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在东亚生产网络持续深入发展的同时,东亚主要经济体的经济运行与比较优势状态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日本的经济增长遭遇停滞,技术创新速度放缓,人口老龄化问题在东亚区域内最为明显;新兴工业化经济体(“亚洲四小龙”)迅速发展,自身创新结合引进欧美技术,使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经济赶超势头强劲,形成了对具有更高附加值技术的需求;东盟诸国积极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加强物质资本积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以保持经济快速、稳定发展;中国借改革开放之力,更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果,与亚洲发达经济体的差距在逐渐缩小。
20世纪的“东亚奇迹”表现为东亚区域集体性的快速增长,这得益于各经济体基于比较优势的生产分工合作。但是,在“雁行模式”较长的发展历程中,东亚生产分工中一些自然形成、惯性存在的模式成为制约东亚生产网络发展的阻碍性因素。进入21世纪以后,东亚各经济体的比较优势发生明显变化,同时由于“雁行模式”惯性存在的阻碍性因素,各经济体新的比较优势特征在东亚生产网络中的效应难以得到充分发挥。整体来看,在东亚生产网络不断发展和经济体比较优势动态变化的背景下,东亚生产网络在重新整合区域资源、加强比较优势与生产分工匹配的协同发展方面,尚存在一定的优化空间。
新的东亚生产分工格局与各经济体的分工形态有何特征,各主要经济体的生产分工状态与其国内比较优势变化的匹配性如何,如何推动比较优势演化与生产分工优化的协同发展,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本书在产品内国际分工框架下,选取对东亚具有重要经济影响力且分工程度极高的机械工业,对东亚经济体比较优势演化与生产分工优化的协同发展问题进行研究。
二、研究意义
在产品内国际分工框架下研究东亚经济体比较优势演化与生产分工优化的协同发展问题,不仅有助于东亚生产网络下经济个体的经济增长,也有利于实现东亚命运共同体区域内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诉求。
(一)理论意义
在产品内国际分工理论框架下研究比较优势演化与东亚机械工业生产分工优化的协同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首先,以比较优势与生产分工的匹配性为视角进行东亚生产分工的优化研究,有助于推动国际生产分工相关领域的深入研究。国际生产分工从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发展至产品内分工,已经细化至产品的生产环节或工序。大量相关研究文献涌现,但多数止于生产分工的测度及其影响因素和经济效应分析。本书对东亚生产网络中经济体之间的分工与比较优势形态的匹配性进行比对研究,为国际生产分工的研究提供了较新的视角。
其次,多元化比较优势理论框架有助于促进比较优势的相关研究。长期以来,比较优势作为国际分工贸易的基础,一直被学者们关注,然而随着新的贸易与经济理论的兴起和发展,他们对比较优势的重视程度有所减弱。但是,比较优势仍然是国际生产分工与贸易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正如克鲁格曼(Krugman)所强调的,一国如果脱离其比较优势,采取扶持措施鼓励其具有比较劣势产业的发展和产品出口,从长期来看,是不利于其经济增长和产业发展的。本书构建了基于经济体广义禀赋条件的比较优势测度体系,并通过灰色预测模型分析了东亚比较优势的演化特征,有助于对比较优势理论进行检验及对其理论含义进行延伸。
(二)现实意义
首先,对东亚主要经济体比较优势的系统研究,有助于推动经济体比较优势的高级化演化。东亚各经济体表现出差异化的经济发展状态,关键原因在于各经济体比较优势的动态演化,然而比较优势的演化并不是随机和无规律的。掌握各国比较优势的演化规律并顺势而为,对促进经济体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为东亚生产网络的分工优化提供参考。东亚各经济体在区域分工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也在国际分工与交换中获得了相应的利益。然而,利益的分配永远无法平均化,各经济体都在积极寻求增加自身分工收益的路径。本书以比较优势与生产分工的高度匹配、协同发展为切入点,研究东亚生产网络的优化路径,为东亚主要经济体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借鉴。
综上所述,在东亚主要经济体比较优势不断动态演化,以及东亚生产分工格局重构的背景下,本书以机械工业为例,通过研究比较优势演化与生产分工优化的协同发展关系,探究东亚各主要经济体在参与生产分工过程中,是否充分发挥了其比较优势的作用,以及是否具有待发掘的比较优势潜力,以促进其生产分工的优化。这既有助于推动国际生产分工与比较优势相关领域的研究,也为推动东亚经济体的比较优势演化和生产分工优化提供了参考,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