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伤寒论》及其所论『伤寒』的内涵
各位朋友,大家好!现在咱们一起学习一下中医四大经典里最重要的一个临床医学著作《伤寒论》。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空前的重视。在中医界,也出现了经典的回归和“经方热”。那么,中医经典为什么很重要呢?
我们说,“经者,常也”。也就是说,经典,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像《伤寒论》这样的经典著作,虽然是东汉医圣张仲景的著作,但是对我们现在临床依然有非常强的指导意义,对临床具有恒常的指导价值。
另外,“经”还有另一层意思,“经者,验也”。“经”,是经验的意思。可见,经方本来是经验方的意思。在中医界,经方也常指经典名方。尤其是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的经典名方,就常被称为“经方”。
“经方”,药味少,配伍特别精当,切合实用,临床疗效特别好。所以,至今在临床上仍被广泛地应用。包括遭遇到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这样的传染病,经方依然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因此,我们说中医经典是中医理论传承和创新的源泉。
咱们有一句话,叫“源远流长”。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想走得远,源泉不竭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要想学好中医,临床取得好的疗效,就一定要在学习经典著作方面下功夫,传承好经典著作。
《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一般说,四大经典是指《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与《神农本草经》。四大经典课程,则是《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与《温病学》。《伤寒论》作为经典名著,被历代医家称为“方书之祖”。因为《伤寒杂病论》理法方药对临床价值特别大,所收载的许多经典名方,对临床实践具有普适性的指导意义。有一句话,叫“半部伤寒治天下”,还有一句话叫“六经钤百病”,都是在强调《伤寒论》对临床的重要指导意义。
“半部伤寒治天下”和“半部论语治天下”一样,分别强调了《伤寒论》和儒家《论语》的重要地位,并且它们对“治天下”的作用是不相上下的。所以,在中医里边,《伤寒论》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地位。
而“六经”,也就是“三阴三阳”,是《伤寒论》里边一个基本的概念。“六经钤百病”就是在强调三阴三阳辨证方法,对临床治疗多种疾病具有普遍的指导价值。这就是这本书的主旨所在。我们说,“半部伤寒治天下”也好,“六经钤百病”也好,绝不是一句空话。可以说,《伤寒论》在现代临床依然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所以,我们要学习中医就一定要学习好《伤寒论》。
那么,《伤寒论》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书?《伤寒论》中所说的“伤寒”的内涵是什么?
实际上,“伤寒”本身就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也就是说“伤寒”可分为“广义伤寒”和“狭义伤寒”。
广义的伤寒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尤其是外感热病,就是以发热作为主症的这些病,统称为伤寒。中医的经典著作里边,还有一本书叫《难经·五十八难》。书里边就说:“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广义的伤寒又包括五类病。哪五类病呢?一个是中风,一个是伤寒,一个是湿温,一个是热病,一个是温病。这些病人都是患上了外感病。所以,我们说伤寒是一切外感病的统称。实际上,它既包括外感热病,也应该包括不发热的外感病。
而狭义伤寒的概念,就是受了寒邪,然后导致了外感病。中医四部经典里最古老的经典著作是《黄帝内经》。《内经》实际上包括两部书,一个是《素问》,另一个是《灵枢》。《素问·热论》篇章里边,就明确地指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或愈或死”。其中还有一句,“今之伤于寒者,则为病热”,就是你受了寒以后,就会表现为热病,这种热病,就是狭义伤寒。即感受风寒之邪,尤其是寒邪,冬天比较多发的这种外感热病,就叫作狭义伤寒。
