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创新 兴水惠民:中国水利报社“深入基层报道年”活动优秀作品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太湖:唱响团结治水主旋律

□本报记者 李先明 席晶 尤珍

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你见过这样的太湖水吗?

宽阔的平面之上,有“贝壳”,有“宝石”,有“珍珠链”,还有不规则的“字母串”……太湖流域水文水资源监测中心检测员黄玲凤每天都会在显微镜下看到这样的太湖水。

“一个个小圆球黏结在一起的就是蓝藻的一种——微囊藻,我们在湖面上看到的绿油油一层的水华,就是它们聚集在一起。”5月13日下午,水质分析科科长徐兆安告诉记者,“氨氮浓度是界定水质等级的重要指标。当年蓝藻暴发的重灾区梅梁湖,如今氨氮浓度降幅超过70%,并且出现了沉水植物恢复生长的先锋植物——菹草。这说明原来污染严重的湖区,水质逐步改善,水生态正在向好。”

察微可以知著,正本方能清源。面积近4万平方公里、地处中国经济发展中心,恰逢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的太湖流域,经历了怎样的曲折,才实现了太湖水质改善、生态转好的变化?

img

综合治理后的东太湖一角 本报记者 李先明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