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路峰景:名家谈翻译(中)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联合国审校培训谈话记录

刘达政

第一次谈话记录

审稿标准作业程序

这个座谈会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谈改稿问题——Revision。我们要讲的是Pure Revision-ism。没有其他目的,主要是谈如何做好审校,让大家办法多一些。

处长要求参加座谈会的同事提供一些素材。我认真拜读了大家交出来的一些稿件,得益不少,初步有几点看法,可以跟大家说一说。

第一,我看大家都是很认真,很用心审稿的。我可以看到其中大家的辛苦之处,甚至在大家的笔触中也揣摩到大家有时感到十分无奈,有时觉得有心无力的心境。

第二,大家的审校办法真的很不一样,各有各法,各有千秋。不过,从大家不同的改法中,我的确看到一些问题。恕我用打趣的方式,用打老虎和打蚊子做例子说:有的看见蚊子拔宝剑,看到老虎绕路走。有的只跟蚊子打交道,根本不知道有没有老虎存在。有的一心打老虎,刻意用心,可是面对一大堆蚊子,好像一点办法也没有。有些偶然遇到野猪、豺狼,不晓得该打不该打。总之,大家的思路与手法相当不同,所用武器不一样,效果也很不一样。

第三,我发觉一些定稿还有不少该改动的地方。有些地方还可以商榷。当然,这是很自然不过的。任何定稿都可以一改再改。究其原因,或许是工作量太大,容易“挂万漏一”。不过,我认为,主要原因是对审稿的程序、要求不够清楚。审校策略不对头,也是一个因素。

我这次跟大家研讨的,不是简单的一字一词、逐句逐段的改稿法,而是从宏观的角度,讨论改稿的程序、方法、策略与态度。

好,导言说完了,让我言归正传。

大家都是老翻译了,起码有多年的翻译经验,所谓译而佳则审,现在都是四星上将了,我相信都有自己行之有效的一套理论,一套得心应手的译审办法。我今天谈的或许都是大家早就知道的道理,属于老生常谈,没有什么新鲜的东西,更没有什么了不起的理论。我今天的目的,也不是来挑战大家的理论和做法,而是想同大家讨论,设法建立一种标准的审校程序,以便在团队工作环境中,大家有一种默契,一个共同的依归。建立标准作业程序(SOP)的目的是列出必须进行的例行工作,尽量减少不明确的灰色地带,设法消除因各自我行我素而出现的不必要的误差和矛盾。

大家或许看过我在论坛写过的一些游戏文章。我在“校场一法”的短文中曾扼要指出:

审校的责任主要是按原稿核对译文,改正错误,填补漏译,雕琢文字,澄清含混,统一用语,检查译文是否符合惯例、体例和文法标准,进而宏观修饰,添补必要连词,删减多余赘字,优化段句结构,协调语气语调,加强文字节奏,务使译文完整交代原文意思,通篇通顺易懂,为读者接受。

这个定义是个罗列性定义,是根据经验尽量列出审校所涉的一般性工作内容。这个定义当然不可能是穷尽性的,相信在大家的审校实践中还会遇到其他一些特殊的工作。不过,一般来说,我认为这个定义是足够的。如果大家没有异议,接受这个定义,我们就可以据以盘点一下在审校实践中一定要完成的工作。

摸底

在审校实践中,接到一份译稿,首先要摸摸底,就是要了解情况。大家知道,情况不明,心中无数,先入为主,自以为是的确是审稿的坏习惯。根据我看底稿的经验,许多审校谬误都是不问情由,随便动笔的结果。许多误改都是由于改稿人不小心会错意,表错情。因此,我们拿到文件后,第一件应做的工作就是细心摸底。就好像我们拍照的人经常说的,按快门之前,首先要查看背景(Check background first)。摸清情况的工作分两部分。首先,要收拾心情,弄清楚手上的文件到底是谁写的,是什么性质的,是谈什么的,有没有参考文件,有何基本词汇、重点内容,有何难译之处。其次,要搞清楚这份文件有没有总负责人,有问题的时候,有没有可以商量、请教的人。有关组长有没有发出“最新指示”?如果你自己是负责人,准备工作就要做得更彻底一些。摸底的目的是做到心中有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如果你看过文件,知道是一份note verbale,万一翻译不小心译错,你一眼就应当看得出来。这种心眼——有心人的眼——一定要练出来。如果你心中无数,只是靠逐字、逐行、逐句地核对,就很有可能会看漏眼。看文件不光靠眼睛,要用心。逻辑和common sense很重要。

掌握方向、拿捏分寸

心中有数之后,下一步就要定下审校的方向、策略。这个决定很重要。审校策略可有多种,例如句斟字酌、重点过细、只改错漏、兼改文章,等等。一般来说,规范性文字要句斟字酌,一些文书信件可重点过细,其余通顺达意就行。译得可以的只改错漏,文句不通的兼改文章。我们需要有一些专业判断的能力。我经常说,不同的仗要有不同的打法,不能千篇一律,靠一招无法走天涯。一些起草得非常马虎的来文,你跟他来个句斟字酌,是自讨苦吃。一些重要的案文,你来个蜻蜓点水,草草了事,日后肯定会为你带来麻烦。大方向定好了,你的工作就可以按部就班,逐步完成。我认为,快速读一下原文和译文是掌握方向和拿捏分寸的必要途径。如果不完成这个程序,没有审稿策略,你就是盲头苍蝇,只能靠误打误撞。一切改动,全凭兴之所至,容易出现偏差。打个比方,译稿就犹如是“灾区”,要清楚了解灾区情况,才可以决定如何“救灾”。下一场小雨,派三十万大军去排水,可以吗?一场大风雪,派两个人去扫街,行吗?有灾救灾,大灾大救,小灾小救,没有灾的就不浪费资源时间。千万不要拿了文件,就立即坐下来,看一句,改一句,一个钟头看三个ESP。这样做会吃力不讨好,效率不一定高。做好审校准备工作可以省以后工序的时间,可以起事半功倍之效。审校工作可快可慢,可粗可细,有了全局观念,掌握了方向,制订了策略,就容易拿捏分寸。时间紧迫时可以抓大放小,不浪费精力在比较不重要的推敲之上。不要养成见到形容词、副词就“玩”它一下的习惯,这会浪费很多时间。Ambitious译为眼光远大,你一定要将它改为雄心勃勃吗?Swiftly 译为快速,你一定要改为迅速吗?

当然,改多改少要灵活处理,不能丝毫不变通,因为说到底,按时完成任务最要紧。

改错补漏

定好审校方向策略,就要认真进行审校实践。我的经验是,稿子起码要过两遍。第一遍是改错、补漏。如有把握,一看到错漏便立即改掉,补上。如果暂时没有把握,可以存疑,先不要乱改,在旁边打个记号,以后该查的查,该问的问,设法解决。存疑的要求是,重视问题,没有一个问题可以放弃不理,不能说,算了,不管了:人名地名有没有查,引用文字有没有抄,用语有没有查ChTerms,一些短语译法前后是否统一,新名词的译法有没有根据,等等。记得我做PO的时候,有同事回到家后,突然想到某一个词有更好的译法,立即打电话给我,请我到 Pool 帮他改。我认为这是非常专业、负责任的做法。

改稿的一个目的是“澄清含混,统一用语”。不能因为译文是谁谁谁译的,一定没有问题,就盲目信任,轻易放过。许多大错就是这样不经意造成的。事后才说,哎呀,想不到会这样,就晚了。自己译的稿子更不要轻易放过。

看第二遍时,重点是检查译文是否通顺易懂。这时应当站在读者的立场,挑剔译文。遇有疙瘩,想办法磨平。如有不顺的地方,想办法理顺,或加字,或减字,或颠倒字句,或缩短句子,或加标点符号,或将短句连起来,办法很多,不一而足,但都是可行的。读一遍,不需要太多时间。文件太长的,不要等译好几十页才通读,太长了容易疲劳,容易漏看,隔一两天通读一部分比较好。

很多同事现在已经在屏幕上改稿。在屏幕上改稿容易删错字,或者加字加错位置,误植同音字,打错字,等等。我个人认为,第二遍读稿应当打出来看,用笔改,好像换一个情景,换一个脑袋,换一双眼睛,容易看出本来看不出来的问题。当然,这种做法只供大家参考。每个人都有自己一套习惯做法,只要行得通就可以。条条大路通北京,不需要一定要走那条路。