所以,伤寒有广义伤寒和狭义伤寒之分,狭义伤寒是受了寒邪以后,紧接着导致的外感发热,而这个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病,尤其是外感热病的总称。
那么,《伤寒论》里边的“伤寒”,到底是广义伤寒还是狭义伤寒?许多人对这个不理解。许多人认为《伤寒论》里边的伤寒就是伤了寒邪了,受了风寒了。也有人说《伤寒论》是“详于寒而略于温”。但我认为,这是非常错误的。
因为《伤寒论》里边的“伤寒”,应该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这一切外感病就包括了各种感染性疾病,比如,肺部感染,也有一些传染病,比方说什么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脑炎,什么布氏杆菌病等许多外感疾病,包括以前许多危害人类健康的烈性传染病,都应该属于广义伤寒。
为什么说《伤寒论》中的伤寒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了解一下《伤寒论》产生的那个时代背景。《伤寒论》产生的时代,是在东汉末年。东汉末年的时候,大家都知道,董卓乱政,黄巾起义,所以战乱特别多。中医有一句话,叫“大兵之后,必有大疫”,就是战乱以后就特别容易导致传染病流行。当时的实际情况是什么呀?“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就是说伤人非常多。可见,这个传染病流行进一步又可以导致大量患者的死亡。这个场面,张仲景的《伤寒论》原序里边自己就说: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我们这个大家族有二百多人,还没有到十年,就已经死了三分之二了。这三分之二里边都是得了什么病死的?十分之七的人,都是死于伤寒。
所以说,伤寒其实是非常严重的。这种伤寒就不可能是一般的受了点寒导致了外感发热,实际上它包括了多种感染性疾病,像大叶性肺炎、支气管肺炎等感染性疾病。还有乙型脑炎、流脑、出血热等传染性疾病。“伤寒十居其七”,提示这个“伤寒”引起死亡的情况是非常多的。
再看著名的三曹里边的曹植,也就是陈思王,他曾有一篇专门的文章叫《说疫气》。
建安二十二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或以为疫者,鬼神所作。夫罹此者,悉被褐茹霍之子,荆室蓬户之人耳。若夫殿处鼎食之家,重貂累蓐之门,若是者鲜矣。此乃阴阳失位,寒暑错时,是故生疫。而愚民悬符厌之,亦可笑也。
在这里边就说,建安二十二年的时候,疫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有的人是阖门而殪,有的人是覆族而丧。这句话就是说全家都死了,有的人就认为这个是天行瘟疫,这是老天爷降罪下来了,是鬼神所做。实际上曹植认为这是完全错误的。因为得这些传染病的人,都是条件比较差的,而那些比较讲究卫生的,生活比较好的,就比较少。所以说,“阴阳失位,寒暑错时”导致了这个瘟疫的流行。而老百姓一会儿烧香,一会儿求神,实际上是很可笑的。
这些记载说明了什么呢?这说明在建安纪年那个时代,就是在张仲景那个时代,瘟疫的流行实际上是非常广泛的,也是非常严重的。
晋代的陈延之的《小品方》里,就曾指出当时有一种说法,即“云伤寒是雅士之辞,云天行瘟疫是田舍间号耳。”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伤寒”这是知识分子、文化人所说的一种称谓,而普通老百姓就将之称为天行瘟疫。这说明什么?就是说“伤寒”本身就是普通老百姓常说的“天行瘟疫”。
葛洪在《肘后方》中更明确指出:“伤寒,时行,瘟疫,三名同一种。”我国本土第一位自然科学领域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就曾受到这本书的启发,发现了青蒿素。书里面曾说,治疗疟疾应该用青蒿一把搅汁服。《肘后方》里边,葛洪就明确提出伤寒、时行、瘟疫这三个病名实际上是同一种疾病。就是说,伤寒也好,时行也好,瘟疫也好,这三个名字,实际上都是一种病。这也就说明伤寒本身就包括了多种流行性的疾病,多种传染病在内。
所以,我们说《伤寒论》中的伤寒应该是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尤其是外感热病的总称。
那么,理解到伤寒是广义伤寒,这有什么意义呢?这是为了强调《伤寒论》本身对我们诊治外感病,包括感染性疾病与传染病等,具有实际指导价值。实际上,学习《伤寒论》对我们诊治现在的多种慢性病也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所以,我们要对《伤寒论》这部著作有一个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