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底亚调式和大七升四和弦
谱3–12中的这条新音阶(调式)与G大调音阶是一样的,只不过它是从C音开始的,C音是G大调音阶的四音。以任何大调音阶的四音为首音的调式被称作利底亚调式,此处是一条C利底亚调式。尽管和弦记号写为CΔ#4,但实际上你是在G调上演奏。请学会尽量用调号来思考,而不要用和弦来思考。
你在演奏大七和弦时,不必看到和弦记号中的#4时才演奏升四音,你在几乎每个大七和弦上都可以用升四音。当然,我是说几乎。利底亚和弦在流行音乐的曲子里听起来可能会怪怪的,实际上我本来要说在“披头士的曲子里听起来怪怪的”,但 Oliver Nelson 在 将 John Lennon 和 Paul McCartney 的"Yesterday"[1] 一曲重新编配时,用了利底亚和弦。在一个大七和弦中升高四音(使之成为一个利底亚和弦)最合适的时候就是当这个大七和弦起IV级和弦作用的时候。如果一个C调的II–V–I(D-7–G7–CΔ)之后紧接着一个FΔ(C大调的IV级和弦),那么此时选用FΔ#4和弦听起来会更合适(谱3–13)。也许fake book曲集上不会把#4音标出来,因为这是选择性的。
3-13
演奏谱3–14,选自Woody Shaw的"Katrina Ballerina" [2] , 听下一Woody所使用的利底亚和弦。
3-14
3-15
看一下谱3–15,Joe Henderson的"Black Narcissus"[3] 最后八个小节。这八个小节中所有的和弦都是大七升四和弦,或称利底亚和弦。演奏这个示例要三只手,让一个管乐手吹奏主旋律,你自己演奏钢琴的部分。
3-16
一些爵士乐手认为利底亚调式是很 现 代 的, 但 George Gershwin 在"Someone To Watch Over Me" 一曲的桥段中用的第一个和弦就是利底亚和弦,此曲写于1926年。在"Happy Birthday"一曲(写于1893年)的第6小节中,和弦就是一个利底亚和弦(见谱3–16)。
3-17
我们再来看一下大调音阶和声图表中的第四个调式,利底亚调式(谱3–17)。它包含哪种三音和七音呢?因为它包含一个大三度和一个大七度,所以它是FΔ和弦的一种。但是当你看到FΔ时,想到的第一个音阶是F大调音阶。F利底亚调式和F大调音阶有什么区别?F利底亚有一个原位B音,而不是B♭音,即一个升高的四音,所以和弦记号中多了一个#4。
现在再来看一下第五个调式,混合利底亚调式(谱3–18),它也称作“属音阶”(dominant scale)。用左手弹奏原位的G7和弦,右手弹奏G混合利底亚调式,如谱3–19所示。此处又有一个“避免”音,C,它是此调式的四音。它也叫作十一音。记住,四音和十一音是同一个音的两种不同叫法。
3-18
3-19
用右手弹奏C音,而左手弹奏G7和弦,就像谱3–19的第2小节中所示,你会听到不协和的效果。同样的,如果你把C作为一个经过音来弹奏,那你就几乎感觉不到不协和效果的存在。只有当你弹奏G7和弦时持续按住C音时,你才会听到不协和。别忘了,曲子的整体决定了你是否应该在G7和弦上弹奏C音。你可能会想特意弹奏一些不协和的内容,或者你可能想先弹奏十一音,然后把它向下解决半个音到达三音,就如同"Stella By Starlight"中那样。记住,不要认为不协和就是“坏”的。不协和并不是一个贬义的术语。如果能恰当地运用,它就会成为你的音乐工具。
与I级和弦的“避免”音一样,大部分比波普之前的爵士乐手都严格地将属七和弦的四音作为经过音来处理。Bird(Charlie Park)、Bud(Bud Powell)、Monk (Thelonious Monk)以及其他比波普时代的革新者们经常把属和弦的四音升高,如谱3–20所示。这个和弦在此处记为G7#11。有的乐手把它记为G7#4(四音与十一音是同一个音)。在1960年代以前,它通常被称为♭5,但随后,这一术语慢慢让位于#11和#4。如你在谱3–21中所见,调式中的四音被升高了,而不是五音被降低了。
3-20
3-21
3-22
早期的比波普大师在做即兴、和弦配置和作曲时会把属七和弦的四音升高。谱3–22 是Bud Powell 的曲子"Bouncin' With Bud" [4] , 他 在F7和弦上升高了十一音。
请注意,这条新的音阶并不是从任何大调音阶中衍生出来的。它有C#这样一个临时升降音,但没有哪一条大调音阶是只有C#这样一个带升号的音的。所以,在讨论此问题时,我们实际上已经脱离了大调音阶和声的范畴,而进入了以一条完全不同的音阶为基础的另一种和声体系,旋律小调音阶(melodic minor scale)。旋律小调和声将在本章的随后部分里讨论。
注 释
[1]. Lee Morgan, Delightfulee, Blue Note, 1966.
[2].Woody Shaw, United, Columbia, 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