优化文章方面,要适可而止,过犹不及,容易花太多时间,现在看来,没有必要。所谓 over-revised 现象之所以出现,主要是改稿人刻意或不经意地将别人的译稿改成自己的文章。文章顺眼不顺眼,应当有客观的标准,不能光靠主观。文句通,没有错,不需要随便改。有些联合国文件都是在通与不通之间的八股文章,不容易译好、改好。

反过来说,不能因为不主张随便乱改就干脆来个尽量不改,或者是由于怕得罪人,因人而异,看人动笔,遇到不敢得罪的,就蜻蜓点水,造成under-revised的现象。

为什么会over-revise或under-revise呢?我认为,主要是一切凭主观,没有标准作业程序的观念,不知道怎样做,做到怎样才算好,才可以交得出去,才不会有任何无谓的批评。如果大家实事求是,按照上述SOP走,就比较容易做到不过不失,心安理得,信心满满,不会有改稿恐惧症,不会怕译者来讨说法时无法解释。

Revision is EC-TOP-FUN

我以前提出过八字真言,其实是八个改稿的理由,可供各位参考采用。这八个理由是:错(E)文(C)词(T)漏(O)偏(P)重(F)统(U)精(N)。为了让大家容易记住,我刻意将次序安排,提出了Revision is EC-TOP-FUN。审稿“很容易,最好玩”。这应该很好记!每个字的先后次序不重要,因为每个字所代表的工作都重要。每个字都做到,就可以说是尽了审校责任了。

如果愿意或准备同翻译切磋交流的话,这八个字母可用来做旁注,帮助你在切磋交流时记得问题在哪里,为什么要改,为什么要这样改,那样改。

错(Error)是指错解原文,原文看错了,译错了,没话说,一定要改。

文(Chinese)是指汉语修辞,句子不通、行文不顺、用词不当、误用标点、加盐加醋、过分渲染等,属于这类。

词(Terminology)为词条词语,该查的没查,该问的没问,所以要改。

漏(Omission)是漏译文字,漏一字,漏一句,漏一行,漏一段,漏就是漏,一定要补上。

偏(Preference),这是个人的偏爱喜好。天下文章谁最好?我们不是讲top fun吗?为了让审校多一点fun,让他有发挥的余地,将就一下他,让他过瘾一下也是可以的。只要他肯花工夫,花时间,我一向主张,审校爱怎么改就怎么改,我们不要干涉审校的改稿自由。只要有道理,有时间,爱怎么改都可以。

重(Focus)是说有重点地改,画龙点睛地改。对于一些重要内容,多花点心血,做到精益求精。知道什么是重点,是一项本领。

统(Uniformity)是统一用语,要做到前后统一,各部分统一,与以前的文件统一。这是联合国的要求,我们的文件要采用联合国terminology,要conform to UN standards。

精(Nuance)是理解原文细腻内涵,做出必要的调整。改错、补漏容易,精雕细琢难。这往往是原文最难翻译的地方,也可能是译得最别扭的地方,需要用心、用时间磨。这要靠个人的功力,水平,无法划一要求。

评阅译文不难,只要记住EC-TOP-FUN这八字真言,就可以抓住问题,逐一解决。

我们的主要工作是翻译“会议文件”(parliamentary document)。翻译联合国会议文件的要求是信、达、雅,不是信、雅、达,不是雅、信、达,更不是雅、达、信。我们也不能接受达、雅、信,就算是达、信、雅,也不行。对于联合国文件,信是第一,达比雅还重要。如果大家对信、达、雅三个要求的先后位置有不同的理解,没有共识,我们就不可能有标准作业程序,我们的工作就不可能有个“谱”,结果就只能是各有重点,各行其是,各吹各的号。老实说,这种情况,的确存在。

有些审校认为,审校重点是改文章,能够化腐朽为神奇才是好。他们喜欢套用成语、妙句,想尽办法中化译文,认为只要通顺,随意加减文字是可以的。我们千万不要以为这种做法代表审校的最高水平。其实,如果长期采用这种方法,只会养成以词害意、不负责任的做法。

译而优则审是一般的规律。我一再指出,能升为审校的同事,应当都有自己翻译的一套。这一套能不能用于审校,需要有一个转化的过程。转化得好,审校就容易得心应手。转化得不好,就会觉得审校工作没有一个准,很难。今天向大家介绍的是一套程序、办法、概念。如果大家参照这套程序办法概念,认真总结自己翻译的一套,就很容易得出一套自己审校的准绳,当你发现,你的一套与别人的差不多,那就会有信心了。一个稿子你去审,或者别人去审,程序都是一样的,结果也差不多,那你就有谱了,就有标准了。我们需要的就是这种共同的标准程序办法。

有了这种程序办法,审校工作就可以按部就班,循序进行。如果接到文件,知道应当怎样做,如何进行,凡是该做的都做了,就算换了别人也只能这样做,那你就可以心安理得,于心无愧。如果大家认真实行,就会慢慢建立起一种专业标准。Professionalism 就是这样树立起来的。

今天讲的是审校的SOP,只是一个笼统的提法,供大家参考。

第二次谈话记录

翻译职场的变化与对审校的专业要求

上一节我们笼统地谈到审校的内容、方法和程序。这一节我想跟大家讨论一下,在新的时代环境中,在新的职场氛围下,我们对审校责任的传统看法应有所改变,而且我们还有必要重新调整对审校业务的专业态度。简单地说,我们要明确了解新时代对审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才能够把中文处的审校工作做好。

当前,根据管理当局的要求,中文处自译自审的文件要达到40%左右,才算达标。也就是说,审校要审的文件只有一半多一点。如果十个P-5的任务主要是审校,那么刨掉他们占去的份额,剩下来要P-4审的文件就不多了。中文处现在的人员编制是两头小,中间大,主力P-4骨干人数最多。P-4的主要任务看来还是自译自审,审别人的稿件只是小部分工作。

今天我要强调的是,我们的职场(workplace)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既然发生了变化,对审校工作的要求变了,我们就要灵活面对。以前,我们都自视甚高,总以为自己是在创作坊里巧制艺术品,是艺术家。可现在不一样了,我们忽然发现,管理部门要求我们在大车间里集体生产大路货,我们都不过是工匠。我们的 reviser 只是负责管QC的。不对,其实,严格来说,连quality control都谈不上。因为如果真有权负责QC,那是可以把次品、废品抓出来,打碎,丢掉,或者想办法处理的。审校连这个权力都没有,因为我们不能退稿。我们所能做的不过是QA,Quality Assurance。我们只能尽力保证产品有一定的质量。再拿茶壶来打个比方,我们只是保证茶壶一眼看过去没有显著的瑕疵。壶嘴是通的,水倒得出来,跟壶口整齐服帖。手把够滑。壶可以平放。画的花不难看,过得去。商标贴上去了,标签也有了,就可以出货。总之,符合合格出厂的标准,就可以装箱放行。只要顾客没有投诉,没有退货,质量就算过关了。

记得DGACM陈健副秘书长曾经在Town Hall Meeting上公开表示,DGACM的产品,生产要快(efficiency),出厂要及时(timeliness),成本要低(cost-effectiveness),只要保持一定的质量(consistent performance),就可以了。这就是说,我们以前津津乐道的捏艺术品的小作坊已不复存在了!我们现在不需要文学家、艺术家,只需要按规定做得够快又够好的翻译匠,或者更正确一些,够好又最快的工匠,请注意不是最好,够好就行了。我们的职场已经是一个流水线大工厂。我们都在做上下游的工作。我这样说不是要故意伤大家的心。我只是把事实真相讲出来。This is the truth.Can you handle the truth?我们要从面对这种事实出发,制定我们审校产品的标准。

现在,审校所做的是Quality Assurance。QA质量保证就是通过一系列活动,增加用户的信心,引导用户认为产品符合质量要求。我们中文处其实集体做出了这样的保证,不管是谁译的稿子,谁改的稿子,凡是中文处出去的文件都达到一定的质量标准。这个标准不是你的特殊标准,也不是我独有的标准。这个标准是要让我们的读者对我们的文件有信心的一种标准,也就是说使我们的文件可以为读者接受的一种标准。这不可能是最高、最美、最夯的标准。为什么不能问Why not the best呢?答案很简单,按照现在的情况、条件与要求,the UN cannot afford the best。这就是为什么DGACM不提the best quality,只要求consistent quality,consistent performance。质量一致,不要有时特好,偶尔特坏,这就是我们的标准。

