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 天津自贸试验区口岸服务辐射京津冀
挂牌一年来,天津自贸试验区利用对外开放高地的综合优势,发挥政策外溢、辐射带动作用,在推动完善京津冀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和检验检疫通关业务一体化改革、优化内陆无水港布局和推动津冀两地港口一体化等方面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经验。
5.2.1 海关与检验检疫制度创新,推动京津冀区域通关、通检一体化
2014年5月,海关总署正式出台《京津冀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方案》安排,旨在打破管理区域界限,通过建立区域通关中心,打造统一的申报平台、风险防控平台、专业审单平台和现场作业平台(简称“一中心、四平台”),通过一中心、四平台的建设,实现三地企业自主选择报关纳税和货物查验的地点,三地海关实现高效执法、无缝对接的服务。2014年7月1日,通关一体化率先在北京海关、天津海关启动实施,9月22日扩大至石家庄海关,全面实现了京津冀区域通关一体化。
京津冀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通过集成海关监管优势、打破关区界限、改进海关通关流程,形成了监管更加严密、通关更加便捷、流程更加科学、运转更加高效,覆盖京津冀海关通关全流程的一体化管理机制和运作模式,真正实现“一份单卡管通关”,进一步提升了区域贸易便利化水平。据测算,天津经北京空运进口货物通关时间减少约8小时,北京经天津海运进口货物通关时间减少约3天,石家庄海关的通关进出口平均时间分别由改革前的38.13小时、3.49小时缩短到改革后的31.67小时和3.06小时,分别缩短了6.46小时和0.43小时,通关效率大幅提升,通关成本减少约三成。
目前,京津冀区域检验检疫已实现一体化,三地检验检疫局加强协作,共同实施,通过改革现有通关模式、监管模式和业务流程,打造以“三通”“两直”“四放”“五统一”和“无纸化”等为主要内容的检验检疫一体化新模式,促进通关便利化。
1.全力打造“三通”,加快实现“三互”
“三通”即通报、通检、通放。通报是指京津冀区域内符合条件的进出口企业可自主选择报检地点,实施多点受理、集中审单;通检是指在属地化监管的基础上,检验检疫机构互认检测结果;通放是指进出口企业可自主选择办理签证、放行手续的检验检疫机构。天津自贸试验区挂牌后,根据京津冀检验检疫信息化建设实际,将信息化支持和业务流程再造相结合,在尚未实现全国数据大集中、跨直属局共享数据的情况下,实现了京津冀区域内企业可自主选择入境货物的口岸报检查验放行模式、属地报检查验模式。
2.全面实施“两直”,便利企业通关
“两直”即出口直放和进口直通。对区域内生产的出口货物,除散装商品、危险化工品及包装等少数商品之外,经产地检验检疫合格后直接放行,除按产地局要求进行必要的风险监控措施外,天津口岸不再进行查验,直接出具“通关单”。对实施一体化的进口货物,在天津口岸实施必要的检疫处理后,直接运到北京、河北实施检验检疫和监管。
3.推进“五统一”,力求一体成效
“五统一”即统一审单规范、统一业务规范、统一风险防控、统一信用管理和统一统计规则。(1)统一审单规范。建立了集中审单一体化工作规范,汇总了三地报检单审核规范和布控比例,统一发布预警规则,实现了风险防控措施的统一实施。(2)统一业务规范。建立了三地对口业务部门的会商机制,统一规范了出入境特殊物品检疫监管程序、进口工业品验证监管程序、进出口食品检验监管、进口汽车、棉花等重点商品的口岸内地工作流程以及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基本原则。(3)统一风险防控。以“一地发现,三地知情,共同铲除,集体防范”为目标,建立并实施了统一的京津冀海陆空一体化口岸公共卫生安全防控体系、动植物疫情监测体系和重大动植物疫情应急预案、食品检验检疫信息通报机制和工业品风险预警及应急处置机制。(4)统一信用管理。建立诚信企业管理措施区域通报机制,三地相互交换了250家AA级、A级和D级企业名单,一地评定的企业诚信等级,适用三地管理。(5)统一统计规则。统一确认和规范了“两直”、“三通”和“无纸化”等多种业务模式下的统计项目、统计口径、统计标准,实施分段统计、统一汇总、相互验证,确保业务统计数据可追溯、可比对、可应用。
4.依托风险评估,实施“四放”模式
“四放”即申报放行、验证放行、抽样放行和监管放行,是建立在风险分析和分类管理基础上的信用管理。通过模式创新和流程再造,针对不同的监管对象和产品特点,实行不同的放行模式,并力求加大申报放行、验证放行、抽样放行等快速放行比例。
