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机构知识资本模型构建理论与实践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自序

在知识经济时代,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关键因素已经转变为以智力资源和知识性资产为依托,逐步取代日益短缺而限制工业发展的自然资源,从而实现整个经济形态和社会的发展,由此产生了知识资本理论。由于知识资本具有稀缺性、难模仿性等特点,高效获得并积累知识资本、提高知识资本总量,成为新一轮国际竞争中保有持续核心竞争力的首要条件,也是知识经济条件下,一个国家、一个城市具备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

本书结合当代发展实际,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知识资本的内涵、分类、特点、内在属性以及运行过程,完成了对知识资本基本理论框架的构建。结合劳动价值论,研究认为,劳动价值论不是一成不变、僵化的理论,它在不同的经济形态中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知识资本理论是马克思资本理论在知识经济时代的新发展。知识转化为资本的过程,是知识以资本的形式进入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等流通领域,产生价值、实现价值增值,并且进行资本周转的过程。

在知识资本相关理论研究框架下,本书以科研机构知识资本作为具体研究对象,对其构成、载体、形成机理以及如何实现积累与价值增值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借此进一步揭示科研机构提高知识资本总量的有效途径。通过提高知识资本总量来推动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可以有效增强科研机构的核心竞争力。研究提出,科研机构的知识资本由人力资本、技术资本、管理资本、关系资本构成,科研机构劳动力的使用价值体现在劳动者以知识生产的方式实现知识资本的形成和运行,知识资本的稀缺性、独特性、无形性、高增值性决定了知识的获取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成本和交易成本。科研机构的知识从获取、重构、整合到新知识的产生,再经过内部和外部转化等相关运行路径过程,最终形成知识资本,其在由知识转化为资本的过程中,实现了价值的增值。除此之外,获取外部知识的能力,是科研机构获得并善用组织外部知识,进而使其具有创新能力的一项关键性影响因素。

在上述理论研究和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知识资本的运行规律和科研机构自身特点,本书从中国科研机构知识资本的实际情况出发,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知识资本评估测度模型,坚持预见性原则、市场化原则、风险共存原则和权重原则,建立了包括4个一级指标和28个二级指标的科研机构知识资本综合测度指标量化体系,初步构建了适用于科研机构这一特定对象的知识资本测度模型。该模型综合运用专家打分法、比较分析法和系统评价法,得出关于科研机构知识资本综合价值的计算公式,实现了对科研机构的人力资本、技术资本、管理资本、关系资本以及知识资本总量的测度,以此对科研机构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估。

为验证该模型的实用性,本书以我国某地方性大型科研机构为例,对其部分直属科研机构进行了评估测度。结果证明,验证比对结果与样本单位实际情况高度逼近,模型对科研机构知识资本的测度与评估有一定的适用性,能为科研机构知识资本评估提供一定的借鉴。根据模型验证的结果,本书对科研机构如何提高知识资本总量、增强核心竞争力提出了对策和建议,为进一步加强科研机构的建设和管理工作提供了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