过,要么被家长要求和挑剔得太多,索性就“躺平”不干了。
孩子的能力发展也是如此。在孩子的能力比较低但意愿度比较高的时候,如果家长太严肃,不给他提供游戏模拟的机会,孩子就会因害怕被批评而不敢犯错,不敢做或多做一些事情,他的能力发展会停止或退化。这就是儿童成长彩虹图所揭示的发展规律。
儿童成长彩虹图是一个非常实用的工具,它能使我们对孩子的各种成长问题快速地进行行为和心理层面的定位分析;同时,也可以对我们的管教能力和心理状态做一个快速的定位觉察。
儿童教育专家孙瑞雪写了一本非常畅销的书叫《捕捉儿童敏感期》。其实家长也需要根据儿童成长彩虹图,捕捉儿童每一种能力发展的蹒跚期(敏感期),并及时提供一些可供其反复练习的游戏教育,帮助孩子安全地度过这些成长分水岭,避免出现心理阴影和能力退化。
所以,游戏养育力的核心和本质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问题是正常现象,不是他不好,而是他的某些能力还不够。父母要利用儿童成长彩虹图的分析定位,给孩子提供轻松、有趣的游戏或练习,协助他度过爬坐期和蹒跚期,只要能力提升了,问题自然也就化解了。
从古至今,很多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如柏拉图、席勒、蒙台梭利、皮亚杰、杜威、维果茨基和班杜拉等都发现游戏跟儿童的发展、情感、动机、认知、社会化、文化和学习密切相关,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和智力开发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其中皮亚杰的“同化与顺应”、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等都揭示了与儿童成长彩虹图类似的发展原理。
如果把这些相关的研究简单地归纳一下,游戏和游戏教育对儿童成长的积极作用可以总结成8条。
› 游戏有利于孩子消耗过剩的精力,减少躁动和不安。
› 游戏有利于孩子在情境中练习,掌握各种必需的生活技能,获得自主感、掌控感和安全感。例如,辩论游戏、打斗游戏、跑跳追逐游戏和躲猫猫游戏等,这些游戏可以帮助他们在必要时自我辩护、自我防卫和躲避风险。
› 游戏有利于孩子探索和发现新的事物,获得新鲜感,从而保持一种自然的内驱力,对未来充满希望。例如,探索游戏、冒险游戏和挑战极限游戏等。
› 游戏具有宣泄情绪的效果,可以让儿童摆脱创伤经历所产生的消极情绪,实现自我疗愈。例如,自言自语游戏、涂鸦游戏、过家家游戏、想象游戏和各种超人游戏等。
› 游戏可以让孩子学习规则、理解规则、运用规则和制定规则。例如,各种棋牌和运动竞技游戏等。这一类游戏特别重要,众所周知,最顶尖的企业都是卖“规则”的企业,最顶尖的人才都是能制定规则的人。
› 游戏有利于孩子了解和揣摩他人的动机,促进孩子对各种非语言沟通能力的学习、了解和运用,有利于孩子跟他人分工合作。有的孩子从小就善于察言观色、成人之美,从而人脉通达。
› 游戏可以调节孩子大脑的唤醒水平,引发和促进孩子体内多巴胺的释放。当孩子大脑中充斥着这种物质时,孩子就会进入一种被称为“心流”的状态而沉浸和专注于游戏中。这些都特别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特长和创造力。孩子从小就思维敏捷、想法新奇,长大后也很容易成为行业巨匠、学术泰斗。
› 游戏可以培养孩子很多重要的能力,例如想象能力、表达能力、表现能力、抗压能力、分析能力、反思能力、辨别能力、选择能力和决策能力等。游戏最大的好处就是允许参与者犯错误,孩子可以通过多次重复玩游戏逐渐掌握各种技能。游戏是一种不需要付出巨大成本和惨痛代价的实践练习。如果父母陪孩子玩的互动性游戏越多,那么孩子的社交能力和适应能力就越强。
上面列举的是游戏本身对孩子产生的积极作用,如果是亲子游戏,那么至少还要加上3个积极作用。
› 增加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相互了解。
