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85章 480.跟这群虫豸在一起,怎么搞好科研改革?
【希羽组的改革有着巨大的操作空间,改革决心也很坚定。
即使如此,由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希羽组联席会议做出的改革看上去仍旧非常缓慢。
——周辉,1984.1.18】
“……众所周知,在本世纪初,中国未来的道路有很多,无数前人用各种方式探索,但现实已经证明:唯一的活路只有在中国能够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化这一条,并且决不允许走回头路。”
夏希羽的文章一如既往地直白,上来就直入主题。在这段话之后,他才开始进入正题——
“在半个世纪以前,中国面临的问题根本不是什么帝制或者共和,也不是有些人鬼扯的民族性。能打败工业国的只有工业国,作为一个农业国的中国无论如何都是无法战胜工业国的。”
“与农业国和工业化国家不同的是,工业国是已经有了成套工业化成果的国家。后者并不是有了几十个或者几百个工厂就可以自称的。工业国推行的工业化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文化体系,更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制度与道德体系。”
“最重要的是:工业国还可以自由选择吸纳、包容或排斥既往的、那些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文化体系、社会制度、道德体系。包容不存在于农业社会。”
“如果不能理解整个世界已经不可逆转的进入工业时代,如果认为中国的失败仅仅是我们的武器不如敌人,如果只是认为外国人比中国更加野蛮,而不是认识到农业国与工业国相比有着全面系统性的劣势,那么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拯救中国。想拯救中国,想拯救自己,除了开启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外别无他途。”
“而到了半个世纪之后的现在,时代变了,我国已经初步建成一套工业体系,并且让绝大多数地区都受到了物质上的影响,其余地区也至少受着组织上的影响——柳青的《创业史》及其背后的社会现实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然而,受限于目前工业水平以及仍旧不高的高等教育普及度,我国的大多数群众即使可以从其它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众之中,也无法切实地理解这一点。”
“但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不断普及,我国的大多数人将成为目前意义上的知识分子——新世纪出生的人将会有一半以上的人至少接受了本科或大专水平的高等教育,甚至有不少因为各种原因缺乏学历的人能够通过自学能够达到同等水平。”
“到那时,目前仍旧存在的严重封建性会成为他们反对的对象。在这些接受了高等教育的人之中将会有至少十分之一甚至五分之一的研究生。”
“如果我们这些前辈们无法在任何程度上破除现有的封建性,那么作为科研队伍的后备力量,他们之中那些有意从事科研行业的多数毕业生将会在面对科研体系之外的现代社会时,必然会让抛弃科研工作,转而选择其他行业——这不是任何宣传或利诱可以改变的。”
“这意味着科研能力的绝对缺失——科研天赋和科研兴趣并不总是重合的,这种不重合在社会科学和理科领域带来的矛盾远远大过允许以量取胜的工科领域的矛盾。”
“在上述情形下,我国的最好情况也仅仅是会在未来的几十年中成批地产出数百万甚至上千万名工程师,并且能在其中找出万分之一的、影响人类历史的大工程师,但却难以有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的哲学家、逻辑学家和数学家。”
“希羽组研究所目前仍在为这样的危机寻找答案——我们认为,现行的科研秩序远远达不到我们的预期,我们决定带头改变这一切……”
然而,此时的希羽组众多同事之中,有两组同事完全无暇顾及外界信息,其中一组是正在对着计算机用纸和笔作证明的奥利维拉·诺伊和蕾切尔·丽特。
此时的后者正看着前者大汗淋漓地作证明。
“诺伊,你还好吗?”
“还好,我还好,我找到了狄克斯特拉先生的狄克斯特拉算法的美妙之处,就像你一样!”
“美妙之处?”
“普遍成立。”
蕾切尔·丽特很清楚这意味着整套算法的适用范围将极大地被扩张。
而这等重大成果竟然是自己认识了快六年的“女友”独立证明的。
想到这里,丽特忍不住把这位“女友”搂住。
而另一组暂不知晓外界信息的希羽组研究所职工则是:沙雯宁与罗慧楠、楚文。
“雯宁,你……确定在三角函数没问题吗?那不是将近半个世纪以前被认为不可行的方案吗?”
“没问题,我用的只是关于三角形的高的定义,这个定义恰好是一个三角函数,仅此而已,你们看——”
沙雯宁指着自己五页纸的手稿。
一起读完手稿的罗、楚二女不约而同地大喊:“雯宁(姐),赶快写成论文发表啊!”
沙雯宁一时间愣了一下,随后立刻抄起草稿纸和手稿去找夏希羽,罗慧楠和楚文也迅速决定陪她一起去。
于是,在三分多钟后,她们三人正好碰上了准备找夏希羽询问狄克斯特拉算法的诺伊和丽特。
“你们也是找夏希羽的?”
两边都互相确认了对方的来意后,沙雯宁立刻反应过来,用英语询问:“诺伊小姐,您有新的成果?”
丽特点头:“对,诺伊证明了1950年代的一个算法具有普遍最优性。在图论领域中,对于任何问题,即便在最坏情况下都能达到理论上的最优性能!对任何序列算法都成立。”
三名中国籍女大学生一时间有些困惑,但在研究所内学过编程的她们多少都理解了些。
于是,诺伊没过几秒就看到了她们三人的成果
夏希羽用近半小时读完了论文后,给出了自己的意见:“我建议这一大篇论文可以拆成至少三篇,然后直接背靠背发到ACM的期刊上去。三篇都可以提名今年的最佳论文。你们做最后的小修改就可以发出去了。”
正当夏希羽准备通过修改器帮诺伊进行最后查重时,发现了一个问题:一位日籍科研人员和一位新西兰人已经在发表了诺伊的手稿中的第一部分内容。
于是,他对着眼前的众人说道:“诺伊,如果我记得没错,你论文中前五页的改进在去年就有人开始往这方面构思,如果对方的研究顺利,他们可能已经把论文投出去甚至已经被期刊接收了。最好的结果是,你和对方一起分享这部分成果,算是各自独立完成的研究。”【1】
“至于我对剩余部分的评价,我只有一句话——我确信这成果在二十年内不可能有人独立做出来。【2】只要能把论文发出去,你有资格凭借这部分的成果成为研究所内的第一个计算机领域的大专家。在学术方面可以与浅野明日香并列,也就是三级教授起步的水平。论文一定要选最高级别的期刊……我晚些时候会抽时间和你们一起挑选期刊的,希望你们不介意等一等。”
听到夏希羽的评价,诺伊和丽特大喜过望。
“两位有没有兴趣听听沙雯宁的成果?”
见她们俩立刻冷静并答应了这件事,夏希羽直接开始读起了沙雯宁提供的六页半手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