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知识社会学涉及的是如何获得知识。 [40] 就其最基本的意义而言,它是前理论的,即个人的日常行为受一组习惯、准则、行为规范所支配。这些习惯、准则和行为规范最初得自于家庭(初级社会化),而后得自于教育过程和教会一类其他制度(次级社会化)。而当我们把日常生活看作是受“常”识支配时,这样的知识便基本上是理论的了,而意识形态是使个人和集团行为范式合乎理性的智力成果。事实解释不了我们周围的世界;解释需要理论——不一定是自觉的、清晰的理论,然而得是理论。理论不能被证明是“正确的”,理论只能用证据来驳倒。而用来解释我们周围世界许多现象的理论却是对立的。也不存在最后的验证,除一种解释外将其他一概排除。

经济学的选择理论方法假定,在进行选择时,价值观念是存在的,而且是确定的,人民只是在有效利用信息的意义上合理地行动。这第二个假定是新古典派的锐利武器,因为信息费用对理论冲突的持续至少作了部分解释。假定对投票作了成本收益计算,投票者为获取验证各种对立解释所必需的信息以便能将选择与预期结果连接起来便是完全不值得的。此外,连专业社会学家得到的信息也存在着对立的理论。简直没有可用作最后验证的证据来排除对立的解释。显然,意识形态是普遍存在的,不限于哪个阶级;而且与“虚假的意识”无关,因为意识形态是指某种“真实的意识”,它并非拥有一个方面。重要的是强调意识形态的三个方面。

1.意识形态是一种节省的方法,个人用它来与外界协调,并靠它提供一种“世界观”,使决策过程简化。

2.意识形态与个人所理解的关于世界公平的道德伦理判断不可分割地交织着。这一情况显然意味有几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几种对立着的合理化或意识形态。关于收入“适当”分配的规范性判断便是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部分。

3.当个人的经验与他们的意识形态不一致时,他们便改变自己的思想观念。实际上,他们试图提出一套更“适合”他们经验的新的合乎理义的准则。不过,在这里强调与托马斯·库恩的发现有一点相似之处是很重要的。在《科学革命的结构》(1962年)中,库恩着重指出,在“常规科学”和科学根据之间总是存在着某些异常性,还指出,需要将这些异常性累积起来以促使科学家接受新的型范。这一点与意识形态相似:经验和意识形态的矛盾必须先积累,而后由个人来改变其意识形态。对新古典理论来说,含义是很重要的。有关的一套价值准则的单独变化不能改变个人的观点和决定,但违背个人合乎理义准则的持续变化或其福利的重大后果的变化,则会促使他改变意识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