› 增加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亲密程度。
› 跟孩子的成长一样,父母也可以获得游戏带来的各种好处。
举个真实的例子来说明游戏认知力的显著作用。
我曾经辅导过一个家庭,爸爸是一个化学博士,他的儿子10岁,在读小学。爸爸不了解游戏的本质,也不了解游戏对儿童成长的影响和作用,对游戏特别排斥。他每次看见儿子玩游戏都特别生气,觉得儿子没出息,不像自己那样从小就懂得刻苦学习,从而就数落并强迫孩子放下游戏,开始学习。结果导致儿子一看见爸爸就害怕,总是躲着他,还患上了强迫症,爸爸也因此有了心病,苦闷不堪。
后来,我对这位爸爸采用了认知行为疗法,给他讲解了儿童成长彩虹图原理,使他明白游戏的特点和游戏对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这位爸爸恍然大悟,立刻改变了对游戏的看法。从此他开始每天跟儿子一起玩各种亲子游戏,儿子的状况有了巨大的好转,不仅强迫症的症状消失了,体育成绩和学习成绩也提高了很多。爸爸了却了心病,父子关系也变得亲密了。
2.游戏选择力
游戏选择力是指家长能否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为孩子选择并提供最适合其玩耍和发展的游戏的能力。
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成长阶段的孩子,适宜和喜欢的游戏都不一样。
例如,适合0~2岁婴幼儿的游戏主要是动作游戏、物体游戏和假装游戏。
适合3~6岁学龄前儿童的游戏主要是角色扮演游戏(如过家家等)、追赶游戏、结构游戏(如积木等)、打斗游戏、表演游戏、超人游戏和娱乐游戏等。男孩更喜欢结构游戏、打斗游戏和超人游戏等,女孩则更喜欢角色扮演游戏和表演游戏等。
适合7岁以上学龄儿童的游戏主要是打斗游戏、球类游戏、棋牌类游戏、运动游戏、户外游戏、电子游戏、聊天游戏、表演游戏、娱乐游戏和其他各种竞技游戏等。男孩更喜欢打斗游戏、户外游戏、电子游戏和竞技游戏,女孩则更喜欢聊天游戏和表演游戏等。
此外,对于孩子每一种能力的培养,家长还需要根据儿童成长彩虹图,判断孩子目前正处于哪一个阶段,然后选择最适合孩子本阶段、不同难度的游戏跟孩子玩。
所有成功的亲子游戏都有一个相同的秘诀,那就是始终让孩子有50%的获胜机会。如果孩子获胜太容易,他就会觉得没意思,能力也得不到提升;如果孩子获胜太困难,他就会因为困难而放弃,能力也得不到提升。
以象棋为例,孩子在刚学下象棋时,棋艺处于平躺期,这时候孩子的游戏目标就是认识棋子。可以采取的玩法是先把棋子全部打乱,然后家长和孩子在黑红棋子中任选一种,谁能快速地将自己选择的颜色中的2个相同的棋子找到并两两摞起来,谁就赢。
认识棋子后就进入爬坐期。爬坐期的游戏目标是学习棋子的开局摆放,并练习各种棋子的基本走法。然后进入蹒跚期,这时候的游戏目标就是练习下棋了。可以将规则设定为孩子能无限悔棋(下错棋而被家长“吃掉”后,可以把棋子拿回来重新走一步),而家长不能悔棋。
等孩子的棋艺熟练一些了,就进入跑跳期。跑跳期的规则可以设定为家长根据孩子的能力在开局时选择让孩子1~5个棋子(假设家长的某些棋子已经被孩子吃掉了并把这些棋子从棋盘上拿掉),双方都不能悔棋,或者全局只能悔1~3步棋。
最后随着孩子棋艺的不断提升,家长可能赢不了孩子了。这时就进入了舞蹈期。舞蹈期的规则会向家长“倾斜”,孩子可以根据家长的能力选择让棋子或允许家长悔棋。到这个时候,孩子的棋艺水平已经很高了,有的孩子甚至可以在学校的棋艺竞赛中获奖了。这时孩子棋艺的社会价值就逐渐呈现出来了。
我曾经在樊登读书的北京旗舰店做过一次主题为“游戏养育力”的分享,在整理内容的准备阶段,我发现自己曾经跟儿子玩过20类100多种不同的亲子游戏,这些游戏对儿子的成长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要想提高游戏选择力,可以看看劳伦斯·科恩写的《游戏力》、中国儿童中心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联合编撰的《原来孩子这样成长/0~6岁儿童心理发展与家庭教育指导手册(父母版)》。
