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理论基础
2.2.1 地缘经济理论
2.2.1.1 概念界定和辨析
(1)地缘经济概念及内涵
1990年,美国华盛顿战略和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的爱德华·卢特沃克认为经济利益和经济关系将会取代政治和军事对抗成为国际关系的主轴,首创了“地缘经济”这一术语(Luttwak,1990)。之后,学者们从不同视角、不同方面定义地缘经济(见表2-4)。然而,当前学界还未形成普遍公认的明确、清晰而权威的地缘经济定义,或语焉不详,简单归结为研究地理与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或避实就虚,以经济现象特征或表现加以解释(卢光盛,2004)。但学者们提出的概念围绕三个因素:地缘关系、经济手段和国家利益。形成三点共识:一是强调经济体在地理位置上的邻近性;二是认为经济的合作与竞争是主要表现形式;三是地缘经济发展的目的是获得国家利益和权力。
表2-4 地缘经济的代表性概念
续表
基于地缘的核心内涵即“地理区位”和“国家利益关系”,本书将地缘经济定义为:地理位置邻近或毗邻的国家或经济体之间,为了国家利益,围绕资源、商品、市场、资金、技术等经济要素而形成跨境区域间的竞争合作关系。在地缘经济中,地理环境和区域是研究基础,国家利益是核心指向,竞争与合作是实现手段,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集团化是最显著的特征,跨国公司是最活跃的因子(周骁男等,2007;张佩芳等,2006)。
图2-8 地缘经济概念示意图
(2)地缘、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
地缘是指地域或地理位置之间以及区域主体之间的关联关系。广义的地缘是指地球表层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空间的区域性,内涵包括有形的国家版图、国家行政区和无形的国家影响力;二是空间的关联性,泛指包含政治、军事、经济、社会和文化各个层面的区域综合体(张丽君,2006)。全球化语境下,“地缘”的内涵不断延展,广义的“缘”更多地指国家利益的关联。随着科技的发展,虚拟空间、赛博空间的出现,国家之间联系的有形性和无形性,需要我们多维立体地理解“地缘”,而不仅仅是平面地理解。狭义的“地缘”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位置毗邻、地理空间相连的地域体之间的关系。广义的“地缘”重点在于“缘”,即空间关系;狭义的“地缘”重点在于“地”,即地理邻近性。
地缘政治是地理环境与人类政治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从地理条件和环境角度去观察和处理国际关系,重点分析地理环境对国家政治结构和政治格局的影响。
地缘经济是地缘政治在新的全球环境中的继续与嬗变,是全球化竞争的更高发展阶段,是国家政治与国际经济两大领域的战略性结合。地缘经济将大国的竞争战场从政治领域转到经济领域,争夺目标由政治、军事权力转变为经济主导权。
(3)地缘经济与区域经济
地缘与区域是经济活动中的两个基本范畴。两者的区别与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区域是位置,是按照某种准则界定的有限空间,而地缘是区域与区域之间的空间区位与关系。区域是具体的、实在的和有界限的,而地缘是抽象的,既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没有具体界限。地缘是一种地理位置相毗邻的区域之间的关系,更强调关系。所以区域是地缘关系存在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现实的区域存在,就不可能有地缘关系的存在和发展。历史上,广义的地缘关系是伴随着区域结构的变化而变化的。当区域结构发生变化后,地缘关系必然会随之发生改变(张丽君,2006)。
第二,地缘经济是区域经济进一步走向成熟的重要形式。地缘经济是以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为前提和基础的,只有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区域与区域之间的联合才能进一步扩大和加深,这时区域经济就会以地缘经济结构形式表现出来。
第三,地缘经济是区域经济在国际范围内的延伸,是一种跨国的区域经济合作关系。这种合作关系以各国的地缘条件为基础,是地理位置相邻的国家或地区相互协调、相互合作(马伊双,2007)。通过采取共同的经贸政策,促进商品、资本、技术和劳务自由流动,实现资本、技术、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共同的经济利益为目标,按比较优势进行经济技术合作。
第四,区域经济发展的突出特点是不平衡性,而地缘经济发展的重要特点是开放性。地缘经济从地缘战略的角度谋求区域经济发展,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集团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
2.2.1.2 地缘经济的研究问题和范式
地缘经济试图从地缘关系的视角来探讨特定地理空间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及政治利益的互动,并为各国的区域经济战略提供理论依据。地缘经济的研究问题是一国在国际经济竞争中如何从地理的角度出发,保护国家的自身战略利益,并制定区域发展战略。它所关注的主要是国家的经济利益、经济权力和经济安全(乔静,2013)。
地缘经济学以国家利益、地理环境、区域、控制、合作、经济利益关系等为基本研究范式。在地缘经济的研究领域内,国家是通过经贸、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国际合作来实现对资源的控制,进而达到控制区域、实现国家利益的目标(卢光盛,2004)。
2.2.1.3 地缘经济研究的代表性学派
