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病 原 学
第一节 人类肠道病毒的分型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包括柯萨奇病毒(coxsackie virus)A组16、4、5、7、9、10型,B组2、5、13型;埃可病毒(ECHO viruses)和肠道病毒71型(EV71),其中以EV71及Cox A16型最为常见。
目前根据肠道病毒(enterovirus,EV)分型已发现超过90种血清型。所有血清型的发现分为3个阶段。三种脊髓灰质炎血清型是在20世纪上半叶从非人灵长类动物中首次分离出来的。在中世纪使用实验小动物和细胞培养技术从而发现了61种甚至更多的肠道病毒血清型如: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和新肠道病毒。之后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基因测序的方法发现了另外30多种血清型。
一、传统分型
传统的肠道病毒分型主要基于病毒分离和抗血清中和试验。这种方法将EV分为64种血清型,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1~3,柯萨奇病毒A组1~22、柯萨奇病毒A组24和柯萨奇病毒B组1~6,埃可病毒1~7、埃可病毒9、埃可病毒11~21、埃可病毒24~27、埃可病毒29~33和新肠道病毒68~71。
二、基因分型
鉴于传统分类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可应用细胞系和自然情况下EV表型变异等因素限制,自1970年起,新鉴定的EV不再归入以上组别,而以数字编码命名。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与生物信息学方法的应用,新的EV型别多是采用PCR和基因序列测定技术从患者样本中发现。至今已报道的EV基因型已超过百种,最新序号到了HEVA119,同时根据EV基因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还可将EV区分为不同的基因亚型。
(一)基因分型的遗传基础
肠道病毒的基因组为单链正链RNA,长度约7500bp。5′端为长度约500bp的非编码区(5′UTR),紧接的是一个编码长度约为2100个氨基酸的多聚蛋白的开放读码框(ORF),随后是3′端非编码区(3′UTR)与多聚腺苷酸尾巴。5′UTR与病毒的多个重要功能有关。对于PV来说,5′端起始的100bp与病毒复制关系密切。肠道病毒采用内部起始翻译模式(internal initiation of translation)而不是细胞mRNA的核糖体扫描模型(ribosome-scanning model)进行病毒蛋白的翻译。这一过程需要大部分PV的5′UTR(从130nt到约600nt处)的参与,不过目前尚不知道确切的核糖体结合序列。采用定向点突变的研究结果显示,5′UTR与病毒的毒力、温度敏感性和病毒感染细胞空斑形态有关。