检验检疫一体化实施以来,京津冀三地共完成检验检疫76.2万批,涉及货值1259.7亿美元。三地共实施出口直放11.2万批,为企业节省通关物流时间约170万小时,节省各项通关成本约2 000万元;共实现进口直通货物1.1万批,金额约37.3亿美元,其中电子转检5 273批,为企业节省快递、仓储、滞箱费等约190万元;共受理无纸化报检105.6万批次,天津口岸实施出口无纸化比例达95%。据试点外贸企业测算,非法检货物从电子申报到放行最快1小时内完成,可省去材料准备、传递等时间1.4天;法检货物从报检到放行由原来2至3天,最快可缩短到6.5小时,口岸通关效率提升了75%,惠及企业2万余家。
5.2.2 优化内陆无水港布局,推动津冀两地港口一体化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背景下,天津自贸试验区在京津冀区域的无水港建设正式进入扩容升级阶段。无水港的建设,可以实现港口功能的相互延伸,通过承载内地出海的国际物流,可以有效地集散内地各类进出口货物,尤其是集装箱货物,从而有效地巩固和扩大内地货源市场,实现了天津港与内陆无水港服务功能的对接,使天津港成为承载腹地物流的重要平台,成为京津冀地区通向世界的一条“黄金水道”。
目前,天津港在内陆腹地设有23个无水港和5个区域营销中心,其中,天津港在京津冀地区已建立了北京朝阳、平谷、河北石家庄、张家口、保定、邯郸共6个无水港,如图5.2所示。其中朝阳、平谷、石家庄、张家口、保定5个已投入运营。天津港近期也将在河北唐山、廊坊,天津静海、武清等地新建无水港;北京朝阳无水港也即将搬迁扩建。港口的交通、口岸、保税等丰富功能和服务向京津冀区域更深更广泛地延伸,三地经济联系进一步密切。

图5.2 天津港在京津冀地区已建立的无水港布局示意图
利用无水港物流节点功能,天津的政策优势、特别是天津自贸试验区的功能优势将延伸过去,形成辐射内陆地区的保税物流体系,这对于提升内陆地区腹地的物流业和现代服务业竞争力,建成区域性物流枢纽中心具有重要意义。未来天津港将加强与京津冀地区在物流服务上的合作,包括天津武清、静海、宝坻、北辰,北京马驹桥,河北承德、衡水、沧州、唐山、廊坊、秦皇岛等地区,使京津冀无水港的总量达到10个以上。
另外,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天津、河北两地的港口资源整合脉络初现。天津港是中国北方最大的综合性港口和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河北则拥有487公里海岸线,建有秦皇岛、唐山、黄骅三大港口基地,其中唐山拥有京唐和曹妃甸两大港区。要实现津冀港口一体化,关键在于加强区域港口资源整合和综合利用。两地港口应统筹天津、河北两省市港口资源和航运要素,优化津冀区域港口分工和布局,打破同质竞争,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着力打造“绿色港口”,加快设立环渤海(京津冀)船舶排放控制区,推进靠港船舶使用岸电、清洁能源。加强港口资源共享共用,推进航道、锚地、引航资源共享和海事监管一体化。
具体来说,一是依托天津自贸实验区制度创新和天津港的枢纽大港地位,应从做强港口物流、航运服务和对接“一带一路”战略的高度着眼,调整和优化资源配置;二是以秦皇岛港为主,畅通北煤南运大通道,包括建设曹妃甸港区与江苏省的跨区域煤炭物流基地,为煤炭产业链相关方提供优质高效、低成本运输服务;三是开发建设曹妃甸港的北方重要铁矿石基地。2014年8月,天津港集团与河北港口集团共同出资组建的渤海津冀港口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已在天津自贸试验区东疆保税港区注册成立。这被视为是两地优化区域港口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重要举措。新公司未来将统筹规划利用天津、河北两地的港口资源及航运要素,不断优化京津冀区域港口的合理分工和产业布局,避免重复建设和港口资源浪费。
5.2.3 进口产品保税展示交易
《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中明确指出:支持在自贸试验区注册的符合条件的企业将保税展示交易业务扩展至天津市、北京市、河北省。2015年6月29日,天津海关推出的第二批支持天津自贸试验区建设的创新措施中也有类似表述:“自贸试验区企业依托试验区内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在有效足额担保的前提下,将保税展示交易拓展至京津冀地区。进一步促进保税展示交易新业态的发展。”
2015年5月4日,中国第一家在城市中心城区开设的自贸区保税商品展示交易中心——天津民园保税商品展示交易中心正式开业。下一步,天津自贸试验区的保税展示交易制度将惠及整个京津冀区域,按照保税展示交易制度,符合条件的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企业在向海关提供足额税款担保后,可以在北京、天津、河北进行保税展示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