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肝外胆道闭锁
肝外胆道闭锁病理图片见图3-22~图3-29。
图3-22 肝外胆道闭锁
上图为肝外胆道闭锁肝移植患者的大体标本,肝脏体积缩小,表面呈墨绿色。肝外胆道闭锁是一种特发性、破坏性的胆管病变,导致进行性的胆道阻塞和继发性肝硬化。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胆道闭锁分2种形式:围产期型(70%~80%)和胚胎期型(20%~30%)。腹部超声肝胆亚氨基二乙酸(hepatobiliary iminodiacetic acid,HIDA)扫描和胆管造影是重要的影像诊断工具。
图3-23 肝外胆道闭锁
肝脏切面呈墨绿色细结节状,胆管周围纤维化。肝外胆道闭锁中,超过90%的患者是由肝总管闭塞引起的,本病罕见,病因未明。本病根据胆道损伤的程度分三型,Ⅰ型累及胆总管,伴有近端胆管囊肿;Ⅱ型累及肝总管;Ⅲ型累及肝外胆道系统。
图3-24 肝外胆道闭锁
大的胆管周围显著的纤维化,部分胆管上皮细胞变性,周围见淋巴细胞浸润。肝外胆道闭锁,主要的临床表现为与生理周期无关的持续性黄疸、陶土样粪便和肝大。患儿如不及时手术治疗,通常在1~2岁内死亡。
图3-25 肝外胆道闭锁
大的胆管周围显著的纤维化,部分管腔闭塞。肝外胆道闭锁早期肝内胆管极少累及,但随着病变进展,可逐渐受损,最终导致肝硬化。
图3-26 肝外胆道闭锁
肝细胞和毛细胆管内胆汁淤积(箭头),汇管区纤维化伴汇管区周围细胆管增生。肝外胆道闭锁早期阶段的特征性表现为胆汁淤积、汇管区水肿和炎症,显著的细胆管反应,15%~25%的患儿可出现巨细胞变,因此,要与新生儿肝炎相鉴别。新生儿肝炎无显著的细胆管反应和胆栓形成,不伴有明显的汇管区周围纤维化。
图3-27 肝外胆道闭锁
毛细胆管扩张,腔内见浓缩的胆汁伴胆栓形成,汇管区纤维组织增生伴细胆管反应及炎症细胞浸润,需与其他原因引起的大胆管阻塞如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等相鉴别。
图3-28 肝外胆道闭锁
再生结节周围见纤维组织围绕,结节之间纤维间隔内血管增生,无胆管结构。肝外胆道闭锁晚期阶段可出现肝内胆管缺乏、慢性淤胆、桥接纤维化及肝硬化,要与肝内胆管缺乏相鉴别。尽管肝内胆管缺乏亦可出现巨细胞变,但不伴有汇管区纤维化,且进展缓慢。
图3-29 肝外胆道闭锁
再生结节周围由纤维组织包绕,汇管区和间隔内轻度的炎症细胞浸润。肝外胆道闭锁晚期均进展为肝硬化,表现为胆汁性肝硬化(小结节型),部分患者汇管区周围肝细胞内可见Mallory小体和铜的沉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