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政治思想的定型
秦汉统治持续长达400多年,文学的发展始终与政治的发展相契密切相关。
从政治上说,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中国社会经历了春秋战国的长期裂变,风云诡谲。秦自商鞅变法后,修明法度,奖励耕战,崇尚暴力,严刑峻罚,强化社会组织。依靠这条路线,秦国日益富强,最后由秦始皇统一中国,在全国范围内废除西周以来的分封制,推行由中央统辖的郡县制,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国家最高统治者号称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他的命令就是法律,被称为“制”和“诏”,全国一切政事都由皇帝个人独断。随着统一疆域的扩大,行政事务日益增多和复杂,必须建立起严密的官僚机构。中央的三公九卿制度和地方的郡、县、乡、亭、里等行政机构,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建立并逐渐完善起来的。基于强化中央集团的需要,避免“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的结果,秦代主张文化专制主义,反对议政,特别是反对人们以古非今,提出在思想上要“别黑白而定一尊”。他们认为不能让人们“入则心非,出则巷议”。为此下令:“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史记·秦始皇本纪》)所以,秦代的文学发展在民间是较为寥落的。秦始皇的宠臣李斯等大臣的政论文是当时文学的主要形式。这些文章对秦代的统治大加赞颂讴歌。秦始皇巡行各地时,李斯等人歌颂功德的文字被刻在各地山石之上,成为秦代文学一景。秦始皇为了延续自己的权力,追求方术,渴求长生。刘勰说“秦世不文,颇有杂赋”(《文心雕龙·诠赋》),又说“秦皇灭典,亦造仙诗”(《文心雕龙·明诗》)。这类杂赋、仙诗(仙真人诗)即使在齐梁有遗留,如今也亡佚了。秦代虽然短命,但是它所确立的君主至高无上的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为基础的政治观念。可以说,在这个时期,所有的文学作品,都在围绕这个观念展开,并且为这个观念服务。
汉王朝建立初期,统治者汲取秦王朝短期覆灭的教训,在政治上恢复了分封同姓侯王制度,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基础,在经济上采取了一系列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以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在思想文化方面,黄老的“无为而治”学说成为当时的统治思想。惠帝时废除了秦的挟书律,“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汉书·艺文志》)。战国以来受百家之学的影响,各地侯王也仿效战国诸公子的办法,招致各种人才,汉初的哲学和社会思想都比较活跃自由,促进了学术文化的发展。
汉初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政论文和辞赋创作上。汉初文士有战国游士的余风,喜欢奔走于诸侯、权贵之门,比较关心国家和社会的问题,并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这就促进了政论文的发展。汉初政论文作者以贾谊为最著名。他注意总结秦王朝由弱转强、政权得而复失的经验教训,对如何巩固汉王朝的统治,完善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表达了自己的政治见解。这些政论文议论宏阔,说理畅达,感情充沛,富于文采,对唐宋以后散文创作有明显的影响。汉初的辞赋属于战国的余绪,多数作者缺乏以往创作的强烈感情,多为模拟之作,作品亦多亡佚。现存的《招隐士》,其气象、格调逼近屈宋,为其中的佼佼者。贾谊在贬谪长沙时写有《吊屈原赋》和《鸟赋》,渗透了个人的身世感叹,抒发了自己的政治抱负,特别是后者,在体制和写法上,显示了由楚辞到汉赋过渡的痕迹。枚乘是文景时期的重要作家,他以上书吴王、谏阻其谋反而知名于世。他的《七发》结构宏大,文辞富丽,在写法和格局上都别具新意,标志着汉代散体大赋的正式形成。
汉武帝时代,西汉封建王朝进入到全盛时期。经过汉初以来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汉武帝雄才大略,内外经营,进一步加强了汉王朝的封建集权制。与此相适应,在思想文化方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际上,在儒家思想的外衣下,还包容了战国以来的阴阳五行学说和黄老、刑名思想。它不仅解释了汉王朝夺取政权的合理性,而且也指出了巩固统治的方法。从此以后,汉代确立的儒家思想就一直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对封建统一帝国的形成和封建集权制的巩固起着促进作用,对中国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这一时期的文学发展也受到影响。就其显而易见的变化是,辞赋创作进入鼎盛的大赋时代。这种赋体常采用反复问答的问答体形式,以铺叙渲染帝王、贵族生活为手段,以微刺帝王、贵族淫奢为指归,结构宏大,铺陈渲染了大汉帝国无可比拟的气魄与声威。在枚乘《七发》的影响下,出现了以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为代表的汉大赋代表作家。他们以铺张描写为能事,“润色鸿业”,宣扬大一统思想。司马相如是汉赋创作最有成就的代表作家。他的《子虚》《上林》赋,以宏大的结构、绚烂的文采和夸张铺陈的手法,描写了汉天子上林苑的壮丽和天子田猎的盛大,迎合了汉武帝好大喜功的心理,因而受到重视,表现出汉赋作为宫廷文学的特质。汉武帝周围,除司马相如外,还有扬雄、枚皋等所谓“言语侍从之臣”,他们“朝夕论思,日月献纳”(班固《两都赋序》),而公卿大臣如倪宽、董仲舒等也“时时间作”,彬彬之盛,前所未有。扬雄是西汉末年著名辞赋家。他的《甘泉》《河东》《羽猎》《长杨》等赋,模拟司马相如,缺乏创造性。由于他才高学博,有的赋还写得比较流畅,有气魄。扬雄晚年认识到汉赋无补于讽谏的根本弱点,辍不复为,并在《法言》等著述中正面提出了自己的文学主张,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强调文学内容与形式统一,这在当时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东汉时期,班固的《两都赋》等赋作仍然是由大一统的政治思想所笼罩的。东汉中后期,辞赋创作发生重要变化,一是抒情小赋成为当时创作新景观,二是讽时刺世的作品纷纷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