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 绿色包容性发展理论分析
1.2.1 绿色包容性发展理论
“包容性发展”概念源于“包容性增长”,最早出现在世界银行报告(2006)中,2007年亚洲开发银行的经济学家对此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后经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组织进一步完善,形成了包容性发展的全新发展理念,并受到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发展中国家的高度重视和越来越多国际学者的关注。2012年世界银行报告《包容性绿色增长:可持续发展之路》呼吁各国政府在推行经济增长政策时加强绿色意识,提出包容、高效、可负担的绿色增长对保持未来的经济发展十分必要。
包容性发展是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内涵,它改变了过度追求GDP增长的模式,更加注重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改善、环境保护。2010年以来包容性发展引起国内学术界的热议,代表著作有林毅夫(2008)《以共享式增长促进社会和谐》,蔡荣鑫(2010)《“益贫式增长”模式研究》等。研究民族地区包容性发展的研究成果相对匮乏,仅有杨成章和王国清(2010)、于晨(2011)、毛阳海(2011)、郑长德(2011)等学者的研究。
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交集是包容性增长,经济增长与环境可持续的交集是绿色增长,而三者的交集便是绿色包容性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的“三赢”。绿色包容性发展以绿色、共享为核心,旨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倡导环境保护与生态可持续,让所有人都从中获益,参与经济增长,共享经济增长成果,特别是将贫困人口吸纳到经济增长过程中。(19)
实现绿色包容性发展的路径,主要包括增加经济机会和提高经济参与度、提升自我发展能力、确保机会均等、社会包容、绿色经济发展五个方面。
一是增加经济机会和提高经济参与度。参与是包容性发展的必要条件,通过持续的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创造发展机会,实现经济机会最大化,提高居民的经济参与度,发挥经济增长的减贫效应,进而促进当地群众特别是农牧民收入的提高。
二是提升自我发展能力。提高经济参与度还有一个途径:提升能力,包括区域自我发展能力和个人自我发展能力。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直接影响到个人的自我发展能力。在农牧民个人层面,通过扶贫开发、教育和人才建设等高强度的人力投资和健康保障,提升贫困人群获得经济机会的能力。
三是确保机会均等。包容性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强调机会均等,经济参与者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其经济机会与经济回报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导致生活水平的分化,譬如城乡生活的分化。一方面,强调经济自由,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产权界定明晰,加强法制,有效保护产权,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确保群众公平公正获取经济机会,实现公平参与。另一方面,需要转移支付这种分配机制来调整社会空间分异,加大关系民生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卫生健康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供给,确保贫困人口共享经济增长成果。包容性发展是益贫式发展,有利于缩小城乡间的差距,让城乡居民分享城镇化的成果,获得同等的发展机会。
四是社会包容。包容性发展以包容心对待多样性,包容不同民族、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性别、城乡差别。尤其要确保最低经济福利,为极端贫困群体提供稳定的社会安全网和实施扶贫攻坚。
五是绿色经济发展。充分考虑环境容量和生态承载力,编制绿色规划,实施绿色政策,发展绿色产业和绿色城镇化,使城乡居民均能获得相宜的城乡生活环境。(20)(21)
1.2.2 绿色包容性发展指标体系
通过五大路径,绿色包容性发展最终将实现经济增长、机会平等、成果共享、绿色发展。基于指标的可取得性,本书主要核算绿色包容性发展中经济增长、机会均等、成果共享、绿色发展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经济增长的界定基于经济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质量;机会均等主要是对人力资本的层面而言,包括教育和健康两个方面;成果共享是通过收入分配衡量的;绿色发展主要衡量经济产出能耗、三废排放和三废治理情况。本书构建了包含4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以及25个三级指标的绿色包容性发展指标,使用因子分析法进行统计分析(见表1-2)。(22)
表1-2 绿色包容性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续表

资料来源:徐宝亮,钟海燕.中国经济增长的绿色包容性:基于FA的动态测度[J].科技管理研究,2015(6).笔者进行了修正。
在指标体系中,二元对比系数衡量二元经济结构,其数值与二元经济结构差别成反比,计算方法为第一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与第二、第三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的比率,公式为:

其中,G1为第一产业产值,L1是第一产业从业人数,G23为第二、第三产业总产值,L23是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数。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Krugman(1991)提出的空间基尼系数用于衡量财富的集中程度,计算公式为:

其中,G为空间基尼系数,Si是i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Xi是i地区人口占全区人口的比重。
地区发展差异系数衡量地区收入分配差距,该指标与地区收入分配差距成正比。公式为:

其中,n为该地区管辖的地方个数,yi为地区i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n个地区的平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3)(24)
在对该指标体系的四级指标进行数据分析之前,先进行数据的预处理。所有价值指标按2000年不变价进行换算。由于正向指标对绿色包容性发展有促进作用,逆向指标对其有阻碍作用,对逆向指标取倒数,确保指标体系构建的绿色包容性发展指数与民族地区的实际绿色包容程度保持一致,然后将其换算为均值为零、标准差为1的标准化变量。
因子分析法是一种降维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所谓降维就是提取少数的公共因子来反映多数的多元变量。本指标体系中构建了m个四级指标,从I1至Im,因子分析法将提取出少数的n个因子,包括F1到Fn,各四级指标与公共因子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公式如下:

其中,ε1,ε2,…,εm表示误差项,Amn表示第m个变量Im在第n个公共因子Fn上的因子载荷,即原始变量Im与因子Fn的相关系数。
在正式的因子分析之前,首先进行KMO和Bartlett检验。其中,KMO越接近1说明越适合做因子分析,Bartlett检验主要考量概率p值与给定的显著性水平α的大小,若p小于α,说明变量之间存在相关关系,适合做因子分析;p大于α,说明各变量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是相互独立的变量,就没有降维缩减为少数几个公共因子的必要。
因子分析的关键是求解因子载荷矩阵,本书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令各因子代表指标体系的一个维度进行正交旋转(varimax)。提取公共因子的标准有特征值和累计公差贡献率两个指标,本书选取特征值大于1的公共因子。
本书将绿色包容性发展指标划分为经济增长模型、机会均等模型、成果共享模型、绿色发展模型。软件将测算出各省区对应的各公共因子得分,然后用各因子方差贡献率除以累计方差贡献率为权重,分别计算各省区的经济增长得分、机会均等得分、成果共享得分、绿色发展得分。注意各省区绿色包容性发展总得分不是经济增长、机会均等、成果共享、绿色发展因子得分的简单加总,后四者之间相互促进,存在乘数效应,因此应该将后四者计算标准分数后相乘,获得绿色包容性发展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