换句话说,我们要承认,审校稿子只是文件处理工作中的一个必要环节、流程。审校的主要任务是把关,把关就是按照联合国的要求,保证出去的文件保持一定的质量水平。把关有必要的程序,该做的必须要做,该完成的必须完成。我们无法求最好,只能求够好,在当时条件限制下的最好。我们不能要求自己做不可能做得到的事。每天改多少页?这种速度能出精品吗?因此,我们要实事求是,不要好高骛远,理想过高。

现在的审校工作不再是个人创作,是个人按照集体规定的程序,保证出去的文件质量一致,没有大错,没有大漏,通顺易懂。审校只要保证文章通顺,不错、不漏、用词统一,就可以出厂放行。只要客户不提意见,就可以了。

为了证明我的论点,现在我介绍一下21世纪中国翻译界两个重要文件,一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翻译服务规范》。另一个是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的《翻译服务译文质量要求》。都印好在这里,大家可以一人拿一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翻译服务规范》(简称《翻译服务规范》)是2003年发布的,它开宗明义地指出,“翻译服务方的过程管理是保证翻译质量的有力措施”。注意“过程管理”这个词。翻译过程包括“业务接洽,翻译前的准备,翻译,审校,编辑,检验,顾客反馈意见,文档资料的管理,责任和保密等诸方面”。“要求翻译服务方加强对翻译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管理,形成一个完整的质量保证体系和服务体系。”审校是翻译过程的一个环节。

在审校要求这部分,《翻译服务规范》是这样说的:

4.4.3.2审校要求审校应根据原文(复印件)和译稿进行逐字审核,并根据上下文统一专有词汇。对名称,数据,公式,量和单位均需认真审核,审核后的译文应内容准确,行文流畅。审核时,应使用与翻译有别的色笔,以示区别。4.4.3.3审核内容审核工作应包括以下内容:译文是否完整;内容和术语是否准确,文字表述是否符合要求;语法和辞法是否正确,语言用法是否恰当;是否遵守与顾客商定的有关译文质量的协议;译者的注释是否恰当;译文的格式,标点,符号是否正确。

现在国内许多翻译公司都根据ISO9002质量保障体系,制定一套严格的规章制度,对翻译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进行控制,确保翻译质量。例如,一家公司这样说明它的翻译管理过程:

一、项目分析 收到项目时,我们将审阅文本的内容、计算字数,并进行任何必要的预处理。对于每一翻译项目,指定一名项目经理,负责项目实施与协调工作。

二、甄选翻译人员 物色在客户需要领域内具有专业知识背景、能够胜任翻译项目的译员。从获得资料的开始到交稿全过程进行质量的全面控制,做到质量高、速度快,急客户所需。

三、翻译 由资深翻译人员执笔。为了保持翻译质量和用词规范的统一,我们会及时组建若干翻译小组,分析各项要求,统一专业词汇,确定语言风格,译文格式要求等式。

四、编辑/二次校对 所有译件均须经过严格的文字和技术双重校对,彻底消除拼写、打字和语法上的错误,同时保证了用词贴切与一致性。

这些要求对我们都有参考意义。

还有一篇评论文章指出,《翻译服务规范》明确提出顾客满意度是衡量翻译服务质量的标准。原文如下:

《翻译服务规范》不仅是中国翻译史上第一部国家标准,也使我国一跃进入世界翻译标准化的先进行列。此外,《翻译服务规范》还具备以下几个特点:中国第一部以中文和英文版形式发布的推荐性国家标准;在中国国家标准系列中第一次引用“一致性声明”;以标准的形式向用户明示规范的翻译单位应为顾客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明确提出顾客满意度是衡量翻译服务质量的标准。

随着时间的推移,翻译服务国家标准的历史意义会愈加彰显。翻译服务国家标准的制定,开启了中国翻译服务标准化的进程;用法规的形式规范市场行为,体现了行业组织在现代经济形式下的作用。翻译服务标准化是推动翻译服务产业和翻译企业的制度创新的基本要素,其目的在于:服务标准化,管理程序化,翻译规范化。

一般对审校的要求是经验(资深翻译)、知识背景、仔细、认真、负责。中英文程度都是个given。在联合国也一样,都P-4了,不能说程度不够,不能审稿。只要能认真按照审稿的要求仔细、负责地一一执行,有经验的翻译都可以做QA工作,即审校的工作。

因为审校是个工序,是个环节,是个过程,所以不能把它作为个人再创作或再创造的机会。审校是按规定保证别人的东西可以过关,不是把别人的译作改成最佳作品。同时要强调一点是:审校的专业对象是文件,不是人。审校对文件负责,不是对原作者负责。

我们再看一看译文质量评定和译文质量要求这两部分:

7 译文质量评定

7.1 译文质量评定的关联因素

a)译文使用目的:1类——作为正式文件、法律文书或出版文稿使用;2类——作为一般文件和材料使用;3类——作为参考资料使用;4类——作为内容概要使用。b)原文文体、风格和质量;c)专业难度;d)翻译时限。

7.2 译文质量评定的基本原则

以译文使用目的为基础,综合考虑其他关联因素。

7.3 译文质量约定范围

a)译文使用目的;b)译文使用专用名词和专业术语依据;c)译文质量具体要求(参照本标准第4、5、6章); d)综合难度系数[在综合考虑第7.1条b)、c)、d)的基础上确定]; e)合格标准(参照本标准7.4和附录A); f)质量检测方法。

译文的质量评定要看译文使用的目的,这一点很重要,我们以后会更详细地谈。在这里,我们先看一看:

7.4 译文质量要求

根据翻译服务的特点,译文综合差错率一般不超过1.5‰(不足千字按千字计算);译文综合差错率的计算方法见附录A。

8 译文质量检测方法

万字以上(含万字)的批量译稿可采用抽检,抽检范围一般为10%—30%;万字以下的译稿可采用全部检查;或按双方约定。

这里提到差错率,而且是综合差错率,表明内行都知道,无错不成译,凡译就一定会错,只要不超过千分之1.5,就算过得去!中文处有没有这方面的准则?要不要定一个译文综合差错率?千分之1.5能接受吗?现在我们的差错率低于还是超过这个千分率?

我们需不需要定一个联合国中文处的质量评定标准?

我赞成并鼓励大家研究一下这个问题,集体拟订一个翻译和审校的工作守则,制订一个大家都愿意依循的新游戏规则。例如,中文处可以制订一个审校和自译自审的规定。比方,我可以提出:

审校必做的十项工作

1.格式已按规定统一,有问题已请教资深审校;

2.人名、地名、官名已查过;

3.有问题的名词术语均一一查过ChTerm、字典或google过;

4.用dtsearch查过,凡是已翻过的均一一抄录,不再reinvent the wheel;

5.不懂的、有疑难的问过,跟别人商量过;

6.段落数目check过,数目字check过;

7.仔细查过没有漏译;

8.错别字已经改过,年月日核对过,决议号码核对过;

9.译文文句不通的已尽量纠正;

10.译错的、译得不好的已尽能力纠正。

这十项工作中,只有最后两种是需要靠个人的功力的。当然,功力是无止境的,是永远可以提高的,不能定一个客观的要求。个人功力非常重要,可是见仁见智,很难划一要求,只能尽力为之。不过,其余八项工序都是可以靠每个人认真仔细负责任地完成的。有些同事功力好,但不仔细,出来的文件差错率也很大。有些同事实力稍逊,但是细心,做事认真,差错率反而不高。如果说一个实力平平,但工作认真细致,另一个才高八斗,但粗心大意,你认为哪一个比较合适做审校?根据现代职场的要求,我看是前者会比较合管理当局的意,容易受到重用。如果在不断提高自己的中英文功力的同时,也不断强化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那就无往而不胜了。

我现在要问一个问题。是不是做足上面这些工序,我们的审校、自译自审工作就算完成任务了?我们就可以心安理得地交卷回家了?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要集体作出明确的回答。我不能越俎代庖,不能代大家回答。不过,按照我个人现在的看法,职场变了,要求变了,我们的审稿态度和工作方法也要跟着变。我们不能守着老皇历抱怨,只会说管理当局给我们的压力太大了!

