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历代三宝纪》
《历代三宝纪》,隋翻译学士费长房撰,又名《开皇三宝录》,末卷有《上开皇三宝录表》和《开皇三宝录总目序》可证。序末云:“外题称曰《开皇三宝录》云,其卷内甄为《历代纪》。”因此,可知这两名都是原名。三宝即指三藏而言,此书是记录历代佛籍的书籍,所以后一书名比较符合内容。唐初《大唐内典录》著录时还用《开皇三宝录》,但有时简作《三宝录》,还有时叫《长房录》(卷一),也有时更简作《房录》。宋初以后逐渐使用了《历代三宝纪》,所以各大藏皆作《历代三宝纪》。
费长房,《大唐内典录》卷五、《续高僧传》卷二有传,都很简略,好像都没有找到除本书以外的资料,因此这个人物的事迹不清楚。就本书提供的情况有:
《上开皇三宝录表》说:“但昔毁废,臣在染衣(黑紫色的缁衣。僧人服缁,故曰染衣),今日兴隆,还参法侣,时事所接,颇预见闻,因纲历世佛法缘起。”这是记他自己的历史和编书的缘起。
《开皇三宝录总目序》说:“开皇十七年(597年)十二月廿三日大兴善寺翻译学士臣成都费长房上。”这是记书完成之时、著书的地点、费自己的职务和籍贯。
《总目序》又说:“齐、周、陈并皆翻译,弗刊录目,靡所遵承,兼值毁焚,绝灭依据,赖我皇帝,维地柱天,澄静二仪,廓清六合,庭来万国,化摄九州,异出遗文,莫不皆萃,臣幸有遇,属此休时,忝预译经,禀受佛语,执笔暇隙,寝食敢忘,十余年来,询访旧老,搜讨方获,虽粗辑缀,犹虑未周。”这是记编书情况(书籍齐全),其中说明了费著此书,用十多年的时间,而费长房当时主要工作是译经。
此书《总目序》自记内容,共四个部分,“一卷总目,两卷入藏,三卷帝年,九卷代录”,共十五卷。但书的顺序并不是这样编排的。编排次序是一帝年、二代录、三入藏、四总目。
卷一至三:主要是用年表的形式记帝年。费说这部分是为了“张知佛在世之遐迩”。从周庄王甲午(前687年)佛诞生起,到隋开皇十七年丁巳(597年)。卷一记周秦;卷二前汉、新莽、后汉;卷三魏、晋、宋、齐、梁、周、隋。每卷前有这个时期的大事叙论,后列年表。年表上纪年,下录佛事迹、译经、建寺,还有国内、边境的大事记。年表在南北分立时期,分上、下栏,南北对照。“帝年”的体例是沿用了我国史书的表的做法,便于检查。“帝年”实际上把《出三藏记集》的“撰缘记”部分,扩大并充实了内容。
卷四至十二:为代录,代录按朝代“编鉴经翻译之少多”。分为十六个朝代:卷四后汉;卷五魏、吴;卷六西晋;卷七东晋;卷八苻秦、姚秦;卷九西秦、北凉、元魏、高齐和陈;卷十宋;卷十一齐、梁、周;卷十二隋(北周僧多入隋,不另列)。每卷前记这个朝代的历史,其次统计这时期译经总数,此为经录。经录以人为单位,“人以年为先,经随人而次”,后记译人传记。传记里有时还附有重要译著序记的摘要。因此代录之著,实际是把《出三藏记集》的“诠名录”“总经序”“述列传”三部分合在一起了。
帝年和代录这两个部分,应是此书的主体。费编书时,南北统一了。《出三藏记集》写时,南朝佛籍尚不全,更缺乏北方资料的情况,这时都有所改变,所以费著书给我们提供了大量史料。
一、和《出三藏记集》相重的部分,补充了不少新内容,下面分类举几例:
Ⅰ类,补译人:《法华三昧经》六卷,《出三藏记集》失译人;《历代三宝纪》记甘露元年(256年)外国沙门支疆梁接于交州译。交州今河内附近,可见三国时佛教从海路东来也渐频繁。
