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镇的经济学分析:以浙江湖州的特色小镇为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我国以及本书对特色小镇建设的研究

一 我国有关特色小镇的研究

随着特色小镇建设的一步步推进,关于特色小镇的理论研究也在一步步深入。已经有众多学者对特色小镇展开研究,但专著比较少。与本书有关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特色小镇的概念问题

吴一洲等认为,特色小镇在空间上建在城市周边或内部,并相对独立发展,主要依托特色产业开展经济活动,兼具旅游和居住功能的项目集合体。盛世豪和张伟明认为,特色小镇本质上是一种产业空间组织形式,实现特色小镇产业协调发展的根本是建立良好的产业生态位。乔润令提出,特色小镇核心是特色,绿色是底色,“小而特”是特色小镇的核心追求。

2.关于特色小镇的建设路径问题

朱莹莹分析了嘉兴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处理好特色小镇建设与产业集聚区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发展、美丽乡村创建的三大关系,并提出从政务、创新创业等方面推动特色小镇发展。詹杜颖从以品牌效应的视角来规划设计特色小镇,为特色小镇构建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陈安华等总结了永康市龙山运动小镇的建设过程,借鉴全新的理念对特色小镇的空间结构进行从新定位。

3.关于特色小镇的产业发展问题

保兴提出利用复杂适应理论从自组织、共生性、多样性、强联结、产业集群、开放性、超规模效应、微循环、自适应、协同十个方面评判特色小镇产业发展的好差。高菁从产业结构和产业空间布局角度总结分析了国内外小镇产业的发展规律,特色小镇产业发展包括初级产品加工业、资源主导产业、大城市产业转移以及中小企业自发块状集聚发展四种模式。陈宇峰和黄冠认为,特色小镇特别要求产业布局的集中化、专业化和模块化,从而实现产业整合和产业升级,以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区域产业的联动发展。

上述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特色小镇及产业展开研究,主要侧重于建设路径、内涵解读等定性研究,较少从定量的角度研究特色小镇产业的协同发展关系。而且从研究成果的形式上看,主要是论文,专著很少。

二 本书主要内容和结构

湖州的特色小镇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特有资源型小镇,即充分利用本地特有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建立起来的小镇。这一类小镇本书列举了7个。另一类是新兴产业型小镇,即本地没有可供利用的特有资源,完全是“无中生有”凭借新兴产业和产业集群建立起来的小镇。这一类小镇本书列举了6个。发现:特有资源小镇虽然有特有资源可以利用,但其发展速度不容乐观;而新业产业型小镇虽然没有特有资源可以利用,但其发展速度已经远远超过了特有资源型小镇。据统计,2018年,本书所举的6个新兴产业型小镇的税收占湖州全部特色小镇税收78.31%,产值(或主营业务收入)占比为92.77%。这是为什么?本书将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本书第一章介绍湖州7个特有资源型小镇,它们是如何利用特有资源发展起来的,有什么特色。第二章对特有资源小镇所凭借的特有资源进行经济学的分析,说明它们为什么发展比普通小镇快,但又容易陷入“资源陷阱”。第三章介绍湖州的6个新兴产业小镇,它们是如何凭借新兴产业和产业集群发展起来的,有什么特色。第四章对新兴产业小镇的基础——产业集群进行经济学的分析,说明正是因为新兴产业和产业集群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才使新兴产业小镇有如此快的发展速度。第五章分析湖州特色小镇建设中的问题以及政策建议,其中的一个建议就是:传统小镇和特有资源小镇,应该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产业集群,走新兴产业型小镇之路;而新兴产业小镇应该继续努力,向未来社区的方向迈进。

本书结构如图1-1所示:

图1-1 本书结构

三 本书主要研究方法

本书研究方法主要是实证分析的方法、模型分析的方法和边际分析的方法。

实证分析的方法与传统的规范分析的方法有所不同。规范分析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某些标准作为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标准。它具有两个特点:第一,要回答的是“应该是什么”的问题;第二,它所研究的内容没有客观性,所得出的结论无法通过经验事实进行检验。而实证分析则企图超越或排除一切价值判断,只考虑建立事物之间关系的客观规律,并在这些规律的作用下,分析和预测人们行为的效果。它也有两个特点:第一,它要回答的是“是什么”的问题;第二,它所研究的内容具有客观性,结论是否正确可以通过经验材料来进行检验。