我们要懂得如何因应情况,化解压力,按规定把工作做好,做到performance达100%,同时令顾客满意,自己开心。

第三次谈话记录

联合国短小文件审校战略刍议

中文处每天都要处理一些短小文件,其中一些是特急件,有些是晚班才来的。这些文件包括信函、照会、讲话稿、立场说明、资料说明、图片说明、标题标语、海报、各种启事、通知、须知、来文、电报、陈述、单据、证书,种类繁多,形形色色。这些文件虽然短,但因为内容繁杂,五花八门,不容易译得妥帖。经过几十年的折腾,中文处的翻译已习得一种惰性,通常都用不变应万变的策略去应付这些乱七八糟的文件,就是说,大家都不再多想,都用直译法,但求一字不多,一字不少。但是,这样做能不能恰到好处呢?那就是众说纷纭,见仁见智,不一而足了。

对于这些稿子,中文处的审校们通常也只是萧规曹随,按老规矩办事,不愿逾越,不敢造次。结果,我们接受了一种基本上是照字译字的硬译法。

比如说:

TO WHOM IT MAY CONCERN: THIS IS TO CERTIFY THAT M.S./S.S.(NAME OF VESSEL)FLYING(NAME OF COUNTRY)FLAG,WILL NOT CALL AT ANY ISREALI PROT DURING THIS PRESENT VOYAGE,ACCORDING TO THE SCHEDULE,AND SO FAR AS WE KNOW THAT SHE IS NOT BLACK LISTED BY THE ARAB COUNTRIES.给可能有关的人:兹证明该船舶(船名)悬挂(国家名)国旗,在本次航行期间,根据航行时间表,到目前为止我们所知,她不在阿拉伯国家的黑名单之中,也将不停靠任何以色列港口。

对不起,这不是我们中文处的译文,是我在网上找到的翻译范例。我再强调,这是供学习的范例!既然是范例,就是说这种译法已广为接受。大家不要笑,心里在笑的同事们,也请不要笑,我们中文处许多应用文的译法也跟这个差不多。我们不能五十步笑百步。

不过,这种广为接受的译法真的达意吗?能够“serve the purpose”吗?我一直认为,这种译法有点欠妥,有点牵强。我们的翻译理论界曾经有过关于异化、中化的辩论。但辩论归辩论,一到了翻译实践,大家为了方便起见,往往采取最直截了当的译法,就是见字译字。老实说,这种译文为我们的审校留下很大的改进空间。

除了死译硬译,译文不简洁之外,范例中的译文也有错。这份文件要证明两点:有关船只不停靠以色列港口,有关船舶未被列入黑名单。这里起码有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AND SO FAR AS WE KNOW”到底管全部两点,还是只管后面一点?另一个问题是,“as far as”需要译为“到目前为止”吗?这都是我们这些审校需要做出判断的问题。

我认为,“To whom it may concern”译为“给可能有关的人”或者是“给有关人士”都有点怪怪的。我要强调,这两种译法都是被接受的译法。你不能说它错。不错,没有错,但是总觉得不够好。其实,只要稍微改变一下观念,转一下脑筋,不需要花太多时间,就可以译得好一些。例如敬启者:兹证明悬挂(某国)国旗的(某某)号船在本次航行不会停靠任何以色列港口,又据我们所知,该船未被列入阿拉伯国家黑名单。

因为有前辈硬译的范文,翻译不敢另辟蹊径。审校看到这种译文,为了统一起见,往往也只能由他去也。对于这种译文,改还是不改,这就是审校经常面对的问题。

不过,我总认为,不同的仗有不同的打法。应用文有它本身的文体、规格、要求,就算是翻译过来的,也讲求一个“像”字。我认为,“给可能有关的人”就不像中文,不像中国人说的话,不像话就不好了。不好就要改。这是审校的基本责任。

举一个联合国文件的类似例子:

I have the honour to inform you that your letter dated 6 July 2009(S/2009/xxx)concerning your intention to appoint xxx as your Special Representative for Iraq and Head of the United Nations Assistance Mission in Iraq has been brought to the attention of the members of the Security Council.They take note of the intention expressed in your letter.

谨通知你,已提请安全理事会成员注意你2009年7月6日的信(S/2009/xxx)。你在信中表示拟任命 xxx 担任你的伊拉克问题特别代表和联合国伊拉克援助团团长。安理会成员注意到你在信中表明的意向。

这是安理会文件的标准译法。像前面的例子一样,也成了范例了。我总是觉得,而且一再主张,这种译法不妥、不足、不行。我们的审校要摆脱一些无形的束缚,放胆走出一条新路子来。

我认为,在我们的译文中,你你我我太多了,而且太过紧跟原文,结果中文不像中文,成了联合国的译八股。

我想,如果没有一些所谓范文的束缚,大家肯定会将这种短文译得活一点。例如:

阁下2009年7月6日来信(S/2009/xxx)表示拟任命xxx担任伊拉克问题特别代表和联合国伊拉克援助团团长。已提请安全理事会成员注意此信。安理会成员注意到信中表明的拟议任命。谨此通知。

再举一个例子:

“这些事件只会加剧2009年7月14日发生在 Khirbat Slim 的事件”。这种译法有没有问题?

为什么中文译文连字句顺序都要死跟原文呢?这一段我们不能全怪翻译。这个译文是经过审校的。我们的审校可以做得更好。

我会将这一段写成:

我曾于2009年7月16日写信给你(S/2009/365),提到严重违反第1701(2006)号决议的事件,现谨提请你注意另外两起事件,由于这些事态发展,2009年7月14日发生在 Khirbat Slim的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只会恶化。

又例如:

Upon instructions frommy Government,I have the honour to inform you that on 24 June 2009,the Iraqi Government handed over to the Kuwaiti authorities 24 boxes containing two million,one hundred and twenty-one thousand and one hundred and sixty-six dinars and two hundred and thirty fils(2,121,166.230)of old Kuwaiti currency,postage stamps and travel cheques belonging to the Kuwaiti Central Bank.

奉我国政府指示,谨通知你,伊拉克政府已于2009年6月24日向科威特当局移交24箱财产,内含属于科威特中央银行的价值为2 121 166.230第纳尔的科威特旧币、邮票和旅行支票。

以上是审校改的版本。审校已经改得不错了,基本上是及格的。不过,有些小地方还是可以改进:“财产”“内含”“价值为”等词都有问题,可以不用添加。

可以改为:

谨奉我国政府指示通知如下:伊拉克政府已于2009年6月24日向科威特当局移交24箱属于科威特中央银行的科威特旧货币、旧邮票和旧旅行支票,共计2 121 166.230第纳尔。

让我再举一个例子:

Peacekeeping has experienced serious setbacks.Today we face mounting difficulties in getting enough troops,the right equipment and adequate logisti cal support.Supply has not kept pace with demand.

(Secretary-General Ban Ki-Moon in address to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nd European Affairs,Dublin,Ireland,7 July 2009)

原译是这样的:

维持和平行动历经坎坷挫折。今天,我们在获得足够的部队、适当的装备和充足的后勤支助方面,面临日趋严重的困难。供应没有跟上需求。

(秘书长潘基文2009年7月7日在爱尔兰都柏林国际和欧洲事务研究所的讲话)

这份文件只要我们译秘书长的一句话。这种文件没头没尾,不好译。我们的目的,是把它四平八稳地摆好,译得像是权威人士讲的话。原译第一句试图摆脱原文桎梏,没有照字译字,不译serious这个字。可能是因为后面用了“严重的困难”,这里就不好再用“严重”二字。后面两句却是紧跟原文,而且还重复用了两个“足”字。结果全局译文不够生动,简洁。

我会改成这样:

维和历经严重挫折。今天,我们难上加难,无法获得足够的部队、适当的装备和充分的后勤支助。供应跟不上需求。

第一句的“严重”二字还是可以用的,因为后面大可不必重复用这两个字。原译第一句有点太过刻意,加字太多,刀斧痕太深,效果不一定好。后面几句的翻译战略好像完全改了。因此,如果审校看到这样的译文,我认为是可以动一动的。花的时间也不会多。

我举这些例子,是想说明一点,应用文的翻译要注意文体,要灵活处理,不能照字译字。

我在网上找到这段文字,供大家参考:

翻译不仅要译出原文的意思,而且还要译出原文的语言文体风格。语言文体风格不仅包括因时间、地理、阶级、性别、职业、年龄、情景等所引起的语言变体(如各种方言、正式用语,非正式用语等),还包括各种体裁的作品(如科技文体,公文文体,新闻文体,口语体,书面语体等)。对文体的划分,语言学家仁者见仁,角度不同分类也就不一。本书中的应用文,指除了文学作品、科技英语、新闻报刊和论说文以外的一切文本,内容庞杂,形式多样,包括各类信函(如邀请信、祝贺信、慰问信、感谢信、介绍信、推荐信、商贸函电等)、各类公文(如法律文件、各类合同、政府公告、规章、决议、布告、通知、启事等)、各类广告(如商品广告、公益广告)及其他实用性文字(如证书、条据、贺卡、名片等)。鉴于应用文范围较广,不同类别之间在文体上又有较大差异,本课这儿主要讨论公文体、商贸函电及广告文体的翻译。

文体风格非常重要,试看一些广告翻译:

例1: Just do it.做就是了。

例2: The taste is great.味道好极了。

例3: Can't Beat The Real Thing.挡不住的诱惑!

