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人类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1章 印度和印度圣人

在公元前6世纪的时候,印度还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从政治上来说,这个国家里有许多王国、诸侯国及贵族共和国;从文化上来说,以前的雅利安征服者和当地被征服的黑人还没有完成民族融合。由于这个国家施行严格的种姓制度,不同等级之间有着一系列的严格规定,认为应当把整个国家分成等级分明的团体,这也是民族融合的极大障碍。

印度的高等种姓都受过良好的教育,能说从古老的雅利安语变化而来的梵语,而低等种姓的人们所使用的语言有好几种。

一、佛陀与佛教

婆罗门教的探讨 婆罗门教也是一个古老的宗教,是雅利安人带到印度来的。当时雅利安人已经在印度生活了好几个世纪,已经可以被称作印度人了,所以婆罗门教也被称为印度教。那些古老的印度人都信仰婆罗门教,但是这个宗教关于神的概念非常粗浅,教义中鼓励人们不要轻易满足、要嗜血等,对正确的人生观的建立极为不利。和希腊、罗马一样,随着文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对这些思想产生了怀疑。这些人的做法各不相同,有的与世隔绝,完全摒弃了奢华和享受,衣食务求简陋,以清贫的生活帮助自己理解世界的真谛,这些人就是我们常说的苦行僧;有些人比苦行僧还要过分,他们不但经常不吃饭,还会用鞭打之类的来自外部的痛苦折磨自己的肉体。在这种情况下,印度出现了很多“宗教改革家”和“圣人”,他们创立了新的教义,宣扬信奉他们的教义就可以使心灵回归宁静。

乔达摩 在印度这些层出不穷的“圣人”中,乔达摩是最有名,也是最值得我们记住的。乔达摩的父亲是一个“罗阇”(贵族),家里仆役成群、骡马满山,在喜马拉雅山的南坡有一片领地,大量的奴隶在稻田里辛勤地劳作。作为一个贵族的儿子,乔达摩本来可以享受鲜衣怒马的生活,可以轻易地满足心中的愿望,可以对那些底层民众的悲惨生活视而不见。但是社会的阴暗面深深地刺激到了他,城市和乡村里一群群的乞丐、躺在床上呻吟等死的病人、街道上一具具无人收拾的饿殍,这一切让他产生这样一个想法:所有的人来到世上都是受苦受难的,死亡是他们唯一的归宿。

乔达摩的故事在世界上流传很广。据说乔达摩一直都在考虑如何将人们从苦难中拯救出来,却始终不得其门。这一天,他美丽的妻子为他生下了一个儿子,这也是他唯一的儿子。他的父亲举行了一个盛大的晚会,人们载歌载舞庆祝这个新生命的到来。可是他对这一切视而不见,仍在考虑如何实现他的理想。就在这天夜里,等所有的家人都睡熟之后,他看了儿子最后一眼,在明亮的月光里走向了远方。

和当时所有的印度教教徒一样,乔达摩也认为,只有成为一个苦行者才能得到心灵的宁静。他脱下华丽的衣裳,换上破烂的衣衫,忍饥挨饿到处拜访那些婆罗门高僧,任凭自己的身体一天天地虚弱下去,然而始终无济于事。

又是一天过去了,当他疲惫地躺在一棵菩提树下休息的时候,忽然豁然开朗了。于是他告诉自己的亲人和朋友,他已经得到了真理的启示,知道了如何让人在来生不再忍受痛苦。这一年他35岁,人们虔诚地称他为“佛陀”(“大觉悟者”的意思),开始追随他并宣扬他的教义。不久之后,佛教就传遍了整个恒河流域,随后又翻越喜马拉雅山传到了中国,还渡海到达了日本、锡兰(今斯里兰卡)、东南亚诸国。

佛陀的教义 和当时其他的宗教一样,佛教的传播方式也是口口相传,或许这是因为当时印度还没有普及文字。不过佛陀的信徒用心地记下了他的一言一语,并且又一字一句地传给了后人,一直这样传了两三代的时间,这才形成书面的经文。

佛教教义中的精华可以总结成四条,被称为“四圣谛”:第一,生命是痛苦的、忧愁的;第二,之所以会有痛苦和忧愁是因为我们有欲望;第三,只有“涅槃”才能解脱所有的烦恼;第四,只有通过“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才能涅槃。