3.游戏融合力
游戏融合力是指家长能否拥有完全开放的心态,把自己当成孩子,并全身心地跟孩子一起玩游戏的能力。
由于对游戏的认知不足,或者因为工作太繁忙,很多家长在跟孩子玩游戏的时候都很难做到百分之百的投入,这其实是很不划算的,原因有二。
› 陪伴的质量不高,孩子因为对家长的游戏表现不满意,反而不愿意跟家长玩了,这就造成家长费力不讨好。
› 家长错失了利用游戏来放松心情、释放情绪和疗愈自己的好机会。
我的游戏融合力比较强,所以我儿子从小就特别喜欢跟我玩各种游戏。于是,我在家经常不用干家务活,妻子给我的差事就是陪孩子玩游戏。
不过,我想告诉大家:只要掌握了游戏的要领,不管是爸爸还是妈妈,甚至是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想拥有游戏融合力,都不是难事。
拥有游戏融合力的要领就是选择孩子喜欢玩或适合孩子玩的游戏,通过调整游戏规则,使自己和孩子赢得游戏的胜率都为50%,就像我在上面举的象棋例子一样。这样,你就会在游戏中放下身段,自顾不暇,完全融入其中。
另外,当家长拥有了游戏融合力,能投入百分之百的精力陪孩子玩游戏时,就产生了高质量的陪伴和抚慰效果。在这种高质量的陪伴和抚慰中,即使玩游戏时间不长,哪怕只有几分钟,孩子也是非常满意的。
记得有一段时间我特别忙,没有时间陪孩子,孩子很难过。我妻子就开车带他到我单位的楼下,我在车里跟孩子玩切西瓜的电子游戏。我们俩玩这个游戏的水平差不多,你一局我一局,各有输赢。玩了不到10分钟,儿子就心满意足,开心地“放”我上楼加班去了。
再举一个真实的案例。我在家排行第四,是家里唯一的大学生。我哥哥姐姐的孩子都在北京工作,他们特别希望我能多给这些晚辈一些指导和建议。可是这些孩子从小就被他们的父母以我为榜样唠叨烦了,他们对我有很强的防御心理,始终保持着一种敬畏,每次到我家说话都不多。他们要么抱着各自的手机不放,要么默契地躲到一边组团玩电子游戏。
于是我就约他们一起玩扑克牌游戏,谁输了谁就被弹脑门儿。分组的时候,我会特意根据每个人的技能强弱做均衡调整,我带着最弱的队友玩,这样使大家都有同样的获胜机会。游戏立刻变得特别刺激和有趣,孩子们玩嗨了。游戏结束之后,大家都说从来没有这么开心过,也因此放下了很多心理防御。现在他们经常来我家玩扑克牌和狼人杀的游戏,还主动来跟我请教和探讨自己的事情,我们的关系亲密了很多。
美国儿童专家、儿童心理治疗师金伯莉·布雷恩写过一本书,书名就叫《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
4.游戏管教力
游戏管教力是指家长能否领会游戏的本质特征,把非游戏化的枯燥的说教、苦口婆心的劝诫,变成游戏化的、轻松的、有趣的亲子游戏的能力。
所谓的游戏化也不完全等同于游戏,而是将游戏的机制运用到非游戏活动中,进而改变孩子固有的行为模式,激发孩子的参与度。
事实上,教育学是最早进行游戏化研究和实践的领域,幼儿园的很多教学和管教都是游戏化的。中小学也应用了不少的游戏化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游戏化教学能显著地提升学生的成绩。
我在自序里分享的“儿子上课走神儿”的故事,就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用游戏来管教孩子的即兴发挥。
这次意外的成功让我对亲子游戏有了不同的领悟。后来,我用过家家游戏解决了很多令我头疼的问题。例如,管不了儿子,实在没办法了,我就让他扮演爸爸,看他有什么妙招,然后我拿来照做。
无数次成功的经验都证明了:这种游戏化的教育方式真的很有效果,远远胜过一般的说教、批评和惩罚。
关于如何开发和使用游戏教育,美国未来协会游戏研究主任简·麦格尼格尔在其畅销书《游戏改变世界:游戏化如何让现实变得更美好》中阐述了游戏的四大核心特征,分别是目标、规则、反馈系统和自愿参与,这就给教育工作的游戏化提供了实用的方法和工具。
举个例子,2019年9月,我儿子上初三了。他主动跟我们一起设计了一个关于手机使用管理的管教游戏。
› 目标:做好手机管控,让家人有更多的时间可以学习和进行家庭游戏。
