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今注今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十九章

绝智弃辩〔一〕,民利百倍;绝伪弃诈〔二〕,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三〕以为文〔四〕,不足。故令有所属〔五〕:见素抱朴〔六〕,少私寡欲。

【注释】

〔一〕绝智弃辩:通行本“绝圣弃智”,郭店简本作“绝智弃辩”,为祖本之旧,当据改正。通观《老子》全书,“圣人”一词共三十二见,老子以“圣”喻最高人格修养境界,而通行本“绝圣”之词,则与全书积极肯定“圣”之通例不合。“绝圣弃智”一词,见于庄子后学《胠箧》、《在宥》篇,传钞者据以妄改所致。

〔二〕绝伪弃诈:通行本“绝仁弃义”,郭店简本作“绝伪弃诈”,为祖本之旧,当据改正。《老子》八章主张人与人交往要尚仁(“与善仁”),可见老子并无弃绝仁义之说,郭店简本出土,始知为人妄改。《庄子·胠箧》有“攘弃仁义”之说,由此可窥见原本“绝伪弃诈”被臆改为“绝仁弃义”,可能受到庄子后学激烈派思想影响所致。

裘锡圭先生说:“简文此句似当释为‘绝(伪)弃弸(诈)’。‘弸’从‘且’声,与‘诈’音近。”(《郭店楚墓竹简》注释)

彭浩说:“‘弸’,从且声,读作‘衺’。……犹恶也。”(《郭店楚简老子校读》)

丁原植说:“帛书甲、乙与王弼本均作‘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简文并无‘绝仁弃义’这种激烈反对人文价值的思想,就《老子》哲学的发展来说,竹简《老子》似属较古文本。”(《郭店竹简老子释析与研究》)

按:简本“弸”,从“且”声,与“诈”音近。然学界多人以为“弸”字宜释为“虑”,谋算之意,亦通。惟上海博物馆所藏同时代(战国中期)竹简,亦出现“”(伪)、“弸”(诈)字样,其楚文字字形与郭店《老子》简文相同,故此处仍释为“绝伪弃诈”。

〔三〕此三者:指智辩、伪诈、巧利。

〔四〕文:文饰,浮文。

〔五〕属:归属,适从。

〔六〕见素抱朴:简本作“视素保朴”。“素”是没有染色的丝;“朴”是没有雕琢的木。“素”“朴”在这里是异字同义。

【今译】

抛弃巧辩,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弃绝伪诈,人民可以恢复孝慈的天性;抛弃巧诈和货利,盗贼就自然会消失。〔智辩、伪诈、巧利〕这三者全是巧饰的,不足以治理天下。所以要使人有所归属:保持朴质,减少私欲。

【引述】

老子提出“见素抱朴”的主张,他认为上层统治者若能在素朴、少私寡欲的政风下,进一步弃绝智辩、伪诈、巧利,则可使人民得以享受安定、孝慈,并生活在安宁的社会环境中。

本章和上章老子一再地肯定孝慈的德行,这和六十七章谓:“我有三宝:一曰慈……”是相应的。

郭店简本和通行本最大的差别便是“绝伪弃诈”被改成“绝仁弃义”。若依通行本“绝仁弃义”,则意为仁义本来是用以劝道人的善行,如今却流于矫揉造作。有人更剽窃仁义之名,以要利于世。那些人夺取职位之后,摇身一变,俨然成为一代道德大师,把仁义一类的美名放在口袋里随意运用。庄子沉痛地说:“为之仁义以矫之,则并与仁义而窃之。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这种情形,或许老子那时代还没有这般严重,但已经足以欺诈人民了。所以认为不如抛弃这些被人利用的外壳,而恢复人们天性自然的孝慈。

流俗重“文”,老子重“质”。老子视“文”为巧饰,违反了人性的自然。巧饰流行,更形成种种有形无形的制约,拘束着人性的自然。老子在本章中所流露的愤世之言,乃是针对虚饰的文明所造成的严重灾害而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