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研究和理论
调动与激励对激发人的内动力有很大帮助,所以,不同层级的教育者们普遍都在讨论如何调动与激励学生的话题。多年来,教育者们反复呼吁要认识到调动与激励学生的积极意义。关于调动与激励的必要性,有如下言论:
- ● 好教师激励学生,通过加深对学生心理、课堂及学校文化的理解,好教师能够不断提升自己激励学生的技巧。
- ● 在一个过度强调天赋和能力评价的文化中,我们经常忽略激励的重要性。激励能够帮助我们突破自身的经验和局限,发现新的可能。激励可以让一个漠不关心的人变得充满可能,激励可以改变我们理解自身能力的方式。激励有时候会被忽略,是因为它本身难以把握……但近期的一些研究表明,我们可以调动、把握甚至操控激励,其对于实现人生的重大成就具有重要作用。
- ● 在预测数学成绩时,对预测贡献更大的往往是动力而非智力。通常,大家都认为数学成绩高度依赖理性,所以内动力和激情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是非常令人关注的。这个结论非常重要,体现出了动力在教育过程中的塑造性。比起智力或其他具体能力,动力更容易受环境因素影响,比如课堂目标……所以,改善学生表现,调动学生的激情和内动力与教授知识同样重要。
- ● 好老师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够鼓舞学生在课堂上越来越有热情,他们能让学生更努力地学习,他们往往能够收到学生这样的评价:
·我喜欢上课,讨厌旷课。
·老师让历史课变得更加生动。
·我之前从来没有这样努力学习过。
·我从来没想到会喜欢这门课,但现在我真的很喜欢。
显然,老师是可以让学生对学习有热情的,而一些老师也确实做到了。
- ● 学习动力似乎是教学研究的中心。如果我们想弄清楚为什么在学校里有些学生热爱学习而有些学生却消极厌学,那么就必须对激励这个问题进行思考。
- ● 在教育方面,显而易见的是,内动力能够将学生导向一种既有利个人成长又有利整个社会的结果。
- ● 作为老师,我们是否忽视了学生的激情?我们都知道缺少激情会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却常常忘记学生其实跟我们一样,他们如果没有激情,只是迫于我们的训斥和劝说去学习的话,同样不会付出最大的努力。
很显然,教育者们很早就意识到了调动与激励学生的重要性,但是,做到这一点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在《唤醒学习者》一书中,调动与激励学生是很鲜明的主题。书中提到,中小学学校只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培养。现行的教育体系并没有充分利用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的资源和策略,这是因为我们认识不到这些策略能够给学生在学业和个人成长方面带来益处。本书旨在让中小学教师们能够迅速地使用这些资源。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本书会提供一套调动与激励学生的模型,以及在课堂上可操作的具体策略。
需求和目标层次理论
研究者们在解释人类动机时普遍用到的一个模型,涉及人类对于特定需求和目标的追求。也就是说,只有当我们认为一项活动或一个机会能满足和实现特定的需求和目标时,我们的热情才会被唤起。从这个角度看,如果我们要理解人是如何被调动与激励的,就必须首先理解人的需求和目标。
关于需求和目标的很多讨论都预设了一个层级结构,如图1.1所示的模型是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为基础的。最初的理论中,这个层级结构有五层:(1)生理需求;(2)安全需求;(3)归属需求;(4)尊重需求;(5)自我实现需求。后来的版本又增加了第六个层级:自我超越需求。这六个层级以金字塔结构自下而上地排列,因为如果无法满足较为低级的需求,就无法满足更为高级的需求。

为了更好地理解需求与目标层次结构的本质,我们可以先考虑最上面的两个层次:自我超越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这两个层次只有在更低级的层次得到充分满足后才可能实现。也就是说,这两个层次得到实现的必要条件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以及尊重需求都得到了满足。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马斯洛主要提到的是“需求”,而较少谈到“目标”,但实际上这两个词具有同等的意义。尽管可能在介绍较低层次时用“需求”会更准确,而在介绍较高层次时用“目标”会更准确,但通常两个词可以相互替换使用,它们之间并没有本质不同。
学生的需求和目标实现到了何种程度,他们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就会被调动到何种程度,尤其是对于最高层次的两个需求和目标更是如此。比如说,学生可能在某个情景中问自己以下问题:
- ● 层级一:这个情景让我感到生理上的舒适吗?
- ● 层级二:这个情景让我感到安全吗?
- ● 层级三:这个情景让我感到自己被他人接纳了吗?
- ● 层级四:这个情景让我感到自己是有价值的吗?
- ● 层级五:这个情景让我感到自己的潜力得到充分实现了吗?
- ● 层级六:这个情景让我感到自己是某个重要事情的一部分吗?