Ⅱ类,补译经:西晋时号称敦煌菩萨的竺法护,是早期译经史上的重要人物,也是我们研究佛教遗迹的人应予注意的人物。关于他,《出三藏记集》说出154部,309卷经;《高僧传》说他出165部,而费则记录了他出210部,394卷,《大唐内典录》卷二同。这是经过费的多年搜寻而增加了四五十部翻译的佛籍。这一增补,对竺法护的研究就大不相同了。关于竺法护事迹也有分歧,《出三藏记集》和《高僧传》的记录是一个来源,而《历代三宝记》卷六的记载却另有来源。《出三藏记集》和《高僧传》说竺“世居敦煌”,而费说他“从天竺国大赍梵本婆罗门经来达玉门,因居燉煌,尊称竺氏”。《大唐内典录》卷二同。《出三藏记集》《高僧传》说他永嘉之乱(311年)与门徒从洛阳东下至渑池,而费则说“……后到洛阳及往江左”。这个分歧,不好轻易肯定哪个。
Ⅲ类,补译经时:昙曜等译经三部,见前引《出三藏记集》。《历代三宝纪》卷三和卷九的记录不仅译经字数增多,时间、地点也都明确了:“《入大乘论》二卷,《净度三昧经》一卷,《付法藏传》四卷,右三部合七卷……和平三年(462年)昭玄统沙门释昙曜慨前凌费,欣今载兴,故于北台石窟寺内集诸僧众,译斯传经,流通后贤,庶使法藏住持无绝。”“《杂宝藏经》十三卷,《付法藏因缘传》六卷,《称扬诸佛功德经》三卷,《大方广菩萨十地经》一卷,《方便心经》二卷。右五部合二十五卷,宋明帝世,西域沙门吉伽夜魏言何事,延兴二年(472年)为沙门统昙曜于北台重译,刘孝标笔受,见道慧《宋齐录》。”(《内典录》卷四同)
二、补充了《出三藏记集》撰后,即梁至隋时期的新内容。这部分《历代三宝纪》不与现存其前书籍相重,而是《历代三宝纪》第一次出现的部分。在南方梁、陈时期,在北方是北魏晚期、东西魏、北齐周时期和统一前后的隋时期。特别是北齐和隋初的资料,对我们很重要。卷十二的《法上传》《灵裕传》《信行传》都是重要史料。法上在魏、齐时管理佛教前后四十年。灵裕是开创宝山石窟的高僧。信行是三阶教的开创者。迄隋初在大兴善寺翻译的诸僧和学士传,值得举例的很多,希望同学们自己多看看。这个时期的事迹,又见于《续高僧传》,当然《历代三宝纪》是它的资料来源,正像《出三藏记集》和《高僧传》一样。
三、《历代三宝纪》收了一部分序记的摘要:卷九有《洛阳伽蓝记》杨衒之序,卷十一有僧祐《出三藏记集》序,都可取以校勘。卷七《毗昙旨归》之后,抄录僧度(王晞)为什么作此书的一般事迹,其中穿插了僧度和他妻杨苕华的诗文。度诗有:“不闻荣启期,皓首发清歌,布衣可暖身,谁论饰绫罗,今世虽云乐,当奈后生何。”反映了东晋上层部分文士间包括对小乘在内的佛教的理解是和对道家隐者差不多的。诗文本身也是很优美的文字。
四、《历代三宝纪》还记录了佛教流传的一些重要事迹:1.对释迦生卒年月,中国人的考证,费长房应是早期的重要人物,他在卷十一记录了梁赵伯林据佛灭后《众圣点(年)记》的考证,卷十二记录了北齐法上的考证,卷一费长房序记录了包括上两说在内一共六种说法,而采取了周庄王三十年甲午,即鲁庄公七年(前687年)的说法。这个说法,虽不一定可靠,但它是根据我国古代记载此事最早的书籍三国吴谢承的《后汉书》(唐韩鄂《岁华纪丽》卷三引)。六种说法中,北齐法上的考证,是为了回答高句丽国大丞相王高德的问题的,这件事也说明了北齐、高句丽之间的佛教联系。2.《历代三宝纪》卷十二集录了开皇初关于复兴佛教的诏令和各种事迹。这是研究隋代佛教史的重要资料。
卷十三至十四:是入藏录,即是按照入藏的顺序,把前面“代录”中所列的现存佛籍,开出一个简目。这部分是《出三藏记集》所没有的。它应另有来源。来源是南北朝晚期南北都出现了的《众经目录》。这个问题,我们在下一项里讲。
