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节 研究的创新点、难点与不足
一、研究的创新点
本书主要对东亚机械工业比较优势演化与生产分工优化协同发展进行了分析,在研究内容、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1)从研究内容来看,本书在产品内国际分工框架下评估东亚生产分工与各经济体比较优势的匹配状况,进一步探究比较优势演化与生产分工优化的协同发展路径。在全球生产分工不断深化的过程中,现有关于东亚生产分工与贸易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东亚生产网络的形成与其经济效应,以及东亚生产网络的格局变迁,研究东亚生产网络格局变迁动因和影响因素的文献相对较少。在为数不多的此类研究文献中,学者们多数着眼于中国、日本等个别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区域制度性经济合作等因素,鲜有学者基于比较优势动态演化的视角,通过考查比较优势与分工状态的匹配性来审视东亚生产网络的格局变迁与分工优化。
(2)从研究视角来看,传统的有关国际分工的研究多数停留在经济体或产业水平上,也有部分学者在粗略的大类产品分类水平上分析东亚分工形态和格局,类似的研究视角以及分类行为并未充分考虑产品的真实属性,尤其是国际生产分割深入发展的时代,一种产品的生产实际上包含诸多生产环节,笼统的大类划分存在较大缺陷,缺乏说服力和严密性。相对而言,在产品内国际分工框架下细分产品生产阶段的研究较少。本书尝试从细分产品生产阶段的视角,在零部件、半成品、资本品和消费品各生产阶段下审视东亚机械工业生产网络的分工状态,并进一步依据产品的复杂程度将零部件生产阶段划分为简单零部件、复杂零部件和精密零部件三个生产阶段,详细考查东亚生产网络的分工状况。
(3)从研究方法来看,传统的研究方法多基于过往的面板数据进行经验分析,主要对历史发展经验进行总结和评判,缺乏对未来的前瞻性研究,不利于对东亚生产网络发展方向的把握。本书运用经验分析与前瞻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经验分析时采用面板数据的双固定检验模型和系统耦合模型,在前瞻性分析时运用灰色预测GM(1,1)模型,克服了以往实证研究的局限性,为东亚生产网络的发展提供了参考。
二、研究的难点及不足
第一,数据的搜集和统计工作较为复杂。研究涉及大量统计分析工作,主要集中于第三章对东亚生产网络的分工状况与格局变迁的描绘,包括对各主要经济体在产品内分工各生产阶段进出口情况的统计,以及对产品的复杂度指数、显示性对称比较优势指数等指标的测算。其中,最困难的是产品复杂度指数的计算:我们搜集并统计了全球50个重要经济体1996—2013年HS六分位下机械工业1000多种产品的贸易数据,这些数据的获取并不难,但对其进行整理、计算和归类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此外,细分比较优势基础的指标体系涉及大量统计指标,且运用因子分析方法进行相关处理也较为烦琐。
第二,本书主要研究目的是以机械工业为例,探寻东亚经济体比较优势演化与生产分工优化协同发展的可行性路径。在这一研究目的下,厘清比较优势与生产分工的关系至关重要,只有解决这一难题,才能评判东亚生产网络中各主要经济体是否充分发挥了比较优势的作用,也才能讨论通过发掘比较优势潜力推动生产分工优化的问题。鉴于此,本书对全球重要经济体进行了聚类分析,筛选出各生产阶段下的优势经济体群组,进一步通过计量检验提取优势经济体群组的经济特征,从而获取各生产阶段的核心比较优势,构成国际生产分工的比较优势评判标准,为后续评估东亚机械工业生产网络下各经济体是否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的作用奠定基础,也为探究比较优势演化与生产分工优化的协同发展路径提供了参考。
比较优势的动态演化与生产分工优化协同发展问题,是一个复杂而又不断变化的课题,鉴于我们在科研水平和知识结构等方面的局限,本书的研究和结论难免会有疏漏,具体表现为:在对各生产阶段的显示性对称比较优势(RSCA)指数进行估算时,只是对其进行简单的算术平均,这在准确体现不同产品之间的差别方面有一定缺陷;考虑到比较优势的多元化动因并不能穷尽所有,如地理因素(东亚生产网络下经济体本身地缘相近,加上地理因素方面的优势难以度量)等,将在以后通过完善理论和实证模型、细化指标及改进计量方法进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