为了弄清楚这些问题如何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我们可以想象学生正坐在教室里。如果学生无法对层级一和层级二问题给出肯定的回答,那么他们首先关注的是与生理、安全相关的需求,而不是课堂上发生了什么。如果学生无法对层级三和层级四问题给出肯定的回答,那么他们或许可以跟上课堂内容,但可能无法做到全力以赴。学校倾向于聚焦在与底部四个层级相关的事情,也就是满足学生的基本需求。但是,这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为这是发生在层级五和层级六的需求得到满足的时候,见图1.2。

在图1.2中可以看到,当一个情景能够满足最底层的四个层级需求时,学生可以参与到课堂,拥有一定的注意力。但是,只有当最顶层的两个层次需求得到满足时,学生才可能在这个情景中产生学习的动力和激情。换言之,学生只有对以上六个问题都给出了肯定的回答,他们的学习热情才能够被真正调动起来,所以,有效激励学生必须建立在对学生的需求层次彻底理解的基础之上。这里,我们将对每个需求层次做简要的介绍。
自我超越需求
自我超越需求是需求和目标层级中的最高层,理论上说,这也是内动力和激情的最高层。这个层级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早期版本中并没有提到,而是在较晚的版本中才补充进去的。自我超越与自我实现不一样:自我实现指的是对个人潜力的实现(是个体范围内的实现),而自我超越指的是对个人层面之上某种事物的实现,如实现超越个体之上的崇高目标或帮助他人实现目标。用马斯洛的话说:
完全发展的个体,总是被某种超越自我的价值所激励。他们不再是自私的,而是已经超越了自我的界限。
马斯洛不是第一个做出这种区分的人。在名著《活出生命的意义》中,作者维克多·弗兰克根据自己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经历,指出“生活的真实意义,不是在个体内部寻找,而是在世界中寻找”。弗兰克强调人们有某种自我超越的倾向,而这很有可能影响了马斯洛为需求和目标层次理论加上了第六层级。
马斯洛把自我超越的状态称为“超越性”,关乎一种对于日常经验之外事物的理解和体悟,当个体经验达到这个层级时,人们会体会到谦卑、智慧和创意力的释放。一旦人们体会到了超越性,就会试图延长这种状态,可是,历史上只有极少数人能真正在长时期内处于这个状态,例如特蕾莎修女、圣雄甘地、马丁·路德·金。即便如此,短暂地体验超越性对于个人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我们应当努力去达到这个层级并实现这种状态,尽管这种状态可能罕见并持续时间不长。
自我实现需求
马斯洛把自我实现定义为“一种充分实现自身潜能、让自己成为可能的最佳状态的欲望”。换句话说,自我实现代表了追求自己确定的目标的需求,这样的目标能够给人带来全面的激励,因为人们会不懈地实现这些他们自己看重的目标。当然,每个人的自我实现都是不一样的。例如,有些学生的自我实现可能指的是在视觉艺术或者音乐领域有所创新,而有些学生的自我实现指的是成为一名运动员。不管具体的目标是什么,自我实现都意味着一种对潜能和天赋的充分开发。
自我实现在马斯洛的需求与目标层次理论中处于非常关键的过渡位置,它是人们从实现较低层次的避免匮乏阶段走向较高层次的个人成长阶段的分水岭。四个较低层次的需求和目标是为了避免负面的生理与心理感受而必须得到满足的需求,而两个较高层次的需求和目标却是渴望实现个人的成长。所以我们才在上文中说,四个较低层次的需求和目标的满足,可以保证学生的课堂参与以及注意力,但如果想进一步让学生有学习的动力和激情,就必须满足较高的两个层次的需求和目标(见图1.2)。
尊重需求
个人在集体中的尊重感极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如何看待自己。研究者通常会区分两种尊重:一种是作为整体的自尊,另一种是在某个领域的自尊,比如学术领域的自尊。学术领域的自尊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一个学生可能在数学和科学领域有高度的自我认同,而在语言、艺术和历史领域有较低的自我认同。这些在不同领域的自我认同构成了学生在整体意义上的自尊,如同辛西娅·G. 斯科特与杰拉尔德·C. 默里所解释的那样:
学生的自尊受到各种评价的影响,包括学校的评价、同伴的评价和家人的评价。由于学生具有多重学术角色和社会角色,所以他们必须不断地评价自己的知识技能并且跟别人进行比较。
所以,了解学生参与了哪些不同集体,对于理解和实现学生在集体中的尊重需求是非常有帮助的。
马斯洛认为尊重感来源于两个方面:(1)自我尊重;(2)他人对自己的尊重。自我尊重关联着一种获得成就、自信、独立、自由的欲望,而他人对自己的尊重关联着一种获得尊敬、认可、关注、欣赏的欲望。需要注意的是,人们倾向于认为自我尊重源自他人对自己的尊重,而来自他人的尊重依赖于外部认可,这将制造压力、敌意与冲突。
如上文所述,尊重需求对应的是一种为了避免匮乏的动机,当个人的尊重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时,他们不会向更高层级的需求迈进。不管是来自自我的尊重还是来自他人的尊重,尊重需求对于塑造自信而言至关重要。一旦自信无法得到成功塑造,就可能引发抑郁等心理问题。