例4:汲取生物精华,焕发生命潜能。

Essence of Living Beings

Energy for Life.

例5:有了南方,就有办法了。Where there is South,there is a way.

例6:百闻不如一尝。Tasting is Believing.

例7: Twogether.双双对对一起来。

例8:名瑞 Famory

例9: To love,to laugh,to understand each other.

爱心,开心,相互交心。

例10:有目共赏——上海牌电视机

Shanghai TV——Seeing is believing

例11:岁月的小细纹不知不觉游走了。

Maxam erases years from your skin.

例12:天上彩虹,人间长虹。

Let the rainbow in the sky,

Send his twin brother to you——

To keep your spirit high.

例13:信誉第一,质量第一,效率第一,服务第一。

Prestige First,Quality First,Efficiency First and Service First.

例14:体积虽小,颇具功效。

Compact and Impact.

(讨论热烈,记录从缺)

我们当然可以评论这些翻译好还是不好,但厂家认为好就是了。

联合国有些海报的 slogan 也应当学用这种方法翻译,不宜死译硬译。

下面这一句改得不错:

Burkina Faso andMali are the only non-KP participant states that share a border with Côte d' Ivoire.

原译:布基纳法索和马里是非金伯利进程参与国中仅有的两个与科特迪瓦接壤的国家。

修改:在与科特迪瓦接壤的国家中,只有布基纳法索和马里不是金伯利进程成员国。

要举的例子实在太多了,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说明短小文件的翻译要灵活变化,要讲策略,要注意文体。审校宜注意这方面的问题。

下面想从理论层面谈谈这个问题。

国内翻译界最近流行一种70年代源于德国的功能目的论(Skopos Theory of Translation)。将这个理论发扬光大的是费米尔(Hans Vermeer)。根据这个理论,翻译的最高法则是“目的法则”。翻译的目的不同,所采取的策略、方法也应不同。翻译的目的决定了译者的具体翻译方法。

功能翻译论的两种方法是:文献性翻译(documentary translation)和工具性翻译(instrumental translation)。

根据这个理论,文献性翻译有四种:

逐字翻译(word-for-word/interlinear translation):再现原文的形态、词汇、句式。

字面翻译(literal/grammar translation):再现原文形式。

语文学翻译(philologi cal/learned translation):结合字面翻译和文外解释,再现原文的形式和内容。

异化翻译(foreignizng/exorticing translation):保留原文文化背景,为读者营造异国情调。

工具性翻译可分三种:

等功能翻译(equifunctional translation):使读者获得原文功能。

异功能翻译(heterofunctional translation):使读者获得与原文相似的功能。

相应翻译(homologous translation):在目标语中再现原文语境功能,发挥原文相应效果。

这个理论提出,在翻译任何文件前,首先要分析原文的文本类型,然后采用适当的翻译方法。因为时间关系,我只能在这里提纲挈领地提到这个理论。联合国有各种类型的文件。我建议大家研究一下这个理论,学会应文体选择翻译策略。这对我们的审校工作有很大的助益。

第四次谈话记录

长文件审校要领

今天还是老生常谈,讲一讲通过长文件的译审反映出个人领导力与组织力问题。有同事问,什么时候讲具体一句一句如何改?这本来是我们这个座谈会的初衷。这个座谈会本来是为新晋升的审校举办的。你们不理解,认为不能只为少数人举办,都要参加。既然都来了,我便要改变初衷。对资深的审校来说,我没有更好的方法教大家如何改稿。讲也没用,只会浪费大家的时间。我认为,大家都会改,都能改,都有自己的改法。我没办法教你们怎样改,你们也不用我教。我很多意见都在论坛上发表了,有兴趣,请去参考(见http://uncti.net/pages/Lau_ 2/)。因为情况不断地变化,具体工作要你们自己掌握分寸。我们要研究的是程序、方法、态度、要领。具体如何改,改多少,要靠大家自己。

如果说审校短文件是考验资深翻译的个人功力和专业态度,那么审校长文件就是考验他的组织力与领导力。审短文件是考验三百米过硬功夫,审长文件是考验你会不会组织队伍打大仗。

长文件的审稿工作是审评大家的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渠道。大家一定要重视这方面的工作。要争取审定一个长文件,作为自己的“代表作”。总之,我们的兜里要有几个“过得去”“信得过”“引以为荣”的产品。

讲一个故事。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里约举行环发会议,通过了一份《21世纪议程》。这是联合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出差。我们中文处团队就有21人,由我本人带队。这也是我最后一次出差。据说因为这次出差耗资太大,浪费太多,联合国后来就不再组织这种大规模出差了。当然还有其他别的原因。不管怎样,为这次会议准备文件真是一个ordeal。我当时负责二委,所以有关会前文件我都尽量参与审稿。首先,我们花了很多人力和时间参与翻译了一本六文并列的环发词汇。这本词汇虽然大而无当,其门面作用比实际作用大,但通过一些基本词语的翻译,让我们有机会进一步了解环发的内容,对我们后来翻译《21世纪议程》也有助益。《21世纪议程》是一套几百页的文件。翻译过程是凌乱的,组织工作无法有条理。什么原因?第一,文件是分部分零碎送译的;第二,时间紧迫,本来不急的也成为急件;第三,人人上马,个个上阵,几十个翻译译出来的初稿分别由十几个审校改,时间急,各自为战。文件都是一章一章的来,每一章内容都不一样,没有机会组织团队合作,结果译文很不统一,也有许多错漏。我作为出差的带队,拿了这种“见不得人”的大杂烩文件,怎样去见人呢?唯一的办法,只好利用最后一个周末的机会,请pool帮忙,把打好的、未打好的稿子让我过一遍。工作量是相当大的,而且没有ESP。要过目的页数多,时间有限,我决定抓大放小,重点攻击。我把环发原则重审了一次,把所有章节的小标题统一。我只读中文,发现有问题才核对原文。译文不通顺的尽量理顺。反正是尽量发现问题,尽量纠正。自己能多发现一个问题,读者就会少发现一个问题。最后,不得已只好战战兢兢地把文件送出去了,不敢保证没有问题,但希望不会有很大的问题。文件在出差前就印出来了,却发现第一章第一段就有大错!一个double negation被译反了。其实不是译反了,是打字员没有看清楚审校的字,打漏了一个“不”字。这真是意想不到的。就是说,不管你如何努力,总是会出错的。出错了怎么办?我到了里约第一天,就发更正。我的更正成为整个环发会议的最早的几份文件之一!说不定是第一份文件呢!其实,这是令人脸红的事。我本来想在总部就出更正,但当时的PO不赞成。有老同事劝我不要出更正,说出更正就会让人家知道你译错了。不出更正,谁也不会知道。大概的意思是,错就是错了,who cares?我到了巴西,将在外,立即联系Docs Control,出了更正,然后才觉得心安。

我啰唆这么多是为什么呢?只是想说明一点,有机会大家都要负责一个重要的长文件,不管你愿意不愿意,这个文件就成为你一切的代表。You own it,no matter what。如果说,Pool发现你的定稿有一百几十个错误,请你拿回去再改,这种情况是一定会一传十,十传百,结果谁都会知道,老板也一定会知道。PO肯定就会知道谁谁谁定稿容易出问题。一有了这种名声,那就是美国人爱说的,你就会 dig yourself a big hole,很难爬出来了。所以,我一再语重心长地跟大家说,把一份长文件交给你,首先是信任你,对你来说是一个机遇,但也是严重的挑战。你做得好,就是成绩。如果做得不好,一次起,两次止,人家就不再信任你了,那就会变成你的包袱、负担。到那个时候,要改变别人对你的看法,就不容易。

如果文件是请你一个人定稿,那是你表现硬实力的好机会。当然,根据功能目的论,你首先要清楚文章的内容、文体、性质,文件要到达的目的,然后决定审校的策略。如果是二人合作,多人共做,那也是你表现软实力的机会。懂得如何领导、组织、影响别人一起完成一项共同任务,是大本领。

不要老是认为文件不过是ESP(estimated standard page)。人家会通过文件来看你!ESP也可以是Essence of Such a Person!

