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班多报一些,无法坚持的就放弃
我写这本书,不是要硬把我的育儿方式强加给诸位。我育儿的时代和今天也相距甚远了。无论是从考试制度还是发展的多样性,抑或商业模式上,我们思考的前提条件和社会环境已经截然不同了。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之前的教育常识也许会变为没常识的表现。所以参考过往的教育经验的理由何在呢?
我几乎没有管过孩子的教育,这并不是我谦虚的说法,在女儿升入中学以前,我都很少能见到她。我一个星期能回一趟家就不错了,我也是那个年代常有的“那个叔叔是谁”的问话里的人。
不过,就像前面说过的,我觉得女儿没有能考上东大的才能,所以不用去拼命学习考试。即便没有高考,也一样可以成为社会人,成为社会的一分子。
我只跟太太交代过一件事:让孩子多学一些东西,如果不能坚持就立刻放弃。
经常听到别人家里,母亲跟父亲商量:“孩子想要学钢琴,你怎么看?”也有为此召开家庭会议的。但在我们家,从来没有为这样的事开过会或者商量过。因为谁都知道我肯定会说“好”,所以也就没有商量的必要。我太太和女儿一直就随性地报班学东西,不喜欢了就退出,如此反复。
有的兴趣班才开始学了3天就不想去了,不想去便立刻退出。直到今天我还可以如此断言:硬逼着孩子坚持学习不想学的东西,不但是毫无意义的,甚至是有害的。
有的父母坚信只要是开始学的东西,不管是什么都应该坚持到最后。参加钢琴课或足球队后,孩子提出不想学了,这类家长也是绝对不会同意的。他们觉得坚持下去,有助于培养孩子的毅力,让他拥有坚韧的性格,等等。我觉得这种想法不正常。
所谓毅力,就等于是“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的力量”。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和坚持做讨厌的事情,两者间谁的成功概率会更高,谁的人生会更快乐,答案不言而喻。
需要用力去坚持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为不想做的职业奉献终生,面对这样的人生,我们为什么鼓掌呢?
以前人们靠毅力在职场还是行得通的,孜孜不倦地在工厂劳动,只要生产出来的产品都能卖掉。现如今工厂劳动都精简了,根本没有“毅力”介入的余地。今后工厂中引入更多的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话,就更加不需要毅力了。
因此,足球也好、钢琴也好,当孩子说出“不想学了”的时候,至少就可以判断出他没有“热衷于该课程的才能”。如果这样的话,不如早点放弃去另寻其他热衷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