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必读书:2—3岁叛逆期,妈妈要懂的心理学(3)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孩子不喜欢与小朋友分享怎么办

叛逆期案例

梦舒现在两岁零9个月了,在上幼儿园小班,她在家里可是个宝贝,大人们对她宠爱有加,什么好吃的好玩的全都给她留着。长期以来,使梦舒形成了一个习惯:好吃的就应该是她的,从来不与别人分享。

有一次,妈妈买了一袋QQ糖,梦舒很喜欢吃,拿着袋子不放手。最后,妈妈说:“宝贝,现在只剩下一块糖了,给妈妈吃吧。”梦舒把糖攥得更紧了,不肯给妈妈。妈妈开导她:“妈妈对你那么好,疼爱你,照顾你,你不能给妈妈吃吗?”梦舒听后,觉得很委屈,眼泪就掉了下来。见到这情况,妈妈只好作罢:“好,好,不给妈妈吃,梦舒吃。”

姑姑家的小表妹比梦舒小1岁多,一天,妈妈把梦舒小时候的衣服、鞋子、玩具等整理到一个箱子里,准备送给小表妹。一听说自己的东西要送给别人,梦舒不干了,她紧紧地抱住箱子,说:“这是我的,不给她!”妈妈对她说:“这些都是你小时候用过的旧东西,现在你长大了,用不着了,正好妹妹能穿,能玩,就给她吧。”“我不!这是我的!”梦舒仍然不同意,抱着箱子不松手,就是不让妈妈把那些东西拿走。

在幼儿园里,梦舒也非常小气。据老师反映,梦舒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但是也不让别人拿她的东西。有时候同桌的文具没带全,想向梦舒借画笔或橡皮,梦舒却把自己的东西护得紧紧的,怎么都不肯借给别人用。

妈妈试了许多方法来引导梦舒,让她学会分享,可是没有用。现在的孩子,怎么都那么自私呢?妈妈应该怎么办?

妈妈要懂的心理学:孩子认为分享就是失去,从而不愿意与人分享,妈妈要注意诱导

孩子不懂得分享,不懂得礼尚往来,不懂得拓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往往让妈妈觉得既尴尬又生气,认为孩子小气,同时也担心孩子在以后的待人处世中能力不足。其实,教孩子学会分享是要有个过程的,这时的孩子没有所有权的概念,他的东西是他的,别人的东西也是他的,他的东西就是不能给别人……孩子不愿意与人分享,是因为他觉得分享就是失去,自己就没有了。因此,妈妈一定要让孩子明白分享不是失去而是互利这个概念,让孩子在感受爱的温暖和快乐的同时,也要帮助他学会爱别人、帮助别人。

鲁迅先生曾经在《无声的中国》一文中写道:“这屋子太暗,说在这里开一个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天窗了。”这种先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接着提出较小、较少的要求,就容易被人们所接受了,在心理学上这被称为“拆屋效应”。在孩子不喜欢与人分享这件事情上,妈妈可以照此效应,先对孩子提出较大的分享要求,孩子不答应时,再提小的要求,一般情况下,孩子就会答应了。

话再倒回来,孩子为什么不愿意分享呢?其中有什么样的心理原因呢?造成孩子不愿意分享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其一,孩子的占有欲强,是他的东西就不允许别人碰。其二,孩子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只接受不愿意付出。其三,孩子不懂得“借”的意义,深怕自己的东西一借给别人就不再属于自己。其四,孩子以前借东西给别人,有被弄坏了或没有还回来等不愉快的经验。了解了以上几种原因之后,妈妈还要判断孩子小气是属于哪种原因,然后再调整教养方式和方法,适当引导,就能逐步帮孩子调整。

叛逆期方法指导:

方法一:从小培养,让孩子愿意同别人分享

孩子不愿意分享,妈妈不要一味地责怪他,因为这和父母的教育方法有直接的关系,妈妈一定要先反省自己。从小,父母就应该培养孩子的分享意识,让他慢慢地养成一个好习惯,愿意同别人分享。

天天今年3岁了,他特别喜欢听妈妈讲故事。从很小的时候,妈妈就给天天讲“孔融让梨”的故事,并且每次需要他与别人分享的时候,妈妈就会以孔融为例,引导他分给别人。

一天上午,隔壁的周阿姨有急事出去了,把儿子伟伟拜托给妈妈照料一下。伟伟比天天小半岁,他们经常在一起玩,天天很知道让着伟伟。妈妈让天天陪着伟伟玩一玩,并让他把玩具借给伟伟玩。天天很懂事地把自己的变形金刚、小汽车等玩具都拿了出来,很慷慨地给伟伟玩。伟伟不会玩变形金刚,天天就教给他怎样玩。两个孩子在一块玩得很开心。