我建议大家争取机会,尽力审好一两份长文件,起码自己要满意。改多改少不重要,能够出大家“信得过”的产品,那才是最重要的。信得过,就是联合国经常挂在嘴边的trust。别人trust你,你就能服人。老同事信得过你,把重要任务交给你;新同事服你,有问题找你商量。

另一个建议是,要总结做长文件的经验。要有自己的一套,要能讲出一套来。在你们的职业生涯中,这种经验总结一定会对你们有好处,一定会用得着。

在审校长文件中,这几点也一样用得着。但还要强调一点,就是宜将精力花在重点之上。长文件的第一页不能有错,内容摘要译文要简洁,不能用太多长句,更不能不通不顺,不能让读者读一段就发现疙瘩一大堆。内文如有建议、结论等重要段落,要加倍努力将它改好。凡是认为日后会被引用的内容,都应花大力气将它弄好。如何掌握、拿捏,那就是经验。

秘书长的报告是反映我们中文处综合实力的一份文件。一定要译好、审好。如果有机会让你们审稿,那绝对是对你表示信任。一定要抓住机遇,好好表现。

就算是自译自审的文件,如果你拿到第一部分,我认为你就是带头人,你就应该主动联系拿其余各部分的同事,临时组成一个团队,相互沟通,彼此合作,按照商定的翻译目的,定出共同的翻译策略。能够影响别人,将大家组织起来,共同完成一项任务的人,就是领导。

领导是什么?领导是一个具有领导力的人。那什么是领导力?

大家都知道李开复是何许人也。李开复是这样谈领导力的:

在21世纪,当社会变革、国际交流、信息技术、个性发展等诸多挑战与机遇降临到社会分工的每一位参与者面前时,无论我们是否身处领导者的职位,都应该或多或少地具备某些领导力。

这是因为,领导力意味着我们总能从宏观和大局出发分析问题,在从事具体工作时保持自己的既定目标和使命不变;领导力也意味着我们可以更容易地跳出一人、一事的层面,用一种整体化的、均衡的思路应对更加复杂、多变的世界;领导力还意味着我们可以在关心自我需求的同时,也对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给予更多的重视,并总是试图在不断的沟通中寻求一种更加平等、更加坦诚也更加有效率的解决方案……

如果非要给领导力下一个定义的话,我更愿意用比较简明的语句把领导力描述成:

一种有关前瞻与规划、沟通与协调、真诚与均衡的艺术。

他补充指出:

新的世纪需要新的领导力,新的世纪需要我们使用一种更加平等、均衡,更加富有创造力的心态来认识、理解和实践领导力。

他认为领导力有几个重要方面:

·宏观决策—前瞻与规划的艺术:愿景比管控更重要;信念比指标更重要;人才比战略更重要

·管理行为—沟通与协调的艺术:团队比个人更重要;授权比命令更重要;平等比权威更重要

·个人品质—真诚与均衡的艺术:均衡比魄力更重要;理智比激情更重要;真诚比体面更重要

我们做审校要有一定的领导力。审校工作虽然基本上是单干的,虽然是只对文件,不对人的,但是每个稿子都有活生生的作者,他们都会看你审过的稿子,都会对你的审校提意见。审校有时要领一群翻译共同完成任务。这时候没有领导力就不好办了。

我个人认为,对于我们审校来说,领导力内涵八种能力。审校要靠这八力才能把事情做好:

1.统率力:能不能升帐登坛,主要看这个。不过,有这种能力,但不肯吃亏,斤斤计较,也不行。自我中心是拖后腿力。

2.组织力:组织力是领导力的基础。组织力是懂得利用同事的才能,能够掌握时间,把问题简化,找出解决方法的能力。把问题情绪化、复杂化的能力是添乱力。

3.创新力:能够利用理论知识和工艺技术,创造出新方法、新知识和新工艺的能力。拒绝接受新理论和新方法的态度是保守力。

4.沟通力:提高执行力要从沟通开始,沟通的四个步骤是:引起注意;争取了解;接受信息;产生行动。固步自封,独居斗室,三步不出“贵房”的审校不会是好审校。

5.谈判力:谈判力是有理、有利、有节的说服能力,要识大体、顾大局、讲道理、用技巧。审校随时要同别的审校或翻译商议或磋商,靠的是这种谈判力。

6.观察力:是对外在情况发展的敏锐程度和掌握能力。审校不能埋头拉车,要抬头看路。知人善任、懂得分工,要靠观察力。

7.决策力:了解情况、知己知彼、对症下药、解决问题的能力。In the final analysis,getting things done是最重要的。如何应对客观环境,应付上面的要求,要靠决策力。

8.总结力:归纳总结,概括要点,肯定成绩,寻找不足,提出经验教训,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应该总结经验,分析问题,提出解决办法。

今天我绕了一大圈子,讲了很多,目的是要强调指出,我们做审校的,尤其是审阅多人合作的长文件的时候,要实施领导力。我说的领导是参与式的领导。不是权威式领导,也不是放任式的领导。

作为中文处的骨干,我们的审校要努力实行参与式领导。参与式领导的特点是:主动征求看法,认真倾听各方面的意见,平等待人,尊重他人,鼓励集体讨论,共同做出决定。

只有靠团队,靠集体才能做好工作。如果你能够领悟审校工作不只是改稿这么简单,你就是真正的审校了!

第五次谈话记录

决议和规范性文件

在20世纪70年代,我刚来联合国工作的时候,最怕做法律条文,因为读书时很少接触这方面的文件,对法律名词不熟悉,对法律文体很生疏,所以翻译起来特别吃力。记得我译了一个慢件,都是条文,不很长,译好之后,不敢交,花了一个星期猛读有关的书,磨磨蹭蹭,最后不得不硬着头皮交出去,结果还是被改得一塌糊涂,心里很不是滋味。

除了学法律出身的人,我们对法律不熟悉是正常的。学法律的也不一定懂得翻。不管你多聪明,多能干,法律方面的知识,写法律条文的能力,是要花时间浸出来的,不可能是先验的,无法靠小聪明。联合国文件往往涉及国际法,而且越来越多地涉及国家司法,包括宪法、行政法、刑事法律、经济法、司法制度、法律道德等问题。如果我们对这方面没有一点研究,自己连翻译这方面的文件都没有信心,我们怎么能去改别人的稿子呢?

所以我认为,不管你的专业和兴趣在哪里,升了P-4以后,一定要把法律课好好补上。补课的方法是看国内出版的法律杂志和书。我们手头上都应当有一本介绍国际法的书,有一本法律法规汇编。有空时读一读,增加一些法律知识,让自己熟悉法律术语行文,对我们的工作会有很大的好处。我认为在联合国工作,法律是必修课。法律文件最难译,有空要多读法律的书,平时要做好准备。

或许我们要养成一个习惯,把法律法规当做小说一样来读。不管他是什么法,如果你都能读得津津有味,那就说明你有了初步的法律修养。不能因为法律枯燥就不去碰它。你越不碰它,它就越成为你的弱点。在联合国做reviser,如果法律是你的弱点,那是非常难过的。法律常识不过硬,一定要想办法补救。

能不能说,我不喜欢法律,我不懂法律,我可以不译法律文件,拒绝改法律文件呢?我看不容易。联合国法律文件避无可避,总有一天你要负责定稿。这方面要平时练兵,无法临时抱佛脚。这是硬功夫,一定要练好,不能偷懒。

如果你看到一句译文:“建议法庭发现他有罪”,你会不会觉得奇怪呢?原文应当是recommend the court to find himguilty.Find这个字是法律用语,不能译为“发现”。如果你今天才发现你不知道,那你就要加紧用功。

我们有没有认真研究过《联合国宪章》?《宪章》有一百多个译得不好的地方,大家都知道吗?《国际法院规约》有没有看过?很多专门机构都有《组织法》,有没有研究过?联合国通过的《千年宣言》,有没有仔细读过?有没有中英对照地读过?有没有发现可以改进的地方?

