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看到了“妖怪”
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能够成为世界“优等生”的重要支撑之一——低失业率也在逐渐改变。尽管与美国的失业率相比,还处在相对较低的水平,但日本的失业率的确是在逐年上升的。1993年,日本失业率上升到了2.5%,到1997年达到了3.4%,除了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短暂的混乱期超过3%,其他的时期,日本的失业率从未超过3%。这预示了日本的经济正在接近“泡沫经济遗留问题处理后遗症”这个巨大悬崖。为了让过度放贷的银行和过度借贷的企业回到正轨而进行的清算工作在泡沫破灭后做得非常不到位,不良债权还在继续增加。
尽管股票价格在1993年短暂停止下跌,但此后土地价格开始持续大幅度下跌。1993年的公示平均地价为174万日元每平方米,1997年跌至83万日元每平方米,与泡沫经济鼎盛期(1991年的241万日元每平方米)相比,只剩下1/3。日本曾经的土地神话彻底崩塌了。土地价格的持续大幅下跌,意味着被认定为不良债权的担保贷款在悄悄地继续增加。由于日本在1993年后没有对不良债权进行充分处理,再加上新的不良债权的增加,如岩浆般的不良债权持续膨胀,悄然地寻找着喷发口。
1997年11月,岩浆喷发了。
一连三个周一,三个大型金融机构相继破产,这样的事情在任何国家的历史上都是罕见的,但这种情况在1997年11月的日本真实地发生了,并在漫长的日本经济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拥有魔幻星期一的11月。
11月3日,星期一,中型证券公司三洋证券决定提出《公司再生法》适用申请,这是在上月刚刚经历了石灰市场不能还债的异常事态后的破产事件。这次破产扣动了大型金融机构破产连锁反应的扳机。
11月17日,星期一,曾支配着整个北海道地区金融市场的商业银行——北海道拓殖银行宣布,由于自身经营陷入困境,将向北洋银行及其他本州地区的银行转让经营业务。这是由泡沫时期产生的不良贷款过于庞大所导致的破产,此前任何人都认为不可能倒闭的商业银行,竟如此脆弱地轰然倒下了。
11月24日,星期一,四大证券公司之一的山一证券为填补股市交易损失而积攒下巨额账外债务,而宣布自主停业。
一连串大型金融机构破产的直接原因都是资金周转不灵。长期的经营松懈、不良贷款的巨额积累,以及填补损失的积累,造成了资金周转不灵的局面,从而直接导致破产。原本以“钱”为主营业务的金融机构,却陷入资金周转不灵的泥潭,如此不可思议的事竟连续发生在了三家大型金融机构身上。日本金融机构整体的银根吃紧,以及来自对金融体系的不安感,以不良贷款堆积的岩浆喷发这种极端方式突然被摆到人们的面前。
不幸的是,就在同一时期,东亚其他各国的经济也陷入混乱当中。1997年7月,以泰铢急速下跌为开端,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的货币紧接着出现暴跌,特别是此前一直保持良好形象的韩国也受到影响。从1997年10月至11月的两个月时间里,韩元竟然下跌了一半的价值,除了中国外,东亚经济均陷入极度恐慌的危机之中。就连日本也苦于“日本溢价”(日本最大的几家银行间美元交易利率)的影响,这使金融机构在国际资本市场的美元资金筹措骤然间变得更加困难。
泡沫破裂后巨额的不良贷款、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再加上消费税率的上调(1997年4月由3%上调至5%),使金融机构原本“不可能的破产”变成了现实,特别是山一证券的破产犹如致命一击。三洋证券和北海道拓殖银行还可以根据《公司再生法》以及业务转让等形式给职员留下就业的机会,而山一证券采取的是自主停业的形式,这意味着7 400名公司职员顿时失业,规模之大令人震惊。山一证券社长在答记者会上号啕大哭的场面令人记忆深刻,他不断重复着:“不是员工的问题,是经营者的问题。”然而,他口中没有问题的员工们却集体失去了工作。这段影像在世界范围内被反复播放。而他自己也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于三个月前刚刚就任了山一证券社长一职。
某银行一位支行的行长将这个状况向笔者描绘为“日本人这个时候第一次看到了‘妖怪’”。他当时是一家大型银行在东京都内一个支行的行长,那时的他,当然也对自家银行的经营心存不安。山一证券破产的第二天,他便劳心劳力地奔赴在防止发生银行挤兑的第一线上。
“妖怪”其实是指发生大面积的破产以及失业现象,也就是大家看到了对于大多数日本人来说,几乎从未经历过、也从未感受过的非常事态。雇佣的不安使得人人自危,不单单有对奖金减少、工资下降的不安,还有对失去工作的强烈不安。看到银根紧缩竟到了如此严重的地步,经营者们对于破产的不安感一下子变得高涨起来,许多人惊悚地缩成一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