在佛教的教义里,“涅槃”的意思是“灵魂不受干扰的宁静”。通俗地讲,就是要求人们去除心中所有的追求、牵挂、厌恶、荣誉、耻辱等情绪和欲望,甚至对来生也不能有所企求。“涅槃”这个概念应该借鉴了婆罗门教中的轮回理论。轮回的大意是:如果人在这一生有欲望没有实现,那么来生的等级就有可能下降,甚至成为一个畜生。按照这个理论,所有人的来生都是痛苦的,而如果能够涅槃的话,人就没有了欲望,自然也就不需要重生了。涅槃实际上就是利用当时印度人对来生的恐惧,诱惑他们信仰佛教。

佛教教义中的“四圣谛”“八正道”和斯多亚派哲学的思想非常类似,立意高尚并且蕴含着人生的哲理。佛教要求人们尽量不要伤害别人、要改正自己的错误、压制激动的情绪、抛弃落后的观念等。那些基督徒很难正确理解佛教中的“涅槃”这个概念,他们觉得“涅槃”就像一盏刚刚吹熄的油灯,给人一种阴森恐怖的感觉。

二、印度接触近东地区

亚历山大的入侵 佛教诞生200年后,也就是公元前327年,印度遭到了亚历山大的入侵。当时印度的政局混乱,整个国家都是由一个个雅利安人建立的土邦组成;文明进步缓慢,刚刚掌握了字母文字,而且还是由阿拉伯商人从近东带来的。而此时的亚历山大帝国正处于巅峰期,在成功征服马其顿后开始横扫波斯;亚历山大的军队里也都是久经战阵的精锐士兵,个个骁勇善战、斗志高昂。

亚历山大率军从印度西北部的通道翻越兴都库什山脉,沿途遭遇的印度军队不堪一击,最后一直打到印度河流域。公元前326年春天,亚历山大命人在印度河上用船架了一座浮桥,渡河后占领了旁遮普邦的一部分领土,并把它作为进攻基地,准备全面占领印度。然而他的士兵不适应这里炎热的气候和水土,士兵的厌战情绪严重,亚历山大不得不取消了这个计划。于是亚历山大把他占领的印度领土分成了两部分:印度河以西由马其顿总督负责管理;印度河以东的这片狭长区域仍然让已经投降的原来的土王管理,但是他们必须听从马其顿总督的领导。做完这一切后,亚历山大遗憾地带着他的远征军从印度河走海路回到了波斯。

从军事角度来看,亚历山大的这次入侵是不成功的,因为他的军队只占领了印度西北部的一部分地区,而且很快就撤退了。但是这次入侵标志着希腊世界和印度开始有了接触,其意义是重大的,影响是深远的。从此以后,希腊化的思想、艺术、商品甚至宗教都进入了印度,而印度也深受影响,例如印度人也开始用石头建造建筑物、雕刻神像。这次入侵的政治意义也很大,此后的印度政坛到处都能看到亚历山大留下的风格,当地的土王也开始模仿亚历山大的作风进行统治。

旃陀罗笈多 旃陀罗笈多就是一个亚历山大的模仿者。他是孔雀王朝的建立者,原来只是印度的一个土王。旃陀罗笈多很崇拜亚历山大,从小就希望也能成为一个伟大的征服者,为了这个目标,他从山地民族那里招收兵员并训练了一支强大的军队,随后成为印度西北部的霸主并自封领袖。亚历山大手下的大将,外号“征服者”的塞琉古闻讯后大怒,立刻率军从波斯直扑印度,想要给这个军事狂人一个深刻的教训。恐怕塞琉古事先也不会想到,这次军事行动让他栽了一个大跟头,还赔上了自己的女儿。此战之后,旃陀罗笈多确立了在印度河以西的绝对领导地位,而且还和塞琉古联姻,取得了马其顿帝国的支持。

孔雀帝国 随后旃陀罗笈多开始进军恒河流域。据记载,旃陀罗笈多的军队兵种齐全,包括步兵、骑兵、象兵、战车兵,而且规模庞大,仅训练有素的战象就有9000多头。有了如此庞大的军队,他当然毫无悬念地赢得了这场战争,接着就建立了孔雀帝国,并且自立为第一任皇帝。这个帝国是印度历史上的第一个大帝国,实行君主制,疆域包括了几乎整个印度的北方地区。