› 规则:每天21点(周末是22点)以后所有人都不能使用手机。如有特殊情况,提前申请后才能使用。
› 反馈系统:如果谁违反了规则,就需要根据使用手机的时长,按每分钟5元的罚金向其他成员支付罚款。
› 自愿参与:儿子刚开始以为我会担心影响工作而不同意,还想好了怎么来说服我。结果当然不是他想的那样,我一听就高兴坏了,一拍即合。
这个家庭管教游戏我们至今都在使用,刚开始大家违反规则比较频繁,罚金出出进进,后来我们逐渐形成了习惯,手机使用管理的效果非常不错。
游戏管教力之所以能屡屡产生很好的效果,是因为很多家庭教育问题都是由孩子某种能力的发展正处在蹒跚期产生的,当采用亲子游戏来解决这些问题时,就会增加对孩子的包容性,从而给孩子更多实践、犯错、改正和总结、提高的机会。
事实上,不仅在教育行业,而且在很多如微软、谷歌、万豪、腾讯、网龙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均开始了游戏化管理的尝试,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我也在德国拜耳、启明幼教和中储物流等企业的培训中应用了游戏化管理(养育)方式,效果都非常好。很多学员惊呼:“哇!太神奇了!很多积压已久、成见很深的问题和难点都被轻松地化解了!”
原理很简单,因为成年人的能力发展跟儿童一样,也有类似的5个发展阶段。在日常生活中,成年人会因为担心做不好,很多事情不敢做,特别是涉及沟通方面的事情。而游戏可以使人放松,在做事情时,不用害怕犯错误和露怯,即使能力比较低,也敢去做。
5.游戏创造力
游戏创造力是指家长能否帮助孩子领会游戏的本质特征,使孩子不断打破旧游戏规则,创造新游戏规则的能力。
事实上,从儿童成长彩虹图可以看出来,只要家长不打压、不限制,适当地给孩子一些支持,每个孩子从小都会具备游戏创造力。
细心的家长可以发现,年龄较小的孩子最喜欢玩的一种游戏就是模仿大人的动作。刚开始模仿得不太像,后来慢慢地练习多了,就模仿得一模一样了,模仿得非常熟练之后,他们就开始自由发挥,超越旧动作,发明新动作。
再如,孩子在跟大人玩赛跑游戏时,如果发现大人的优势太明显,就会提出修改游戏规则的建议,要求大人等他跑到一半之后再开始比赛。这也是孩子游戏创造力的体现。
可以肯定地说,如果孩子没有被打压和抑制,他们就会一直具备极强的创新能力,这种能力会帮助他们快速地了解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并推动社会的发展。
我儿子也是这样。由于我经常跟他玩各种游戏,玩的次数多了,他就逐渐明白了游戏的目标、规则、反馈系统等主要特征,于是开始创新和改造各种游戏。从语言游戏到追逐游戏,他改造的游戏越来越多。
除了上面提到的关于手机使用管理的管教游戏,还有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游戏就是我儿子发明的四子棋。发明的起因是他觉得五子棋只能同时供2个人玩,这样第3个人就会觉得很没意思。于是他做了各种设计和尝试,最终设计出可以同时供3个人玩的四子棋。
四子棋的规则要比五子棋复杂一些,需要用3种颜色的棋子,率先形成4联子的玩家获胜。为了获胜,每个玩家都要随时关注另外两个玩家的动态,并根据不同的态势选择竞争或结盟,进行防御或进攻。
樊登读书的创始人樊登老师说他就经常跟儿子玩一种游戏:他们两人先各自随意说出一个东西,然后想办法把这两个东西联系起来,创造出一个全新的东西。这种游戏就特别能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世界天才儿童研究协会亚太地区理事会主席、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超常儿童研究中心主任施建农教授,在给我们授课时,曾发自肺腑地说:“培养天才的最好方式就是给他们提供具有创造性的环境。”
如果家长拥有了游戏养育力,对孩子来说,就等于拥有了一种创造性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