地缘经济学不断发展,已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美国学派、意大利学派和俄罗斯学派三大主要学派。其中,美国学派侧重于将传统地缘政治学的冲突逻辑转向新的经济逻辑,强调市场控制和经济争夺(Luttwak,1993)。该学派认为国家关系的处理以本国本地区的利益为出发点,强调通过经济竞争与合作取得优势地位。因此,在地缘经济竞合中需要考虑建立国际性伙伴关系,以实现和谐、效率和增长(Inan,2005)。意大利学派认为地缘经济学就是研究国际竞争问题的经济地缘政治学,突出地缘经济与地缘政治的相互依赖关系(Jean & Safina,1997;Carlo,1997)。该学派认为地缘经济学的发展是以地缘政治研究为基础,政治和经济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在当前的国际大环境下,地缘经济就是经济的地缘政治(Savona,1997)。俄罗斯学派则将地缘经济学与国家战略相结合,注重国家的战略目的。该学派提出两种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模式:全球地缘经济六角结构模式(Nicoletz,2002)和国家地缘经济战略模式(Kochetov,2006)。前者对国家进行了等级划分,描述了世界地缘经济秩序的布局;后者寻求世界地缘经济和谐秩序模型的路径,以此实现国家和区域之间战略利益的均衡。
尽管各个学派研究的侧重点不同,但仍有几个共同点:首先,地缘经济的核心内容是民族经济体系。国家的职能最终都是为了谋求本国利益的最大化。其次,地缘经济学是研究国际竞争与合作问题的学科。最后,国家竞争的最终目标是抢夺国际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梁晓丹,2013)。
地缘经济理论作为核心支撑理论,贯穿于本书的研究中,明确了研究的内容和范式。该理论对于跨国跨境区域经济现象的时空关系研究,对于地理因素、地缘政治和地缘文化对地缘经济的相互作用及影响研究,都有助于本书对中国—东盟地缘经济关系的时空分析,有助于归纳竞合的影响因素,有助于对演化机理的探讨。
2.2.2 竞争与合作理论
2.2.2.1 竞合概念的由来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竞争与合作(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是被区别对待、孤立研究的概念和范式。竞争的目的被认为是打败其他竞争对手,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其结果必然是零和博弈,而合作的基本原则是完全理性地寻求整体利益的最大化(黄卫平等,2012)。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企业进入了从孤立生产、独立发展走向协作经营、互联合作,并形成集群的大转变时期。原本相互分离的竞争战略与合作战略逐渐进化为竞争合作,简称“竞合”。竞合战略迅速影响到世界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格局。
1989年,专注于电脑操作系统业务的美国NOVEll公司时任总裁Raymond Noorda在制定针对竞争对手微软公司的商业战略中,首次提出了“竞合”(Co-opetition)的概念。1996年,哈佛大学商学院的Adam M. Brandenburger教授和耶鲁大学管理学院的Barry J. Nalebuff教授合作出版了一本名为Co-Opetition的著作,正式将“竞合”引入了企业战略管理领域(黄卫平等,2012)。
国际经济关系领域的“竞合”具有微观和宏观两种属性。微观经济主体是企业,宏观经济主体是国家或区域集团。而地缘经济中的“竞合”则指宏观层面的经济体,在本书中指中国大陆和东盟十国。
2.2.2.2 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合作竞争是以合作为基础,以互补为核心,以“共赢”为目标的高层次竞争战略(闫莹,2010)。竞合现象反映了一种基本的关系二元性,即创造价值是一个合作过程,而获取价值则是一个竞争过程(Randenburger,1996)。
竞合具有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从微观层面来看,竞合是处于同一产业中相互独立的企业之间所形成的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是一种可以实现“双赢”的正和博弈;从宏观层面来看,竞合是国家经济主体之间在经济往来中形成的竞争合作关系。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无论是微观企业还是宏观国家经济体之间,经济上的竞争与合作都成了最基本的形式。新跨国生产方式,一方面促使各国以比较优势为基础形成生产的分散化,促进国际分工与合作,另一方面也形成了以价值链特定环节为单位的国际竞争。
2.2.2.3 地缘经济中的竞合
陆大道(2013)认为,竞争与合作互相渗透,越来越成为当代国际政治中国家行为的基本准则和模式。在新的时代,合作虽然已成为主流,但由于特定的空间范围内资源的稀缺性,国家之间互相争斗的本性依然存在。竞争与合作是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由市场力量内生驱动的客观存在。在地缘经济发展中,互补是合作的基础,合作是主流,可以实现共赢;竞争是增强自身竞争力、提升合作水平的手段,竞争可以互促。竞合的目的是实现国家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在中国—东盟地缘经济关系中,竞争合作是常态,双方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相互交织,同时存在。
本书将竞争与合作理论应用于中国—东盟地缘经济的研究中,能较好地解释地缘经济“要素—结构—关系—功能—效应”的形成逻辑思路,强调国家之间经济发展中的二元关系,为解释国家主动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致力经济的互利共赢提供了理论基础。
2.2.3 区域经济学理论
2.2.3.1 理论概述
区域经济学是地理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产物,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边缘学科,它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的发展变化规律。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主要回答区域如何实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如何进行经济定位并发挥应有的经济功能,如何与其他区域建立经济技术联系等问题。
区域经济理论体系分为三大块: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区域经济关系理论、区域经济政策理论。本书主要引用区域经济关系理论中的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合作理论、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依赖和区域协调发展四个理论。
2.2.3.2 理论内涵