ORF编码一个多聚蛋白,后者在翻译的同时或翻译后被水解为组成核衣壳的4个结构蛋白(VP4、VP2、VP3、VP1)和7个非结构蛋白。VP1、VP2和VP3均部分暴露在病毒粒子的表面,VP4则完全位于病毒粒子内部。VP1是主要分布于病毒颗粒表面的衣壳蛋白,是中和抗原位点的主要组成部分,该区段的核苷酸序列与肠道病毒血清型相关。采用单克隆中和抗体中和免疫逃逸株,发现在PV病毒的VP2、VP1和(或)VP3存在3或4个中和表位。同样,在CBV3/ CBV4的VP1也发现了中和表位决定簇。不仅如此,核衣壳区被证明与病毒的毒力、病毒粒子的温度稳定性、宿主范围的变化、细胞亲嗜性、病毒持续性感染和病毒在感染细胞中形成的空斑形态密切相关。非结构蛋白及其前体的某些功能已经明确。其中,P2A是病毒的蛋白酶,在多聚蛋白P2A与VP1之间水解多聚蛋白,游离核衣壳蛋白前体。P2A还通过间接诱导细胞P220蛋白的降解,后者是帽依赖转录的关键因子,而参与关闭宿主蛋白翻译。在ORF后的3′UTR长度70~100bp,该区域对于病毒负链合成的启动很重要。
(二)基因分型法 1.基于VP1序列分析定型
基于肠道病毒VP1的简并引物RT-PCR和核苷酸序列分析,已成为EV血清型鉴定的主要方法,对VP1全部或部分基因序列分析已广泛应用于EV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1999年Oberste等建立了根据VP1基因序列分析来鉴定EV型别的方法。通过对47株EV血清型原型株和10株抗原变异株的VP1全长序列测序,联合GenBank中可利用的序列,构成了一个包含66种EV原血清型和另外7种血清型的VP1序列数据库,用这些VP1序列建立的系统发生树,将EV分为A~D组(图2-1)。VP1的3′端基因序列常应用于EV分型、新血清型鉴定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2001年Caro等通过RT-PCR产物测序,鉴定出64株原型株中的59个型,并对45株不同来源的分离株和6株用血清学方法未能定型的病毒株进行了分型。根据建立的系统发生树,他们还将HEV分为5个亚组,形成了一个新的HEV分类方法(图2-2)。有研究表明,VP1分型引物不能对某些埃柯病毒株、柯萨奇病毒株或B组某些EV毒株进行有效扩增。
2.基于VP2序列分析定型
Nasri等建立了基于VP2抗原表位的基因序列通过RTPCR的方法对EV进行分型,对116株临床和环境来源的EV进行分型结果显示:61株以中和试验定型的EV分型结果完全符合;55株未定型EV中,48株分型结果与VP1分型结果一致,6株鉴定结果分别为EV71、ECV9、ECV30,用VP1分型引物未能扩增,1株以VP1分型鉴定为CVB-4,而以VP2和血清分型结果为CVB-3,进一步分析表明该株为CVB-3/4重组株(图2-3)。
3.基于VP4序列分析定型
2002年Ishiko等设计引物建立了基于VP4核苷酸序列的系统发生树进行EV基因分型的方法,对来自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无菌性脑膜炎、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等患者的临床分离株的分析结果表明,所有毒株与其同型原型株都有最高的核苷酸同源性,在系统发生树中,96%的毒株都与其同型原型株处在同一簇(图2-4)。
2002年Kubo等对6份手足口病伴无菌性脑炎的病例标本尝试EV分型,采用了对VP4序列分析的方法,结果与血清学检测方法一致(图2-5)。
4.基于多段序列分析定型
2002年Manzara等采用了多片段序列分析定型的方法。除VP1、VP4~VP2序列分析外,还应用了5′非编码区序列进行分析,将3段区域序列分析的方法联合使用,实现了对其收集的所有EV标本的分子分型。


