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宁夏新型职业农民典型风采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0章 全心投身农业 开创绚烂人生

——记永宁县新型职业农民史建文

现年29岁的史建文,是银川市永宁县建文农副产品合作社的负责人。2011年,史建文成立建文农副产品合作社。2013年大学毕业后,他正式开始创业,在永宁县李俊镇丰登村流转土地1200亩进行蔬菜种植,成立了宁夏永宁四季兴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致力于打造千亩标准化瓜菜生产基地。经过几年的努力,他带领合作社农民种植的甘蓝、西红柿等蔬菜,因品质、货量有保障,吸引许多客商前来收购,其中近90%销往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

从“门外汉”到种植能手

2013年3月,年轻的史建文即将告别大学校园生活,迎来难忘的毕业季。这时,同学们得知了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消息——在北京化工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习了四年专业知识后,史建文没有接受大城市的工作,而是选择回乡创业。

其实,这个看似唐突的消息实际上是史建文经过深思熟虑后的决定。他发现,近年来国家鼓励大学生创业,不断加大支持农业转型的政策力度,新型农业发展模式正在成型。大学期间,他一直坚持学习,涉猎了很多农牧行业的书籍,对中国农业的发展状况有所了解。为了更好地开启创业道路,他在大学期间辅修了一门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国家政策的鼓励、专业知识的积累、个人兴趣的指引……这些因素在他的脑海中一遍又一遍地盘旋,终于鼓励他勇敢地迈出第一步。

作为村里为数不多的重点大学毕业生,他返乡带领农民种地引来不少争议。许多村民觉得大学生种地很屈才,浪费了学习到的一身本领,丰登村村民王林东却说:“他毕竟是上大学回来的,有文化,懂技术,并且诚实守信,也爱钻研,我看好他。”对于这些争议,史建文觉得:“有争议我反倒觉得是幸福的,意味着别人都在关注我。”

刚刚毕业的史建文,走在农业创业这条路上,虽然具备一定的书本知识,但由于大学所学专业与实际不对口,所以面对一大片黄土地,他觉得有些力不从心;不过,他明白一个道理:“只要用心学习,永不放弃,所有的困难与无知都是暂时的。”就这样他完全放下自己是一名大学生的身段,化身为一名踏踏实实的农民,虚心向老农学习,亲身实践;同时还积极参加区县市组织开展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开眼界,长见识,闲余时间钻研农业类书籍,请教农业专家,不断掌握科学生产技术,提高经营管理能力。笔者第一次见他的时候,他穿着一身沾有泥水的迷彩服,大大的遮阳帽下是一张晒得黝黑的脸……经过自己的勤奋好学、不懈努力,史建文最终由一个“门外汉”变成现在的种植能手。

为乡亲搭建销售平台

掌握了熟练的种植技术,种出了优质的蔬菜,但销售难的问题又摆在了史建文面前。看到自己和乡亲们辛辛苦苦种出来的蔬菜、瓜果卖不上不好价钱,史建文心里开始盘算着怎么解决这个难题。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要能站稳脚跟并深深扎根,谈何容易?一次次的碰壁、无数次的失败,不但没有击垮史建文的进取心,反而成了他奋勇向前的动力。

通过总结教训,史建文发现,外地客商来收购瓜菜主要会遇到两大难题:首先,因为农户分散种植,面积小,出货量达不到大客商的要求;其次,外地客商来长期收购,需要住宿,需要收购的辅助设备。如果解决了这两个问题,一定会吸引很多客商来收购,所以他觉得建立一个“田头市场”可以很大程度上解决销售难的问题。于是他用自己几年下来赚的一些钱以及向银行申请下来的贷款,筹建了占地10亩的“四季兴农”瓜菜集散地,用于园区及周边果蔬的流通销售,集散地还配套建设了蔬菜保鲜库,蔬菜分拣厂房、农机具库,硬化了粮食晒场,完善了相关的农业设施,吸引了大批外地客商,每年从这里走出去的蔬菜瓜果有4000多万斤。依托自身销售平台及销售渠道,几年来,史建文尽心尽力地为当地农户引进大量瓜菜收购客商,还为当地种植户解决了一定的瓜菜销售问题。

在2014年和2016年,露地西红柿价格低迷销售困难,第一茬西红柿几乎没有客商收购,史建文积极与收购商协调,他还提出给予收购商每斤5分钱的补贴,以帮助销售农户囤积的西红柿;2015年,西红柿价格上涨时,他瞄准机会,从外地邀请几位有实力的西红柿收购商,在供小于求的情况下,农户们种植的西红柿出现多次抢收的局面。另外公司注册的“万家厨园”牌果蔬商标,经过4年的推广,已在地方小有名气。

秋季,蔬菜都已经被采摘并销售完毕,正在修建的滴灌系统也在为明年的种植做着准备。合作社的农民现在也可以投资入股,到年底分红,收入一天比一天高。史建文的农村创业之路也正朝着养殖等领域多元化发展。

带动乡亲共同致富

在种植过程中,史建文发现农户分散种植规模小,蔬菜总量达不到客商的要求,于是,他贷款100万元,成立宁夏永宁四季兴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筹建占地10亩的蔬菜集散地,另外还配套建设蔬菜保鲜库等相关设施,吸引大批外地客商前来采购,每年从这里运出去的蔬菜有2000多万公斤。

史建文为农民搭建起从购买生产资料到销售产品的一条龙服务,带领农民不断试种新品种,率先引进西红柿绑枝技术,推广膜下滴灌技术,实行标准化生产,使农民每亩增加收入700元。通过雇用当地失地农民打理土地,有效解决300多人的就业。参加合作社的农民也从开始的30户,发展到今年的102户。他用行动和成果证明了自己选择的正确性。

常年劳作在田间地头,史建文从一个有“争议”的返乡种地大学生,到现在的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老板,但挂在他嘴边的一句话却始终没变:“为农民办实事,就是和他们相处的最好方式。”

通过不断的实践与学习,他认识到让乡亲们抱起团来搞生产的重要性,于是依托合作社带动乡亲们发展特色种植,为想种、能种地的农民能手提供从购买生产资料到销售产品一条龙服务;雇用当地失地农民,这些员工里面还有不少60岁以上的老农。几年来,他的公司累计发放劳务工资780余万元,发展合作社社员近100户,每户平均增收8万元,累计800余万元。

与此同时,史建文还非常热心参与公益事业。2016年,合作社种植的西瓜上市了,史建文给杨和镇养老院和周围老年饭桌的老人们送去了1万多斤西瓜。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他说:“当时最难忘的就是老人们传瓜,大家都乐呵呵地抱着瓜一个一个传到门口。我看到这种情景也很开心。做这些事乐在其中,不为求得什么回报。”妻子刘佳也对丈夫的行为非常认同:“我很支持他做公益。他这个人也比较有爱心,帮助别人,我也很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