入藏录“别识教小大之浅深”,分两个系统,卷十三是《大乘录入藏目》:“大乘录者,菩萨藏也……合有五百五十一部,一千五百八十六卷。”卷十四是《小乘录入藏目》:“小乘录者,声闻藏也……总有五百二十五部,都合一千七百一十二卷。”然后再分经、律、论。两目数字差不多。论部数,大乘录多些;论卷数,小乘录多些。由此可知,隋时小乘教的势力尚不弱。入藏分大、小乘,大概由来已久,据《历代三宝纪》卷十五记载,知从刘宋《众经别录》就这样分了。此后南北朝的经目都这样分。这种分法到后来一直未变。在这顺便说一下《历代三宝纪》所引的刘宋《众经别录》。这个目录敦煌发现了卷上的残卷(P.3747),残卷原无书名,是经王重民先生考订出来的。上面我们已经讲过了,王文收在《敦煌古籍叙录》中,台湾的潘重规曾写过《敦煌写本〈众经别录〉的发现》,刊《敦煌学》第四辑中(1979年,香港)。此别录智昇撰《开元释教录》时就说:“今寻本未获,但具存其目。”后一句指《历代三宝纪》所引者。敦煌残卷据字体估计为唐以前所写,因此不能不说这是一个重要发现,它比《出三藏记集》要早几十年,是现存最早的经录。此录每记一书,都用一句话标明经义宗旨,便于读者检阅。标明宗旨之后,还记有“文”或“质”或“文质均”“文多质少”“不文不质”等字样。“文质”是六朝时期评论文章的两个标准。简单说,就是注意修辞文字的曰“文”,注意表达意思的曰“质”。这两个标准对翻译文章,尤其重要。《众经别录》对每部佛书都有一个文或质的评价,当然,对阅读佛书者有很大的启示作用了。不能再谈远了,下面还是说《历代三宝纪》。
卷十五:是序目,序目之前有《上开皇三宝录表》。序目即此书的序和目录。序目排在全书之末,是沿袭我国著书的旧例,如《史记》最后一卷是《太史公自序》,《汉书》最后一卷是《叙传》。《历代三宝纪》序目的最后列前代佛籍目录,以表明本书的根据。这部分列两组旧目。
前一组共六家,是费长房所见者有:
1.《众经别录》,即前面讲的那部经目;
2.“《出三藏记集目录》齐建武年(494—497年)律师僧祐撰”;
3.“《魏世众经目录》永熙年(532—534年)敕舍人李廓撰”;
4.“《齐世众经目录》武平年(570—575年)沙门统法上撰”;
5.“《梁世众经目录》天监十七年(518年)敕沙门宝唱撰;
6.“《大隋众经目录》开皇十四年(594年)敕翻经所法经等二十大德撰”(此目尚存)。
这六家目录,即《历代三宝纪》的依据。
后组共二十四家,“捡传记有目,并未尝见,故列之于后,使传于世”。其中有所谓汉魏时目录,多是伪书,大约皆北朝晚期佛教徒宣传东汉以前佛教即东来而作。这类不存的目录中,重要的目录有《释道安录》、梁天监十四年(515年)敕释僧绍撰的《华林佛殿录》等。
上述《历代三宝纪》根据的目录一个存有残卷,一个尚存。尚存的法经《众经目录》,很简略,著作的时间又和《历代三宝纪》很近,所以不讲了。大家可检阅《大正藏》第五十五卷。
《历代三宝纪》无单行本,可查《大正藏》卷四十九的《史传部》。《大正藏》入史传,是把它看作史传的书籍,这是根据弘教书院《缩刷藏》来的,而《缩刷藏》又是受明藕益《阅藏知津》入传记类的影响。《历代三宝纪》是佛籍目录书,不是传记,入传记不一定合适。
《大正藏》底本是《高丽藏》,《高丽藏》是较好的大藏,这以前我们已讲过。比《高丽藏》本子还早的《历代三宝纪》,存有零卷,即敦煌出有三卷(五、六、七),相当于《高丽藏》的七、八两卷,即“代录”中的东晋、前后二秦部分,可对校。敦煌卷存巴黎编号为P.3739,王重民先生有跋文,收入《敦煌古籍叙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