旃陀罗笈多为他的帝国精心制订了一套有效的管理措施,官员们负责收税、人口普查、运河的维护、农田灌溉系统的完善、市场的监管、酒类贸易的调控以及执行其他由皇帝发布的命令,而他自己只是垂拱而治,享受奢侈的生活。旃陀罗笈多在恒河岸边建设了有城墙保护的首都,外面还有栅栏和护城河;他的宫殿都是用名贵的木材建造的,还在梁柱上包裹金箔、金片作为装饰。

阿育王 旃陀罗笈多的一生有许多贡献,但是在所有的贡献中,莫过于他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让他的孙子阿育王成就了更高的伟业。

在长达41年的帝王生涯里,阿育王用强硬的手段牢牢地控制着这个国家。阿育王早年喜好战争和杀戮,用开疆拓土来彰显自己的丰功伟绩,在历年的战争中,他占领了几乎整个南亚次大陆和现代阿富汗的一部分领土,只有印度半岛的南段一小部分地区幸免于难。在一次战争后,当阿育王听说有10万人死亡,还有15万平民被掳掠的报告后,内心极度震惊,他从来都没有考虑过,战争是如此恐怖,会给人民带来如此巨大的灾难。于是他幡然醒悟,明白了刀剑并不能让人从精神上归附,决定再也不用战争和杀戮这种手段来解决问题,并且把他的心路历程刻在了一块石碑上。

回心向善的阿育王皈依了佛教,也成为第一个护佑佛教的皇帝。阿育王修改了一些不符合世俗的佛教仪式,但是更多的是施行促进佛教传播的措施。他以在石碑上雕刻圣旨的方式昭告天下,让人民不能说谎,要孝顺和服从父母,不能屠杀、骚扰有生命的动物,不能将打猎、杀生当作谋生的职业,要富人救济穷人,要主人善待仆人。他还在全国范围内大举兴建佛教建筑,雕刻了大批栩栩如生的佛像,建造的舍利塔据说有84000座之多。他还号召他的臣民学习佛教的经文,安守本分,遵守佛教的戒律。

阿育王不仅在国内推广佛教,还让他的弟弟妹妹率领一批高僧渡海到了锡兰,成功地让当地的土著皈依了佛门,并且把先进的灌溉技术和雕刻技术教给了锡兰人,那里至今还是一个佛教国家。不但是锡兰,他还派人到缅甸传教,让缅甸也成为一个至今仍在信仰佛教的国家。

其他的接触 阿育王对佛教的传播是很热衷的,他也派了人到波斯、埃及、希腊等地传教,只不过这些地方没有取得像缅甸、锡兰那样的成绩。就算是这样,他的这种行为仍然有着极大的研究意义,至少可以让我们知道印度和这些地区已经有了密切的接触,而且这种接触还对佛教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也正是接触了西方世界的宗教,佛教才完善了自己的理论体系,接着把佛像当成了神灵,于是佛教也就成了一个有着教义、仪式、神庙、僧侣(和尚或者尼姑)的真正意义上的宗教。西方对佛教的影响还体现在佛像的雕刻上,从某些佛像上可以看出希腊风格的存在;佛教的教义也受到了影响,某些神灵和希腊、埃及神灵的概念几乎如出一辙。而希腊人和埃及人也对佛教有了一定的认识,知道佛教和他们所信仰的宗教都是信仰的一种,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有了这种了解,自然而然地,印度也就被纳入了主流的文明体系之中。

孔雀帝国的衰落 在整个孔雀王朝中,最有名的就是阿育王,接下来人们可能对他的两个孙子还有些印象,对其他的皇帝恐怕所知不多。这是因为孔雀帝国在阿育王之后就走上了下坡路,他的子孙更是一代不如一代,最后整个帝国的统治都崩溃了。在孔雀帝国的末期,曾经有一批希腊文明的侵略者占领了西北边境,并且建立了一个小诸侯国,也曾经把希腊文化传播到了印度的整个北方,不过后来在蛮族的入侵中亡国了。帕提亚王国也曾统治过印度的西北部,但是整体来说,印度的北方还是由蛮族主宰。

