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泪飞化作倾盆雨
——深切缅怀哥哥李绪鄂
■ 李绪桂

李绪鄂学长
李绪鄂,1928年10月生,湖北省武汉市人。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航空系飞机设计专业。曾在中南航空工业学校和北京航空工业学校任教员和专科副主任。1957年9月调入国防部五院,历任研究室副主任、研究所副所长。1965年任七机部一院702所副所长、所长,1980年11月任一院副院长、七机部总工程师。1981年6月任七机部副部长。1982年4月任航天部副部长,1985年4月至1988年4月期间,任航天工业部部长、党组书记。1988年4月调任国家科委常务副主任。第十二届中共中央委员。1993年任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
在从事导弹与航天事业的30多年中,主持建成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专业门类齐备的强度与环境实验系统,其中包括我国第一个全自动的热应力试验室、大型火箭垂直振动试验塔,是中国火箭结构强度与环境工程实验研究专业的奠基者。1980年被评为“七机部劳动模范”。
我们家只有绪鄂和我兄妹俩。在他生前,我俩亲密无间,无话不谈。一转眼,哥哥已经去世15周年,他走得太早,走得太急,一想到这些,我就感到很痛心,又很惋惜。
现在大家的寿命越来越长,为什么哥哥73岁就去世了呢?这有深刻的教训:一是他工作太劳累;二是不坚持锻炼;三是生活饮食都没有规律。这一切都源于哥哥对工作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一心只想着要科技兴国、科技强国,我曾多次劝他不要只顾工作而不顾身体,他执拗不听我的劝告,一天到晚都闲不住。他的工作方式是“5+2”“白+黑”,经常夜以继日地工作。对于哥哥来说,工作就是最大的乐趣。
抗战时期,我们一家人逃难到重庆,日寇的飞机经常狂轰滥炸,百姓的生活没有安宁之日。从那时起,飞机就给哥哥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激发了他科技报国的志向,他立下誓言要报考清华大学航空系,造出中国人自己的飞机。
功夫不负有心人,哥哥最终如愿以偿。毕业后他先在航空系统工作。1957年,国家制订“12年科学规划”,当年的10月8日成立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钱学森等一批老科学家决心造出自己的导弹火箭。哥哥受他的大学老师、两弹元勋屠守锷先生的邀请,义无反顾地加入了发展壮大我国航天事业的队伍。
哥哥在航天工业部工作了31年,那是一段艰苦创业的岁月历程。哥哥曾先后创建了中国运载火箭研究院的两个研究所。1957年建立结构强度和环境研究所时,既没有经验,又缺人才和经费,但他还是愿意带着大家自力更生,从零起步,亲力亲为,刻苦攻关,这是哥哥勇敢拼搏的真实写照。
1971年,组织派他组建导弹弹头研究所时,正逢“文化大革命”,全国混乱一片,政治局势动荡,哥哥被造反派列为“走资派”和“反动学术权威”,多次被批斗和隔离。接受建立导弹弹头研究所的任务,哥哥算是临危受命。那会儿,我和他住在一起,我目睹了哥哥顶着巨大压力,废寝忘食地工作。白天很少休息,晚上他还经常召集技术骨干讨论问题到深夜。看着百般忙碌的哥哥,我十分担忧。一来那时哥哥患有严重的胃溃疡,工作压力大导致他的胃病反复发作。二是全家人集体吃食堂,食堂的饭菜既单调又粗糙,我担心哥哥的营养跟不上,就建议在家里做饭补充能量,但被哥哥拒绝了。他说:“不用,这样(去食堂吃)可以节省时间。”我想,可能是在那段时间埋下了胃癌的祸根。
在担任洲际战略导弹及固体潜艇对地导弹的副总设计师期间,哥哥领导并参加了一系列导弹与火箭的研制和飞行试验工作,在导弹结构与强度理论和试验技术、地下和水下发射技术、战略导弹的弹头技术等方面都做出了贡献。作为“地地战略火箭”课题的少数几名主要完成人,哥哥还荣获了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作为航天工业部部长,每次导弹发射试验,哥哥都要亲自奔赴基地一线察看。虽然奔波劳累,但他总对家人说:“我辛苦,我愿意,只要发射成功,就是我最高兴的事。”
调任国家科委后,他协助宋健同志管理科委日常工作。在工作过程中,他继续发挥开拓精神,以他的视野、他的智慧、他的胆识进行创造性的工作。他主持制定并组织实施了“火炬计划”,促成并领导了全国第一批52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创建。回忆哥哥为国家科技事业发展所做的贡献,我由衷地觉得哥哥是一个善于思考问题、有战略眼光的人,同时也是一个脚踏实地的实干家。
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以后,他担任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副主任。本来日子可以过得闲散一点了,但他还是拼命工作。在这阶段,他提出并主持制定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法,参与了其他围绕科技的立法、组织实施等日常活动。他一如既往地关注国家高新技术事业的发展,为中国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协会、中国科技开发院的建设一直奔忙,直到有一次出差途中病发住进医院,就再也没有站起来了。
哥哥生前对子女要求很严格,要求他们学习上要高标准,生活上要低标准。在他的言传身教影响下,三个孩子在恢复高考后,分别考取了清华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他们毕业后都从事科学技术工作。哥哥临终前还给子女留下了三句话遗嘱:“与人为善,对人宽容;努力工作,多做贡献;教育好下一代,做对国家有用的人。”
来源:《中国高新区》2016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