这里所说的价值判断中的价值,不是政治经济学里的商品价值的价值,而是指的社会价值,即某一事物是好还是坏的问题。所谓价值判断,就是判断某个事物是好还是坏,对社会有无价值。价值判断有什么不好,为什么要超越或排斥它呢?这是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立场,有不同的立场就会有不同的价值判断,很难做到公正客观。超越或排除价值判断,可以使我们观察问题更加客观公正一些,尽量排除主观因素的干扰,更接近事物的本来面貌。另外,我们研究特色小镇的目的是给决策者出台相关政策提供依据,而不是为了给已经出台的政策评功摆好。也就是说,理论要走在相关政策的前面,而不是后面。如果不超越或排除价值判断,只是以相关政策作为判断事物好坏的标准,那我们的研究就成了政策的“马后炮”,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只有超越或排斥价值判断,一切从实际出发,我们的研究才能达到为决策者提供依据的目的。当然,要想完全超越或排除价值判断也是不可能的,因为研究的主体和客体都离不开人,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和判断标准。但是,实证分析的这种努力却是值得肯定的,它可以使我们的研究离客观实际更近一些,离科学更近一些。

模型分析的方法也与传统的分析方法不同。传统的分析方法讲究面面俱到,生怕遗漏任何一个方面、任何一个因素。于是,文章中充满“既要”“又要”“一方面”“另一方面”这样的句子,主要进行定性的分析,很少进行定量研究。由于面面俱到,所以没法深入,简单的问题留不下深刻的印象,复杂的问题就像一团乱麻,找不到头绪。由于缺乏定量的分析,事物的性质也很难加以判断,因为只有一定的量变才能导致质变。模型分析的方法就是通过一系列假设,排除次要方面、次要因素的干扰,只留下主要方面、主要因素,构造一个相对单纯的理论框架,通过数学分析与运算得出结论,再逐步将次要方面或次要因素加进来,对结论加以修正,使它更接近于实际。

模型分析的方法有两个特点:一个是抽象;另一个是准确。理论本身就是抽象的,如果完全等同于具体,就不称其为理论,而变成具体实际了。理论研究的目的,只能使抽象认识尽量接近实际,成为指导具体实际的依据。而要成为指导实际的依据,理论就不能是含混的、似是而非的,而应是准确的、肯定的。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只能借助于模型了。借助模型不仅能使我们排除次要方面、次要因素的干扰,而且能进行逻辑推理、思想实验,抽象出隐藏在现象后面的规律性的东西来。客观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在一定条件下这种变化又呈现规律性,逻辑推理和思想实验是认识这种规律性的重要方法。模型分为公式模型和图像模型。借助公式模型,可以使这种规律性的变化能够用数量来精确表述;借助图像模型,可以使这种规律性的变化更加直观形象。

边际分析的方法也与传统的研究方法不同。传统的研究方法大都是静态分析,很少引入变量;即使引入变量,所反映的变化也大都是间断的,如用某年的什么和某年的什么相比,有什么区别等,不连续。这种方法固然能说明一些问题,但难以说明事物发展本身的规律性,因为规律是动态的和连续的,而不是静态的和间断的。边际分析的方法是一种动态的和连续的分析方法。这里的“边际”指的是增量。边际分析的方法就是着重分析投入增量对产出增量的影响的一种方法。

有了边际的概念,微积分就进入了经济学,使经济学发生了一场革命,被称为“边际革命”。

当然,我们不是为了运用数学才引入边际的概念。引入边际的概念,首先是因为事物变化的规律具有连续的动态的特性,而边际分析实际上就是给连续的函数求导。其次,边际的概念就像“晴雨表”,反映了事物变化的先兆,便于决策者进行预测,因为当总收益、总成本还没变化的时候,边际收益、边际成本就首先发生变化了。例如,20世纪60年代,有人做过这样一项试验:调查某给定区域加油站的用户,发现其中大多数人都只知道所买汽油的大概价格,而说不出确切数字,但统计资料却显示价格低的加油站其汽油销量要大一些。这表明,尽管就调查对象的大多数人来说,对各加油站价格的细微差别并不敏感,似乎价格的变化不会影响他们的购买决策,但就该区域的全体消费者来说,其中还是存在对价格变动比较敏感的边际用户,他们会对油价的细微差异会作出少买或多买的不同选择。所以,运用边际分析的方法可以把握边际数量的变化,从而了解决策变动对决策效果变动的潜在影响。

四 本书特点

本书有四个特点,或者说主要向四个方面努力。第一个方面是做到经验材料丰富,第二个方面是做到善于进行理论抽象,第三个方面是做到善于进行理论推导,第四个方面是做到善于运用新的理论和方法。

在经验材料方面,本书介绍了浙江湖州的13个特色小镇,分别介绍了这些小镇形成的过程,有什么特色,今后的发展方向是什么。介绍这些特色小镇的目的,一方面是为后面的理论分析打基础,另一方面也是为其他地区建设特色小镇提供经验。浙江湖州的特色小镇建设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它们的做法有很多都是值得其他地区学习和借鉴的。湖州的这些小镇各不相同,有不同的特色和建设经历,通过介绍我们头脑中不仅有了抽象的概念,而且也有了具体的、形象的东西,这对我们理解建设特色小镇的意义、理解本书的内容是很有帮助的。