图2-1 Oberste等根据VP1序列建立的系统发生树

图2-2 Caro等根据VP1 3′端基因序列建立的系统发生树

图2-3 Nasri等根据VP2序列建立的系统发生树

图2-4 Nasri等根据VP4序列建立的系统发生树

图2-5 Kubo等根据VP4序列建立的系统发生树
(三)人肠道病毒71型基因分型
利用前述基因分型法对EV71分型。Brown等对1970~1998年美国和其他5个国家的113株EV71病毒基于VP1基因序列分析,将其分为A、B、C 3个基因型,进一步可分为B1、B2、C1和C2基因亚型。其型内变异率低于12%,型间变异率为16. 5%~19. 7%。1970年分离于美国加利福尼亚的BrCr-CA-70原型株属于A型;1972~1988年在澳大利亚和美国、1994年在哥伦比亚和1997年在马来西亚分离株属于B型,1985及以后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中国台湾的EV71感染中分离出C型,马来西亚1997年为B3型,台湾1998年为C2型,澳大利亚1999年为B3型和C2型,新加坡、中国台湾、马来西亚2000年为B4型,韩国2000年为C3型B型和C型基因型的核苷酸年变异率约为1. 35×10 -2,与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变异率相似。自1998年以后,美国出现其主要流行毒株B型逐渐被C型所取代的趋势;加拿大、澳大利亚以及中国台湾地区流行毒株属于C型。
1997~2012年,EV71病毒的流行在亚太地区呈上升趋势。通过对当地流行株VP1和(或)VP4核苷酸序列分析,将B和C基因型各分为了4个亚型,且C基因型有逐渐取代B基因型的趋势,这可能是流行后人群免疫屏障压力下,病毒变异引起的。
Mitsuaki等研究了日本福岛1983~2003年和手足口病有关的EV71的基因变异,发现存在众多的基因亚型,包括基因亚型B1-B5、C1-C4,以及C-U1和C-U2,不同基因亚型和不同年份的流行有关。
中国大陆20世纪80年代期间主要是AF135934株的流行,90年代是C3基因亚型,1998年开始出现C4基因亚型流行,并成为优势病毒株,C型株可能具有更强的传染力,但VP1基因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无明显关联。据文献报道表明C4b主要流行于1998~2004年,C4a主要流行于2003年到至今,只有2008年安徽和2009年湖北发现了A型。2008~2011年河南省、2009年西安地区、2009年重庆地区、2008~2010年北京地区、2009~2010年苏皖地区、2010年南京地区、2011年郴州市流行的EV71均属于C4亚型,主要为C4a型。
(四)柯萨奇A16基因分型
1951年,于南非手足口病患者标本中分离出第1株CoxA16,即CoxA16的原型株CoxA16-G10,自CoxA16-G10首次被分离后30年才再次出现有关CoxA16基因组序列研究的报道。随后,手足口病在东南亚地区广泛流行,CoxA16基因序列大多来自东南亚,均属于B2亚型,其核苷酸和氨基酸的差异分别为0. 1%~10. 8%和0~0. 7%。2001年之后发现的病毒株以B1亚型为主。近10年来,世界范围内流行的CoxA16以B1a和B1b型交互出现,未发现有时间和地点的分布规律。B1c型较少出现,搜集到的核酸序列信息中仅发现了1例来自马来西亚和2例来自法国的毒株。西方国家关于CoxA16的研究较少,从GenBank中检索和相关文献中查阅到的基因序列,经分析均为B1亚型。
目前尚无公认的CA16基因分型依据,最初以VP4和VP1作为对CoxA16基因特征进行分析,将CoxA16分为A、B、C3个基因型。Perera D等使用VP1和VP4对CA16进行了基因的进化分析,发现VP1和VP4的分型结果基本相同,均可将病毒分为A型和B型,其中B型又分为2个分支。
随着核酸序列研究的不断进展,VP1区逐渐成为CoxA16序列分析的主要区域,并将CoxA16分为A、B、C3个基因型,A型仅含有G10 1个毒株。按照肠道病毒分子分型方法,不同基因型间核苷酸差异至少为15. 0%,而B和C型之间核苷酸差异<13. 8%,因此,把二者归于同一个基因型——B型,并将B和C型分别命名为B2亚型和B1亚型,其中B1亚型又分为B1a、B1b和B1c。Iwai M等利用VP1的基因全序列将日本富山地区1981~2007年的手足口患者的CA16分为A、B、C 3个基因型,其中又将C基因型分为C1、C2、C3 3个亚型,并认为在1995~1998年,CA16由B型向C型转变,在2002年左右,从C1亚型向C2亚型转变,并在2005~2007年转变为C3亚型。
Li等利用CA16的VP4核苷酸序列差异将CA16分为A、B、C3个分支,并认为亚洲在1990年前以A和B 2个分支的流行为主,其中B分支为主要流行株;20世纪90年代后CA16的基因发生了变异导致C分支的出现,并逐步成为主要流行株。
我国学者研究1999~2000年深圳地区、2002年上海地区、2007~2008年北京地区CAl6的分子流行病学情况,结果发现这地区的CAl6基因型为B型和C型。与EV71在中国目前仅流行C4亚型的报道不同,CA16呈多个基因型流行。近11年来,中国内地Cox-A16毒株VP1区基因的变异程度较低,核苷酸变异率为4%~12. 7%。2010年广州地区流行的CAl6病毒可能为B1型。2010~2011年山东大学齐鲁儿童医院任倩等分离的2株柯萨奇病毒均属于B1b型。2009~2010年苏皖地区分离到的CA16毒株也属于B1b基因亚型。
CoxA16A型中仅有G10 1个病毒株,为最早被分离到的毒株。B2型多分离自1981~2000年的日本和马来西亚。2000年以后,B1型取代B2型成为CoxA16主要的流行病毒株,B1a和B1b亚型主要流行于东南亚,而在其他区域较少见。B1c亚型仅见于2005年马来西亚和2010年法国分离的3个病毒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