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地缘经济竞合演化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学科背景

20世纪的政治地理学,特别是地缘政治理论,以其宏观的思维模式、鲜明的理论格调和对现实国际问题的敏感关注,在意识和实践两个层面上极大地影响了世界历史的总体进程,成为近现代地理学思想史中颇受关注的一支(葛汉文,2010;胡志丁,2013)。20世纪90年代“冷战”结束以来,随着中国等新兴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国际权力结构发生了深刻重组,世界进入了新的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大时代,中国的和平崛起亟需地缘政治学和地缘经济学的理论支撑。当前地缘政治的研究热点集中在地缘能源安全和政治格局、气候对地缘政治的影响、国际投资和跨国公司的地理空间分布、全球环境治理等,而地缘经济研究则不温不火,仍有许多研究主题没有深入展开。毛汉英(2014)认为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是同一本质问题的不同表现,二者相辅相成。地缘经济是地缘政治的“稳定器”,经济上的合作以及由此形成的相互依赖是政治发展的基础;反之,政治友好关系的发展也促进了双方经济关系的整合与完善,两者相互促进。因此,近年来学术研究重点从原来单纯地以地缘政治为主转向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并重,研究对象也从世界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的“心脏地带”(经济大国或强大的经济集团)扩展到“破碎地带”和“缓冲地带”,如东南亚、南亚、中东、非洲、中南美等地区(陆大道等,2013)。随着中国“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战略进入全面推进的建设阶段,“一带一路”对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格局的影响以及相关理论的提出,成为地理学界不可回避的研究议题(刘卫东,2015)。在此学科背景下,中国—东盟地缘经济竞合的研究恰逢其时。

1.1.2 现实背景

东盟地处太平洋和印度洋的交界之地,是沟通两洋的重要通道,占据着十分重要的战略地缘位置。就地缘经济而言,东盟是中国的前大门,是中国与国际市场连接的重要战略通道。此外,东盟地区还蕴藏着丰富的自然和能源资源,是东亚地区唯一的政府间经济合作组织。发展中国和东盟的地缘经济,不仅有利于提高西南地区在中国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和地位,改善中国的地区和经济结构,而且有利于保障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资源,确保能源通道安全。同时,东盟是中国践行新时期周边“睦邻外交”的“第一战场”,可以借此向世界表明中国“睦邻、安邻、富邻”的和平外交战略以及“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从而维护中国周边地区的稳定。

自2003年中国—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以来,中国—东盟地缘经济合作成绩斐然,走过了“黄金十年”。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统计,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从2003年的782亿美元增长到2014年的4803.94亿美元,贸易总量增长了6倍多。目前,东盟已是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而中国则是东盟的第一大贸易伙伴。2013年,中国政府确立“一带一路”的重大发展战略,其中“海上丝绸之路”以中国与东盟地区的经济合作为重点,以经济和海洋合作为主导(周永生,2014)。为此,东盟成为未来中国对外经济发展的重点地区。

然而,当前中国—东盟地缘经济关系正处于历史的关键节点,不仅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同时也需要面对一系列的问题与挑战。一方面,随着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实施,日本“自由与繁荣之弧”战略的推行,印度“向东战略”的推进,欧盟和俄罗斯战略重心向亚太地区的转移,世界主要大国正围绕着与东盟的关系展开激烈争夺(王淑芳等,2015);另一方面,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于2016年2月4日的正式签署,意味着全球规模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建成。而TPP 12个成员国中包含4个东盟国家(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和越南),此外,泰国表示有兴趣加入谈判,菲律宾也表示会积极研究。TPP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在成员构成上存在重叠和竞争,东盟面临被分化的危险,这势必会影响中国—东盟地缘经济的持续发展,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在东盟与中国、美国、印度等大国之间开展竞争合作的地缘背景下,探寻中国—东盟地缘经济竞合的演化机制,并采取灵活的策略来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和国家安全,促进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地缘经济关系进入可持续发展新的阶段,就成为亟须解决的关键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