将这些小镇分成两类,分别抽象出能够反映每一类共同特质的概念出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形成的小镇,抽象出“特有资源”这个概念;凭借新兴产业兴起的小镇,抽象出“产业集群”这个概念,然后笔者再分别对“特有资源”和“产业集群”进行经济学的分析。这样有个好处,就是有了理论抽象以后,笔者就可以比较容易地进行相应的理论分析,包括模型分析,找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特有资源型小镇为什么没有新兴产业型小镇发展的快?就是因为特有资源有两面性,利用特有资源既可以享受“老天爷”和“老祖宗”的馈赠,但也容易误入“资源陷阱”。而依靠产业集群,既容易获得专业化分工、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经济的外部性等好处,也容易搭乘新兴产业的东风,获取创新的动力。当然,产业集群也有“短板”,这一点我们在“问题和建议”这一章中还要专门进行论述。

笔者研究浙江湖州的特色小镇,固然进行了一些调查研究,也参考了一些别人调查研究得到的数据,但主要的工作还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一些理论推导。每一节的阐述如特色小镇要想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克服小镇的惰性;而要想克服小镇的惰性,就必须营造学习型的小镇文化。在这个推理过程中,本书没有运用传统的经济学理论,而是运用莱宾斯坦的双重人格和惰性区域的理论。小镇的惰性就是人的惰性,根据莱宾斯坦的理论,每个人不仅受超我功能和本我功能双重人格的影响,还受习惯力量的影响,这种习惯力量就是惰性。如果我们以努力程度为横轴、效用为纵轴,那么效用曲线呈现倒“U”形。这既反映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又使效用曲线出现了一个“平顶”。在这个平顶,努力程度一个大的变化,只能引起效用一个小的变化,这就是惰性区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惰性区域,但不同人的惰性区域会有重叠部分。在这个重叠部分,人们不用刻意努力就会相互影响,这就是文化。我们之所以要营造学习型的小镇文化,就是因为只有有了这种文化,才能使小镇有一个积极向上、学习创新的文化氛围,才能对克服小镇惰性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理论推导还会产生很有意义的附产品。比如,我们在讨论小镇企业间的分工与合作的问题时,运用比较优势原理解释了为什么某些产品自己可以生产而不生产,即使拥有绝对优势也不生产的道理。这不是为了别的企业,而是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比较优势原理告诉我们,每个企业都按自己的比较优势进行专业化分工,各方都能得到好处,而且这个好处要大于按绝对优势原理进行分工所得到的好处。本来理论推导到这里就已经说明问题了,但我们没有就此为止,而是又提了个新的问题:按比较优势原理进行专业化的分工与合作,各方得到的利益是一样的吗?我们经过模型推导发现,这个好处还是有差别的,差别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所提供产品的供给弹性的大小。只有提供的产品供给缺乏弹性,才能使自己获得更大的利益。而要使供给缺乏弹性,所提供的产品就要满足4个条件,而这4个条件恰恰就是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条件。这样就说明了为什么企业要拥有核心竞争力的问题。这个结论虽然是在说明企业为什么要进行专业化分工与合作时附带说明的,是个附产品,但其意义绝不亚于正品。我们相信,从这个角度来谈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文章并不多见。

我们在进行理论推导的过程中还用到了一些新理论、新方法,它们的运用对揭示特色小镇的特点很有帮助。比如,笔者在考察湖州的特色小镇的时候发现有些小镇内容重复、形态雷同、特色不够鲜明,同质化竞争比较严重。如何才能将这个问题准确地表述出来呢?笔者引入了一个比较新的理论——生态位理论,通过对不同小镇生态位重叠度的测算,对湖州特色小镇的产业协调度进行了评价,找到了究竟是哪些小镇生态位重叠问题比较严重,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这样的分析就比泛泛而谈更有效果,更能引起人们的重视。

笔者在阐述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功能时还借用了生态学的数学模型。近代科学的一个特征就是学科分化,形成了很多不同学科;现代科学又出现了另一个趋势——综合化和整体化,探索不同学科共同规律的综合性学科大行其道。现在的科学是分化中有综合、综合中有分化,呈现气象万千、百花争艳的态势。本书也想顺应这个潮流,不管是什么理论、什么方法,只要能帮助我们揭示特色小镇的秘密都可以借用。只是因为我们的学识有限,对有关理论和方法或没有认识,或没有吃透,难以达到目的,十分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