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解释“美”的人
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被誉为“古希腊三圣贤”。从苏格拉底开始到柏拉图,再到亚里士多德,他们是三代师徒,思想可谓一脉相承。尽管如此,与自己的老师柏拉图认为“美在理念”不同,亚里士多德认为现实世界才是最真实的存在。关于美的问题,亚里士多德认为事物的秩序、比例和大小与事物相称,就是美的。另外,亚里士多德还具体研究了戏剧,写了《诗学》,成为整个欧洲美学史上的奠基之作。
以上这段关于天赋与技艺关系的名言,出自“三贤”之一的亚里士多德(图9)。这位多产的哲学家,凭借其在美学领域的著作《诗学》,成为第一个以独立体系阐明美学概念的人。并且,他所阐述的美学概念影响了西方两千多年。
在古希腊早期,毕达哥拉斯和赫拉克利特从自然科学的角度看待美学。后来,苏格拉底和柏拉图逐步转向从社会科学的角度看待美学。直到亚里士多德,才做到了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统一的立场上看待美学。
【图9】〔荷〕伦勃朗《亚里士多德与荷马半身像》
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得意门生,他的美学思想自然不可避免地受到他的老师的影响。“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是亚里士多德的一句名言。事实上,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对于柏拉图的学说,他继承的部分少,而批判的部分多。
与柏拉图认为“理念世界是最真实的存在”不同,亚里士多德认为,客观的现实世界才是最真实的存在。
为了说清楚这一理论,亚里士多德特意举出一个实例。他说,盖好一座房子,首先要有“材料因”,即砖头、瓦片和木材等。将这些材料准备好之后,只是具备了造成一座房子的潜能,要想从潜能变为现实,它们必须具有一座房子的形式,也就是房子的形状或模样。这就是房子的“形式因”。然而,想要使得房子具有形式,必须得有建筑师设计图纸,一手操办。而这个建筑师就是房子的“创造因”。此外,房子从一开始的材料收集,到最后房子的建设完工,始终在趋向于一个目的,即房子建成并投入使用,这就是房子的“目的因”。
在《修辞学》中,亚里士多德为美下了一个定义。他说,美就是那些自身显现出价值,同时又能给人带来快感的事物。凡是美的事物,它的价值存在于它的自身之内,而并不体现在它的功效范围内。此外,美的事物还能使人产生享受的感觉,或者发自内心的赞赏。一切美的事物,都是善的,但是并不是一切的善都是美的。一切的美都让人产生快感,但并不是所有让人产生快感的事物都是美的。美是那种既是善的,又能提供快感的东西。
关于事物大小与美的关系,亚里士多德指出,对于既有的事物来说,合适的大小是十分必要的。在他看来,比较大的事物,与比较小的事物相比,更容易让人产生较多的快感。他还举了一个例子,比如体型高大的人,更容易吸引人的眼光。虽然体型瘦小的人不乏个人的魅力,但是这种魅力却谈不上美。
然而,另一方面他又坦言,如果事物过大,也是不美的。这是因为过大的事物,无法被人们完全知觉到,如此一来,就谈不上快感了。只有那些大小合适的对象,才能被人们轻松愉快地感知,才能给人的感官和心灵提供快感。
除了探讨美自身的特性,亚里士多德还研究了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在他看来,审美对象即美的范围,无所不包——人,自然界的万事万物,甚至神灵,都属于美的范围。不过,亚里士多德倾向于从两种范围中寻找美。第一种是,他更愿意在大自然中见到美,因为大自然中的每一种事物,天然具有合适的比例和大小。第二种是,与错综复杂的整体事物相比,他宁可在孤立的对象中见到美。这是因为孤立的对象更容易清晰地展现自身的比例或秩序,更容易引起人的快感。
【图10】亚里士多德指导青年亚历山大大帝
然而,对于同一审美对象,由于审美主体的变化,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比如说,同样一个人,随着时间的流逝,青年时代所欣赏的美,与他中年时代所欣赏的美不同;而中年时代所欣赏的美,又与老年时代所欣赏的美不同。
亚里士多德出生于公元前384年,出生地在远离古希腊文明核心地的北方——色雷斯。他的父亲是马其顿的一位宫廷御医,因此家庭条件优越。虽然此时北方地区的马其顿已经开始崛起,但是青年时代的亚里士多德还是在雅典度过的。在柏拉图学园的学习经历,使他受益匪浅。他不仅获得了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哲学精神的精髓,而且形成了自己思考问题的方法和哲学思想体系。他虽然是柏拉图的学生,但对老师的观点并不盲从,提出了“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名言。
经过长达20多年的学习,亚里士多德形成了自己的哲学思想。这些思想反映在他的著述——逻辑学的《工具论》和哲学的《形而上学》中。其中最著名的“哲学三段论”就是亚里士多德哲学思想生动的缩影。同时,他还在物理学、数学、天文学、气象学、美学、文学等诸多方面都有自己的论著,其中很多的观点都影响了这些学科日后的发展。
他的研究几乎涉及当时人类所能了解的所有学科,而且只要是他研究的领域,几乎都有影响世界的成果。因此,他和17世纪的莱布尼茨一起被后世称为人类历史上仅有的两个全才。亚里士多德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此外,亚里士多德还创办了自己的学园,被称为“逍遥学派”,并且担任过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深受这位伟大君主的敬重和爱戴(图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