(1)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
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地理上邻近的国家或地区,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和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相互间通过契约和协定,在区域内逐步消除成员国的贸易与非贸易壁垒,进而协调成员国之间的社会经济政策,形成一个跨越国界的商品、资本、人员和劳务等自由流通的统一经济区域的过程(高洪深,2011)。其目的是通过区域经济组织,在成员国之间进行分工协作,有效利用成员国的资源,获取国际分工的利益,促进成员国经济的共同发展和繁荣。
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通常能产生静态效应和动态效应。静态效应包括贸易转移与贸易创造效应、生产转移和投资转移效应、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福利效应、交易成本效应和资源配置效应以及贸易扩大效应等。动态效应主要包括规模经济效应、竞争效应和投资效应。
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在许多方面呈现出新的趋势,如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出现了明显加速的趋势,双边化发展的趋势,一体化纵向推进的趋势。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也出现了一些新特点,如复杂化和多样化,空间概念淡化,趋于开放性,走向南北合作等。
(2)区域经济合作
区域经济合作是指不同地区的经济主体,依据一定的协议章程或合同,将生产要素在地区之间重新分配和组合,以便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活动(孙久民、叶裕民,2011)。
区域经济合作的三要素是合作主体、合作对象与合作效益。区域经济合作主体可以是企事业单位和自然人,也可以是地方政府、主权国家、国际经济组织。在合作中,双方的地位是对等的。区域经济合作的对象是生产要素,包括资金、技术、劳动力、信息等。这些要素通过在区际之间发生位移和组合,构成经济合作的范畴。区域经济合作效益以追求经济利益为主,同时兼顾社会效益。政府通常会通过与其他政府之间的往来,就双方经济合作的范围和行为规则达成若干协议,制定一系列有利于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区域经济政策,指导和协调区域经济合作。
国际经济合作是更为复杂的协作活动,除要考虑一般的区域经济合作规律以外,还要考虑不同国家的政治制度、国家之间的关系以及国际通行的游戏规则。
(3)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依赖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二战”结束和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相互依赖理论开始兴起。1968年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库珀出版了《相互依赖的经济》一书,首次系统阐述了国际相互依赖理论。
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源于以下三个原因:一是政治军事力量的制衡,使得各国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程度加深,参与世界经济合作成为必要;二是经济技术的不均衡格局使各国必须依赖其他国家的经济技术力量完成本国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三是世界工业化程度的加深,产生了一系列影响全球经济社会生活的重大问题,需要世界各国携手共同解决。
世界经济相互依赖源于国家与国家之间生产要素禀赋的不同,因此需要彼此依存、相互联系、开展经济合作,谋求共同发展。国际相互依赖理论认为世界各国都生存于遍布全球的相互依赖网络中,因此有义务共同努力,建立一个基于契约、协商的全球社会。
(4)区域协调发展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是在区域分工与合作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目的是要探索如何实现区域间经济的共同发展与共同繁荣,实现区域经济利益和国家经济利益的和谐(吴殿廷等,2015)。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在区域开放的条件下,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经济相互依赖日益加深,经济发展上关联互动和正向促进,各区域经济持续发展且经济差异趋于缩小的过程(覃成林等,2011)。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方式是通过产业之间的技术和经济联系、要素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关系、企业之间的组织联系等,使区域之间在经济发展上形成相互联系、关联互动、正向促进的新型关系。
区域经济竞争与合作是区域经济关系的重要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是区域经济关系的主流,合作是区域经济之间通过市场开放、资源和要素流动而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一种方式。区域经济竞争主要表现为区域之间资源和要素竞合、市场竞争、产业发展机会竞争以及发展政策竞争。区域经济合作则表现为行业合作和区域全面合作,其中行业合作包括生产合作、运输合作、商业合作、金融合作、物质合作等;区域全面合作包括建立区域市场、联合开发资源、改善区域交通、开展资金横向融通、共建信息网络、解决跨区环境保护等。
2.2.3.3 理论应用
研究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为中国—东盟地缘经济关系的演化及地缘经济关联度的提升提供理论诠释。研究区域经济合作理论和相互依赖理论,为中国—东盟地缘经济发展的可能性以及竞争与合作提供理论的着力点。研究区域协调发展,为中国—东盟地缘经济影响要素和演化机制的探寻,以及地缘经济发展对策建议的提出提供理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