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1章 458.《华罗庚的这一生》(三千字大章)
【华罗庚在隔离审查期间读到希羽组研究所联席会议写的长篇评论文章后,几乎是当场倒地。
好在301医院抢救及时,这才能活着等到批捕。
否则,我很难想象夏希羽他们会在他没有活着接受审判的情况下会发生什么事。
——杨乐,1983.12.31】
除了《科技日报》上的这篇文章之外,希羽组联席会议实际上还发表了一篇文章——《华罗庚的这一生》。
因此这一篇文章恰好也出现在了王元、杨乐等人转送给华罗庚的报纸之上。
当后者迅速看完希羽组研究所联席会议在文章的前半部分写的对自己的介绍,以及长达数百字的、中立到没有感情的学术水平评价之后,他看到了以下内容——
“……对于华罗庚的一切问题,我们觉得:此处应当先以‘华罗庚抢先争当数学所所长’一事为脉络,结合我所现有资料(以研究所方面收集到的、部分散佚的《竺可桢日记》为主)和部分历史数据进行简单陈述。”
“……以上是希羽组之外的其他人与华罗庚的互动或评价,均有原文为证,以下则补上联席会议的评价。”
“对上述资料所反映的情况,笔者认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如从华罗庚逆境奋斗屡有创获与时俱进的人生历程观之,盖棺论定:其人仍不失为现代中国数学界负有国际声誉的一代豪杰。”
“实际上,联席会议全体成员与创始所长夏希羽都对华罗庚的上述经历表示了不同程度的同情和感慨。”
“因为,联席会议一致同意:从总体来看,华罗庚身上的问题大多都不是他一个人的问题,而是杂糅着文人传统、现代科研体系等一系列要素在时代浪潮中不断混合,却又没有得到妥善处置之后产生的问题。”
“在过去的数十年里,他有意或者无意之中犯下的过失并非他或者其他任何一个特定的人有意为之。”
“实际上,自我国的知识分子之间开始自发地形成一条‘以前往英美国家留学并获得博士学位的知识分子为最高一级,以未曾留学甚至像华罗庚一样不曾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土’知识分子为最低一级’的鄙视链的那一刻,犯下类似错误的人不断增加。”
“而华罗庚的特殊之处只是在于以下几点:他是这些人之中在从事科研之前接受过的教育水平以及最高学历均最低的;他是最需要依赖人际关系和各方面联系才能在科研共同体内向上攀登的那一个;他在知情或不知情的情况下,主动或被动地包庇了藏在中科院内外的、密谋对希羽组研究所成员进行刺杀和暗害的阴谋家。最终落入现在的局面。”
“如果一定要给华罗庚下一个定语,那么最合适的表达方式是:华罗庚既是一个被拴在这条鄙视链上最末端的关键节点,也是最适合展示‘旧时代的人才如何通过攀爬学术阶梯达到最高地位’的最佳展品。”
“直到联席会议发布此文为止,他都是一个社会主义者、爱国主义者,至少曾经是一位又红又专的大数学家——联席会议在过去、现在,未来都无意否认这一点。”
“如果他死了,他大可以对他曾经的同学、学生、老师、同事以及上级们说,‘我尽力了,我靠着你们的支持,不仅为中国做出了贡献,还走到了中国学术界的顶峰,甚至在世界数学史上都能够青史留名’……”
在看完上述文字之后,华罗庚当着杨乐等人的面直接晕了过去。
然而,希羽组的所有人此时还不知道这一切——只要华罗庚没有立刻去世,那就没有对跨年晚会进行调整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