提到《千年宣言》,顺便说一下翻译《千年宣言》的故事。这个文件是世纪之交第一个重要文件,是要各国领袖签署的,所以联合国很重视。文件分部分送来,一改再改,几易其稿,不断送来更正。最后合成了一个草稿。其实,这个文件暗藏很多“地雷”,不少改动没有标出来。我们的译文也有不少问题,错、漏都有。这个文件在晚班时又送来更正本,晚班同事随便按章处理后,又出去了。本来有好几次机会理应都可以发现问题,但都一一错失了。结果怎样?文件出去后,处长接到电话,代表团不高兴,说这文件重要,首长要签字,肯定是要过目的,里头问题很多,怎样好意思请他看,有关问题要赶快解决。这个“馅饼”无端端又落在我头上,我只有一个周末的时间,要把它从头到尾修理好。这份文件虽然只有32段,但因为用词不一,文风不一,有更正的地方没有全改,所以修起来很吃力,基本上要全文逐句重新处理。

联合国有好多重要的决议。我建议大家选一些认真读一读,要中英对照着看。这也可以称为学习。不过,学习的角度要变。学的方法不是盲目紧跟,而是挑战权威,带着问题看。读多了,你发现的问题越多,你就更加知道翻译决议时要注意什么问题。我保证,你的翻译信心一定会成倍增长。

决议是重要的规范性文件,要尽量做到中文能够作准,最低限度译文不能有与原文不一致的内容。我认为翻译决议的指导方法是“先死后活”。能够直译最好直译,无法直译才想办法绕过去。我几年前发表过一份翻译决议的基本要求,可用作参考。

翻译决议的基本要求

1.不错不漏、不增不减、通顺易懂、符合规范是基本要求。

2.要严格依照格式,力求用语一致,有现成套语要采用,议程项目要查A/xx/251,名词要查ChTerm。有疑难要问,万勿闭门造车。

3.为求前后统一,凡应抄录前译的务必查抄定本,切勿“重复创作”。

4.电脑抄贴要小心,既不能多抄,也不得少贴,还要细心查看有无改动,尤其是数字。一般L.文件不能随便抄,要抄,抄定本。

5.应届会议的L.文件多有审校过的定本,做Rev.文件或委员会报告时务必查看置于秘书室的文件夹,不宜随便剪用附来的文件。

6.翻译决议的原则宜“先死后活”,注重形似,能直译则直译,尽量把表述方式也译出来。译文要严谨,概念要准确,用词注意分寸,文句宜简洁,非不得已,不写纠缠不清的长句子。宜慎用四字词,切忌过分中化,避免以词害意。“先死后活”不是说可死译成不通的中文,也不是说可以天马行空,随便意译、增减。

7.*号位置要放准,不能马虎。Item X of the Preliminary List*应译为“临时议程*项目X”,不能把*号放在X后面,因为*号是指载有临时议程的文件,通常是脚注所说的A/xx/150号文件,不是项目X。国名后的*号也不能马虎,点错了说不定会出政治问题。一般的*号放在标点符号之后。原文没有括号的尽量不要用括号。

8.要逐段按 Edited text 修改。Edited text 往往会加上脚注,不能漏译。脚注要在送交文字处理股的硬拷贝上清楚注明。如有更正送来,一定要改。出售品编号中的E是指英文本,往往要改为C,宜注意。

9.提案国国名要细心核对,不能错,不能多,不能漏。审校同事也要细心核对,保证无错误。

10.凡是分几个部分由几位同事翻译的决议草案,应由一位审校负责通读,检查错漏,统一用语。中文处一直实行审校问责制,但并不是说翻译可以完全不用负责。

当时的处长根据我的提法,亲自修订如下:

翻译决议的原则宜尽量紧扣原文,译文要严谨,概念要准确,注意用词分寸,文句宜简洁,慎用四字词,避免以词害意。紧扣原文,不等于机械死译,中文不通。在准确的基础上,力求文字之美,但不能天马行空,随便意译或增删。

我想,这应当是我们翻译决议的一个标准。

审校决议时,还有下列经验,供大家参考:

决议的标题很重要,不能马虎,一定要花时间定好。有问题找同事商量一下。不能译得不像标题,也不要太过刻意,切忌哗众取宠。

翻译有没有抄用旧决议。决议的序言部分甚至是执行部分的一些段落都可能炒冷饭,或者是抄录其他职司委员会的决议。要用 dtsearch或其他方法查一查。大部分翻译都很负责,一般都查过的。只要check一下,证明查过了就可以了。

关键用语最好一字一译,实在没有办法才加字,但前后要统一。尤其是决议草案,要做到原文改一字,译文也可以改一字,亦步亦趋。“And”翻“和”,“or”译“或”,因为有时代表会建议将“and”改为“or”,我们就可以将“和”改为“或”。在翻决议时,最好一板一眼,不要自寻烦恼。

决议的句子有些是堆砌而成的,一个代表加一个短语,另一个代表加一个形容词,有时是硬加上去的,句子变得很长,很复杂,甚至不合文法,以至到了不好懂的地步。这时更要先死后活的译法,不然很容易出问题。在决议草案阶段,千万不要自以为是,耍小聪明,这最容易出问题。

决议文字不宜刻意中化,四字词、成语尽量少用。目的是要如实地将原文的表达方式反映出来。决议行文宜简洁,应删除所有多余的字。不拘泥,不吹毛求疵。不要心血来潮,偶得佳句,就来个半文不白的译法。反对标榜个人化的决议体,也反对标新立异,用太独特的用语,否则永远不能跟别人统一。

第六次谈话记录

沟通与反馈

我们不是学术机构,讲大道理没有用。对翻译质量的要求,我们无法实行绝对划一的学术标准,更不能谈最好、最高的标准。我向大家介绍翻译功能目的论,就是想让大家了解,这个问题是翻译界要共同面对的问题。现在行家的共识是,翻译产品的质量标准是活的,能动的,可变的,只有一点不变,就是顾客的满意度,顾客满意就是好。因此,如果P-4还有保证业务质量的任务,对中文处来说,大家的责任就是保证翻译产品能让消费者满意。

保质工作就是把关。把关,按照我们的理解,凡是认为过不了顾客、读者一关的,我们都要截留,要想办法补救、纠正。我们顾客和读者的要求是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变化不断调整的,因此我们把关的标准也要与时俱进。质量保证已成为一种能动、灵活因应、不断变化的相对标准。我们现在就需要学会用这种动态的活标准去把关。

这也是为什么我不敢、也不向大家推销我的具体标准和做法,只向大家介绍程序、方法和态度的原因。我要求自己的具体标准和做法恐怕也过时了,符合现在要求的做法需要你们大家去摸索总结,达成共识,集体推行。我介绍的EC-TOP-FUN改稿要领,以及十项改稿注意要点,都是为了提个醒,列一个提纲,方便大家通过实践,总结经验,形成一套对目前的情况有效的方法。

我要强调的是,这不应当是我们每个人个人的总结,应当是我们作为一分子的中文处集体的共同总结。我们要通过实践、研究、观摩与交流,让中文处成为一个learning institution,让中文处有一个institutional memory。注意:我说的是memory,不是tradition。传统这个东西往往有约束力,会过时,我们实在不需要过时的传统。而 memory是可以随时加减、更新甚至重新reboot的。

什么是learning institution呢?一般译为学府,学校。但这样的译法没有译出它的全部意义,也不是我要说的意思。“学府”“学校”等词语强调的是“学习的地方”“做学问的地方”。学校的地方是老师教学生的地方。做学问的地方是教授带学生研究课题的地方,或者是教授清心寡欲,读书研究的地方。我们主要是一个生产基地,不是这两种地方。但学习对我们也很重要。现代人说的learning institution强调的是“有学习能力、能自我提升、可自我完善、解决问题能力越来越强的一个集体”。中文处同仁应当以此自许。