中午要吃饭了,妈妈做了天天最爱吃的油焖大虾。虾上桌了,妈妈剥好一个,天天就迫不及待地吃掉一个。妈妈看到了,及时地提醒他:“天天,伟伟也喜欢吃虾,妈妈剥好的你们俩一人吃一个。”“好吧。”说着,天天把已经拿在手里的虾给了伟伟,自己坐在一旁等下一个。

晚上,周阿姨把伟伟接走了。妈妈伸出大拇指夸奖天天:“宝贝,你能把玩具和吃的都分给伟伟,做得真好!”受到表扬,天天也非常高兴。

在孩子有了分享的举动时,妈妈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赞扬,使孩子从精神上得到满足,感受到分享乐趣。妈妈要用正确的方式方法让孩子明白,好的东西不能只顾自己,在他接受爱的同时也应学会付出爱。

方法二:在满足孩子的基础上,教育他与别人分享

一般情况下,如果孩子有足够多的东西,他都不会小气,喜欢跟别人分享。因此,在给孩子买东西时,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多买一些。在满足孩子的同时,再教育他与别人分享。

梵梵是个两岁多的小女孩,如果手里只有一点儿东西,无论怎样开导,她都不会分给别人。但是只要手里有许多的东西,梵梵还是十分乐意分给别人的。

有一次,妈妈带梵梵出去玩,出门前,梵梵拿了一个小面包放在口袋里。在外面,梵梵和小朋友们玩得很开心。过了一会儿,梵梵想起自己的小面包,便拿出来要吃,让妈妈帮她打开包装。这时,旁边的一个小哥哥也和他的妈妈闹着要面包吃,妈妈就掰开一半,分给了那个小朋友。眼睁睁地看着自己本来就没多少的面包减少了一半,梵梵不乐意了,非得跟小哥哥要回来。小哥哥的妈妈想给两个孩子再买些面包,可附近根本没有商店。妈妈就告诉梵梵,咱们家还有好多呢。听了妈妈说到还有好多,梵梵才不再闹了,开心地让小哥哥把面包吃了。从那以后,每次外出前,妈妈都会让梵梵多带一些好吃的东西,以便于分给别的小朋友一起吃。

在家里,妈妈买好吃的东西时,经常是尽量多买一些,然后分成多份,让梵梵一一送到每个人的手中,这时,梵梵总会高兴地照做。

有一样东西孩子十分喜欢,可是这样的东西只有一份,孩子肯定不愿意给别人。因为自己的需求都无法得到满足,自然就不会跟别人分享。因此,教孩子学会分享应该建立在满足他自己需求的基础上才行。

方法三:不能强制执行,应该让孩子自己决定是否要和别人分享

在教育孩子让他与别人分享某些东西的时候,应该用商量的口吻和他谈,让他心甘情愿地与他人分享,千万不能强制执行。如果强制孩子把自己的东西和别人分享,让他不情愿地把东西分给了别人,会给他的心灵造成伤害,给他带来巨大的恐惧感和危机感。还有可能会让孩子产生这样的想法:我的东西被强行分给了别人,我也可以强行得到别人的东西。如此一来,分享变成了交换,甚至是霸占,造成了适得其反的效果。在以后的生活中,孩子会把自己的东西看护得更紧,使孩子与父母之间产生隔阂,影响亲子关系。

孩子是自己东西的主人,他有权决定是否分享。分享是优点,不分享也没有错。所以,妈妈教育孩子时,不能要求孩子把自己的东西无限分享。可以教给孩子分享的好处,能够表示友好,可以交到更多的朋友,等等。还有,妈妈应该给孩子提供分享的机会和条件,比如,买一些东西让他带给幼儿园的小朋友,引导他主动将自己的玩具或用品借给其他的孩子……假如孩子无论如何都不肯分享,妈妈也不必着急,到了一定的年龄段,他必然会愿意分享,因为他的心理发展已经日趋成熟。

除此之外,父母应该以身作则,在日常生活中慷慨大方,乐于与亲朋好友分享,以自身的良好行为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