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文言文脱口秀5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 南橘北枳

【春秋】晏婴《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注释

搞定这个高频词

【方】

fāng

1.方正。引申为正直。

2.古代称面积的用语。

3.方向,方位。

4.地的代称。

6.方法,办法。引申为处方,药方。

7.比拟,相比。

8.正在。引申为将要。

①习辞:会说话,善于辞令。

②方:将要。

③何以:用什么办法。

④为:于,当。

⑤何坐:犯了什么罪。坐,因……犯罪。

⑥酒酣:酒兴正浓。

⑦诣(yì):到……去。

⑧曷(hé):何。

⑨固:本来,表意外的语气。

⑩避席:古人席地而坐,避席即站起来,表示敬重。

⑪枳(zhǐ):即枸橘,与橘树不同种。果状似橘,但肉少而味酸。橘化为枳的说法无科学根据。

⑫徒:只,仅仅。

⑬实:果实。

⑭得无:莫不是。

⑮熙:通“嬉”,戏弄,开玩笑。

⑯病:辱,没趣。

故事

家好,我们今天讲“南橘北枳”的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

在齐国,有个人叫晏子,他身材矮小但学识渊博。齐王很器重晏子,让他作为齐国的大使出使楚国。

楚王知道晏子善于辞令,听说齐国来使是晏子,就想羞辱一下晏子,用这样的方法达到羞辱齐国的目的。

楚王让身边的人想想办法,他说:“谁来想个办法捉弄晏子,看看他有多大的能耐?”

一众大臣陷入沉思。他们倒是想捉弄晏子,但晏子聪颖过人,不会轻易地被难倒。

这时,楚王的一个手下站出来说:“大王,等晏子来到这里的时候,请允许我绑着一个人从大王面前经过。大王问我这人是谁,我就说是齐国人。然后大王继续追问这个人犯了什么罪,我就回答说,此人是个盗贼。”

楚王觉得这个方法很好。

等晏子到了楚国,楚王就按照计划招待晏子,席上不仅准备了好酒好菜,还有乐师奏乐、舞姬献舞。

大家酒兴正浓的时候,有两个小吏押着一个人来到楚王跟前,楚王问:“捆着的是什么人?”小吏回答说:“是个齐国人。”楚王按照计划继续问道:“他怎么被捆着?”小吏回答道:“这个齐国人犯了偷盗的罪。”

楚王看着晏子,笑着问:“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盗吗?”

晏子从座席上站起来,严肃地回答道:“我听说过这样一件事,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变成枳树。橘和枳只是叶子相似,果实味道却不一样。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水土不同的缘故。现在齐人生长在齐国不偷盗,来到楚国却开始偷盗,莫不是楚国的水土使人变得善于偷盗?”

哇,这话厉害了!表面上客客气气,实际上把楚国一顿损。

楚王没想到竟自取其辱了,赶紧自找台阶说:“哎呀,你看看,我是跟你开玩笑的……”

故事里晏子提到的“南橘北枳”,意思是南方的橘树移植到淮河以北就会变成枳树。他用这个比喻巧妙地回应楚王对齐国的羞辱,让楚王不敢轻视齐国。

后来人们就用“南橘北枳”来比喻环境对人的影响。同一个事物处于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会发生变异或产生质变。环境变了,事物的性质也就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