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唯心论的先验论
黑格尔认为逻辑阶段是最根本的、第一性的,自然阶段和精神阶段是派生的、第二性的。用他的原话来说,逻辑学是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的“灵魂”,而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却只是“应用逻辑学”。黑格尔对逻辑学同自然哲学与精神哲学的关系的看法,是他的唯心主义的思维与存在同一说的直接表现。逻辑学所讲的纯思想、纯概念,是预先[1]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规定好的型式,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不过是这些型式的具体化和应用。前者是本质,是核心,后者是现象,是外表。人们的认识既是要认识事物的本质和核心,那也就是要认识那些预先为事物规定好的型式,即纯思想、纯概念。恩格斯指出:在黑格尔那里,“我们在现实世界中所认识的,正是这个世界的思想内容,……思维能够认识那一开始就已经是思想内容的内容”[2]。恩格斯这里所说的“思想内容”,就是指黑格尔“逻辑学”中的纯思想、纯概念,其所以说它们“一开始就已经是思想内容的内容”,是就这些纯思想、纯概念是尚未表现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种思想性质的东西而说的。黑格尔在这里完全把本末倒置了。思想、概念是客观存在的反映,那种抽象的、独立自在的所谓第一性的纯思想、纯概念,是根本没有的;客观存在第一性,思想、概念第二性。按照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的思维与存在同一说,思想、概念(如质、量、本质、因果关系……等等),实际上是脱离了实践和经验的东西,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这是唯心论的先验论。恩格斯在批判杜林所主张的黑格尔的先验论时指出:“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它们中抽象出来的;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适合于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这是对事物的唯一唯物主义的观点,而杜林先生的相反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它把事情完全头足倒置了,从思想中,从世界形成之前就永恒地存在于某个地方的模式、方案或范畴中,来构造现实世界,这完全象一个叫做黑格尔的人”[3]。黑格尔本人在耶拿时期,也曾明白地把他讲授的逻辑学课程叫做“先验唯心论”或“思辨哲学”(又可译作“玄思哲学”),“思辨”就是纯理论上的玄想,实际上也有先验论的意思。
黑格尔的这套先验论同宗教上简单的“上帝创造世界”的说法没有什么本质的差别。他所谓“绝对精神”不是别的,不过是用哲学装扮过的宗教上的“上帝”。宗教直捷了当地说“上帝创造世界”,黑格尔则说什么“绝对精神”“外在化”为自然,说什么逻辑学是“灵魂”,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是“应用逻辑学”…等等。黑格尔这种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就在于他把人的精神、思维夸大了,绝对化了。他把原来是由物质派生出来的精神、思维夸大和歪曲为一种实际上脱离物质、脱离人脑的独立存在的东西,并把它看成是自然和历史的创造主。
黑格尔哲学说得海阔天空,漫无边际,实际上是把整个世界都限制在“纯粹范畴”的框框和“模式”之中。恩格斯在批判杜林抄袭黑格尔的逻辑学时,生动而中肯地把黑格尔的先验论比喻为“范畴模式论的笼子”。[4]
英国学者芬德莱不同意斯退士(W.T.Stace)、麦克塔加尔特等一般人的看法,认为,象他们那样把黑格尔哲学看成是先验的,乃是一种“偏见”。芬德莱以黑格尔反对康德的“彼岸世界”,重视经验和现实,重视自然和历史的研究为理由,竟然认为黑格尔是一个“经验论者”,认为他“摆脱了先天的预定”,说他有“真正的经验主义”,甚至说“在黑格尔那里有和马克思一样多的唯物主义”[5]。这当然是歪曲。芬德莱看到了黑格尔重视经验和现实,这一点无疑是对的,但黑格尔重视现实的东西是一回事,他对现实的东西的解释则是另外一回事,二者不能混为一谈。黑格尔诚然反对康德把本质看成是超乎现实或现象之外的“彼岸世界”,他亟力主张本质就在现实或现象之中,但他既然认为现实事物的本质是不沾染任何现实的所谓纯思想、纯概念,认为纯思想、纯概念是第一性的,而“在自然界中和历史上所显露出来的辩证发展,……只是概念的自己运动的翻版”,[6]那末,他实际上就是一个唯心论的先验论者。恩格斯说:黑格尔的“绝对观念”“是从来就存在的,是不依赖于世界并且先于世界而在某处存在的。”[7]尽管黑格尔也竭力标榜纯思想、纯概念要同经验和现实世界中的事物相结合,但他的唯心主义观点却不能不使他所讲的思想、概念实际上成为脱离经验、脱离现实世界的东西。
[1] 这里所谓‘在先’,并不是指时间上在先,并不是说时间上先有纯思想、纯概念,然后才有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黑格尔没有这个意思。这里的“在先”不过是说,纯思想、纯概念是首要的,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根据、理由、前提或先决条件,这也就是一般唯心主义者所说的“逻辑上在先”。
[2]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21页.
[3] 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8卷,第74页。
[4] 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85页。
[5] 芬德莱:《黑格尔再考察》,第23、24页,并参看第20-23、348-350页。
[6]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39页。
[7]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