其实,一个有学习能力的单位也是一个积极进行传、帮、带的单位。在当前的情况下,P-4是中文处的骨干,很大一部分传、帮、带的任务责无旁贷地落在P-4同事们的头上。为了做好传、帮、带的工作,P-4之间互相观摩、交流非常重要。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的P-4都不交流,各干各的,一切靠上面指挥,中文处会不会不断进步呢?我们的P-4不能坐等上级指导,我认为,P-4是主力军,要形成一种主动交流的风气。观摩交流的目的是达成共识,有了共识才有条件进行传、帮、带。

交流就是沟通。有人说,世界上最难办的事,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

一看到某人稿子有错,一见到某人,就第一时间抓住人家讨论,不管什么环境,即使是大庭广众,也“直论其非”,搞得人家措手不及,不知如何是好。这种不顾面子的做法,恐怕是最无效的沟通。

以前我们有一个退稿办法。改好的稿子退回翻译看,希望大家自我学习。这是一厢情愿的做法。因为翻译不一定领会审校为什么要改,为什么要这样改,看来看去,不一定知道自己的问题在哪里。退稿一多,看不完,翻译只看有没有改,改了多少。改多了气一下,骂一通,改得不多则感到沾沾自喜。只此而已,起不了别的作用。一位老审校曾深有感触地告诉我,他花了不少时间改了一位新同事的稿子,诚心退还给他看,希望对他有帮助,结果发现被他用来垫锅底(真的垫在电饭锅的底下!),感到十分无奈,伤心极了。我除了苦笑一下,还能怎样?我认为,形式上走过场的退稿做法也不是有效的沟通。

我们需要的是有效的沟通、有效的交流。有效沟通(effective communication)的目的是解决问题,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制造问题的沟通称不上是有效的沟通。我们沟通的目的是交流翻译心得,通过交流,促进彼此互信,加强彼此的合作关系,为日后的进一步交流打好基础。沟通并不是找人说话而已,浪费时间,侃侃而谈,不等于有效沟通。

如果你爱主动跟人家交流,而人家不愿意同你交流,碍于情面,尽量敷衍你,你感觉到人家对你是敬而远之,避之则吉,那你就要反省一下,有没有“错在朕躬”?不能老是把责任推在不愿意同你交流的人。

有些同事本来积极传、帮、带,非常乐意交流,但经过一番努力,效果不彰,或许办法不对头,或许找错对象,有时感到不受欢迎,甚至还碰过一鼻子灰,心灰意懒,不愿意再折腾,唯有退回自己的小屋,搞独个儿的一统天下去了。这也是方法、态度不对头的结果。

我想评价一个P-4审校的综合业务能力的一个重要客观标准是,到底有没有、有多少后进主动向他求教?有没有、有多少后进愿意、乐意同他研究问题,因为他有办法帮助后进,能够同后进进行有效沟通,同事们感觉到同他谈有好处,能学到东西?

反过来说,如果一位P-4,不管什么原因,没有人愿意跟他交流,没有人愿意听他的,或者认为同他谈是浪费时间,学不到东西,那他也不是一个成功的审校。所以,对大家来说,搞好传、帮、带,实在是一个必修的课题。沟通对于个人的发展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善于用合理的方法沟通,有能力处理问题,解决问题,容易获得大家认同。

这方面,我还有什么经验可以跟大家分享的呢?首先,容许我倚老卖老,跟大家再啰唆几句。

“人之初,性本善”,大家本来都有童心,无猜、无忌,长大后就变得复杂起来了。

第一,必须先搞好关系,就是所谓的establish rapport。现在流行讲和谐社会,establish rapport是建立互信互谅和谐的可持续关系。没有这种关系,就谈不上影响别人。要想影响别人,首先要学会听,要听懂对方的观点,让对方有机会充分发挥意见。

第二,要有反过来被对方影响的心理准备。如果你抱着立场永不变的态度,那是无法跟别人交流的。你要影响别人,首先要开放自己,让别人也有影响你的可能。

第三,不能有上级训下级的态度。一切交流都应当是双向的,不能是单向的,更不能是从上到下的。翻译这个东西,上级不一定永远都对,P-3不一定不如P-4。交流是切磋,是平等的。

第四,主动找人交流,这是好事,但要对人家有帮助才好。如果怒气冲冲,跑到人家屋里,质问人家为什么这样翻,为什么不查,为什么不抄,那就不好了,只会结怨,不可能是有效的沟通方法。

第五,交流重要,但不是硬任务,没有指标,既不用急,也不必按时完成。

第六,要随时准备人家登门请教,要接待好;email请教,也要回答好。

这些方面,你们肯定比我有更多第一线经验,我就不多谈了。现在谈一下如何评价别人的翻译。

跟人家谈翻译,要能谈出个所以然来。首先要有自己接受的一套策略,甚至理论。说话要有根据,让人家容易信服,起码认为你说的都是心得,有用。不能只抓住一两个名词的译法就上纲上线,为人家定罪名,让人家不得翻身。翻译的评价不能太主观,太片面。按照联合国的规定,起码要看五个方面:

这五个方面是DGACM对外包翻译适用的评价标准。当然,这五个标准也适用于内部的翻译:

1.Accuracy

2.Style

3.Attention to detail

4.Use of UN terminology

5.Conforming to UN Standards

准确无误是普遍要求,大家都明白,不必多言。这是对原文的理解够不够的问题。Attention to detail 也是翻译界对译作的普遍要求。这方面强调的是译者的工作态度,可以看出译者的性情、风格。文体格式style可以看出译者对中文的驾驭程度,以及对联合国文件的熟悉程度。其余两点看的是有没有按联合国的规矩、要求办事。联合国提供的词汇,e-folder,有没有利用?有没有抄用联合国的文件?等等。总之,联合国有自己的一套,翻译有没有采用?审评翻译的标准,实用的就是这些。

联合国要求评稿人在每一个 criterion打分,采用的是5分制,1分最低,5分最高。

1.有待提高:基本上不能满足最低期望,译文需大改,很费劲。

2.很勉强:往往不能满足最低期望,译文错漏太多,不改出不去。

3.尚可:accuracy和attention to detail两方面满足要求,可以接受。错漏情况一般,纠正不难。

4.良好:高于平均水平,译文往往能够满足甚至超过预期,accuracy和attention to detail两方面没有问题,某些其他方面,如名词,还可以商榷。错漏不多。

5.优越:所有方面达标,尤其是attention to detail。错误极少,有错也不是大问题,很容易改正。

评稿人还要列出一些译文错漏、问题的例子。之后,还要提出具体意见。

我们日常看稿也可以用这些criteria作为准绳。虽然我们不需要为稿子打分,但可以做到心中有数。日子有功,稿子看多了,你自然会对每个人的长处、缺点,有一定的了解。这种全局了解就是大家进行传、帮、带,同后进切磋的基础。帮扶式交流的目的,是帮助人分析问题,了解弱点何在,指明努力方向,建议改进办法,最终是为了助人进步。

有同事跟我抱怨,说曾经很努力想同别人交流,但一提别人有错,人家就没有兴趣听。交流总是失败,觉得很无奈。当然,这是无效的沟通,以后真的不能这样交流了。我们跑到人家屋里,指指点点,不留情面,直斥其非,却期待对方感恩戴德,那只是妄想。要花很多时间建立良好关系,要用心经营,才能建立一种能够不留情面,指点别人的地位。心胸广阔,与人为善,助人为乐,不挤兑人,不搞小动作,靠真才实学才是正道。

总结

这次所谓的培训,是美其名而已。我实在没有什么新鲜的东西可以提供给大家。不过是讲了些个人的观感。连今天这一讲,我讲了六次。第一次讲了审稿的作业程序,提出了EC-TOP-FUN审校要点。第二讲说了一下翻译职场的变化与我们的应对策略,说明我们的任务是做好QA。第三讲,我通过短小文件的审校工作,介绍了翻译功能目的论,希望武装大家的头脑,说服大家,对不同的文件要有不同的翻译策略。第四讲,我借大文件的编审,讲了P-4要培养自己的领导力和组织力。第五讲,我通过谈决议和规范性文件,强调审校一定要读点法律,学会写法律条文。第六讲,今天这一讲是最后一讲,讲了如何沟通反馈,着重指出审校要晓得做人的工作,团结别人,助人进步。我提供的不过是food for thought,希望能对大家有点帮助。也希望大家日后工作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