同罗马帝国的贸易 如果有人看到了蛮族统治了印度的北方,就认为整个印度都是处于蛮荒之中,那就大错特错了,印度的经济还是相当繁荣的。

当时印度河和近东地区的贸易都很频繁,就拿埃及来说,在公元1世纪的时候往返两国的货船就超过了100艘,到了下一个世纪这个数字又有所增长。这条航路是希腊航海家西帕鲁斯发现的,他注意到了印度洋上每年秋冬时节都有方向稳定的季风,借助季风船舶就可以轻松地在印度和地中海地区往返。有了这条航路,人们就不用费时费力地沿着海岸线航行了。每年的7月,满载的货船从埃及的港口出发,被秋季季风吹送着于9月到达印度;然后花费两个月的时间卖货、收货、装船,等11月的冬季季风一起就可以返航了,次年的2月就可以进入亚历山大港,完成一个贸易循环。

考古学家在印度还发现过罗马的古钱币,这是罗马帝国很久之前就和印度地区有贸易往来的有力证据。据有关资料判断,当时印度主要向罗马出口棉织品、珍珠、翡翠、钻石、象牙、大米、胡椒和中国的丝绸,进口铜、锡、铅、珊瑚、玻璃、酒、麻布等物品,甚至还有人口贸易,主要是经过训练的女仆和歌姬、舞姬。

笈多王朝 又是几百年的时间过去了,印度也进入了一个新的王朝,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笈多王朝。印度在笈多王朝时期又恢复了统一,拥有阿育王时期的全部领土,这一时期也是被印度后人称赞的“黄金时代”。这个时期的艺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很多精美的雕刻,5世纪时创作的壁画被称为“历史上最美的艺术”,科学也发展很快,数学、天文学之类也渐渐被人们熟悉。印度在这个时期的成就当然不止于此,文学方面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众多著名的诗人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仅仅从以上这些方面来讲,当时的印度也完全属于“古典的时代”。

梵文的复兴 说当时的印度是“古典的时代”,还有另外几个方面的原因:古梵文的复兴、印度文化的开始昌盛、古老的婆罗门教重新成为印度最大的宗教。与婆罗门教复兴相反,印度人渐渐地不再信仰和崇拜本土的佛教,于是佛教在印度的影响力开始慢慢减弱直至消失。不过佛教并没有灭亡,它在传入中国(大约是公元67年)后重新兴旺起来,并且对以后的中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除了中国,佛教在中亚、西亚、日本、缅甸、锡兰、马来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地位也很高,佛教能够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最大的原因就是这个。

三、印度的黑暗时代

匈奴人是印度最大的外部威胁,他们的入侵对印度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匈奴就是突厥,当时称为“鞑靼诸部落”,不仅是印度,也给欧洲和亚洲的很多地区带去了深重的灾难。在公元2世纪的时候,匈奴俨然已经成为中亚的一个霸主,到了5世纪,匈奴出现了一个名叫阿提拉的领袖,率军蹂躏了整个欧洲。匈奴分为“白匈奴”和“黑匈奴”,不过也有一些历史学家不认可这个划分方式。在匈奴的威胁下,印度历史上伟大的笈多帝国开始走上穷途末路,最终在公元6世纪的时候结束了它的统治。

在公元6世纪到14世纪的这800年里,印度仍然延续了它的传统,也就是从地理上讲是一个庞大的帝国,从政治上讲是一个分裂的土邦或者王国,各个地区之间因为不同的原因一直冲突不断。频繁的战争使得各地交通断绝,人民也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看不到光明的未来,所以这几个世纪在印度历史上被称为“黑暗时代”。

印度也算得上是一个富裕的国家,但是它一直都没有足够的力量来保护自己的财富,总是被外部力量抢掠;它似乎也一直都在寻找自己的出路,让自己成为一个强国,但是似乎注定命该如此,每次有了雄起的迹象时就会被外来的力量打断。就在14世纪,支离破碎的印度又闯进来了一个征服者,这个征服者征服了整个印度并成为它的主宰,这个征服者就是穆斯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