归属需求
归属需求促使我们与他人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为了满足归属需求,个体的人际关系必须是双向的,并且能够让个体从中感受到被接纳而非被隔绝。
归属感的满足非常重要,如果这一需求无法实现,将给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下面是一个来自伊利诺伊州的学生的信件:
刚上初二时,所有的事情都变得更加困难了。课业更繁重,朋友们变得更加自私,我感觉已经没有可以与之交谈的人了。不久后,我就开始习惯性地割伤自己。一旦感觉悲伤,就拿起剪刀割自己的皮肤,这样才会感觉舒服很多。
很显然,在这个故事里,归属感的缺失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而这种问题没有得到及时处理的话,往往会导致学生破坏性的行为,甚至自杀。
在学校里,我是一个孤独者,大家都不会想了解我。我曾经有梦想,但别人对待我的方式让我放弃了。这对我打击很大,我深陷抑郁中无法自拔,于是自己制订了一个自杀计划,并且几乎要执行了。
这个故事来自著作《被一个故事拯救:关于改变和希望的书信》,这本书收录了“瑞秋的挑战”项目收到的很多感谢信,其中包括一些在学校被疏离而走上自残、自杀、校园霸凌道路的学生的信件。一旦这些学生重获了归属感,这些不良行为往往都会消失。如同那位来自伊利诺伊州的学生在信里最后说:
我意识到了有些人还是在乎我的,而且我也会在乎一些人。如果我明天死了,就会失去他们,所以我不想死。
这样的例子凸显了归属感的重要性,特别是它可以极大地减少学生的危险行为。在关于这个问题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归属感与以下因素正相关:
- ● 课堂的参与度
- ● 面对困难的毅力
- ● 对学业成功的期待
- ● 对学业的内在兴趣
- ● 更高的课程成绩
- ● 老师对于学生努力程度的评价
这项研究也发现,在有学生参与帮派、毒品等不法行为的学校中,学生更难建立起归属感。
安全需求
安全需求位于第二层级,指一种关于秩序、公平、可预见性的感觉。在人们的生理需求被满足后,他们就会寻找能让自己感到安全的地方,教师们需要明白“实际安全”与“安全感”的区别。“实际安全”是指实际可能遭遇的危险,而“安全感”是学生是否感受到安全。无论学生是感受到了不安全还是实际上处于不安全的状态,结果都是相同的:他们无法专注于学习,会把精力放在逃离或减少外来威胁上。
尽管一些人认为美国的学校越来越不安全了,但研究证明并非如此。学校事实上比以前更加安全,有些学校甚至在校门口安装了金属探测器。从1992年开始, 12~18岁的学生受伤害率一直在下降,每年学生杀人犯的总数量也在减少。尤其是在1995—2013年间,由于恐惧受到伤害而不敢去学校的学生比例从12%降到了3%。总之,大部分学校在保障学生安全方面已经做得很好了,这有助于学生建立安全感。尽管如此,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就在2013年,依然有5%的学生由于害怕受到伤害,放弃了至少一项校园活动。
生理需求
马斯洛需求和目标层次的最低一级就是生理需求,如果这个需求没有被满足,那么更高层次的需求都不可能得到满足。一个人如果想集中精力去做一件事情,他就必须吃饱喝足,有足够的休息。从进化论的观点来看,这些需求的渴望确保了环境能够满足生存的最低要求。一般而言,学校都能够在满足学生的生理需求方面做得很好,食堂能够提供伙食,教学楼装有空调设备。很多学校也设有专门的后勤管理部门,与学生、家长甚至校外机构一起为满足学生的生理需求而努力。
尽管如此,有很多生理需求的满足是在学校的掌控之外的。比如,在一份对美国一千名教育工作者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四分之三的教师反馈他们的学生常常饿着肚子来学校上课,五分之四的教师反映这种情况每周至少会出现一次。凯瑟琳·M. 凯斯、朱莉·马斯洛斯奇、艾娃·汉密尔顿和约翰·菲特发现初中和更高年级的学生比低年级时睡得更少,只有14%的青少年感觉自己每晚睡眠时间是充足的。这些数据都表明学生的生理需求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而这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在校表现。
这一章谈到的需求和目标层次理论可以指导教师们找到合适的方法,为学生创造一个可以激发他们学习内动力的环境。从第二章至第七章,每一章都会对应地谈论一个需求和目标层级,给出相应的策略和工具。其中,第二章涉及的是最高层级,即自我超越,而第七章涉及的是最低层级,即生理需求,每一章结尾都有相关策略的总结与建议,并描述了这些建议在课堂中具体呈现的情景。教师可以使用这些策略,不仅能让学生参与课堂,而且能调动起学习的内动力和激情。尽管这本书谈论了所有的需求和目标层次,但教师在实际操作中可以一次只关注其中一个,尤其是在意识到了学生在某个需求和目标层次上需要额外帮助时更需如此。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本书附录中有一个调查表,可以帮助学校检测在何种程度上满足了学生各个层级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