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流不息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我家有女初长成——女儿纪事之一

上世纪90年代某日,接到在天津上大学的女儿寄来的一封信,信中说:“妈妈,你还在吃那种吃后就爱睡觉的药[1]吗?要是病没起色就别吃了。”读罢,顿觉女儿长大了许多,不由得想起她儿时的一些片断来。

1976年,波及京津的“7·28”唐山大地震发生之后,为防余震,北京大部分单位都见缝插针地搭起了防震棚。我们单位的防震棚建在单位大院内,我就带着女儿住那里。一次,1岁多的女儿在院里飞跑,不小心摔了一跤,趴在地上半天不起来,还朝后边的我又是招手又是喊:“妈妈,来,来!”我以为她摔得爬不起来了,赶忙跑过去将她抱起,一问方知没事,她只是在撒娇。

女儿两岁那年冬天的一个周末,她爸爸去保姆家接她。看见爸爸的手套上有个洞,她说:“爸,你的手套破了,摘下来我给你缝缝。”她稚嫩又故作成熟的话语逗得保姆全家笑弯了腰,大家都夸她聪明。她爸爸则很感动:女儿还不会拿针啊,竟然说出这等暖人心的话来!

一次我送女儿去远在西城区德内大街的幼儿园,在长椿街公共汽车站站台等车。一辆9路车停下,我们没上,因为售票员报站说是快车,而我们的目的地只有慢车才停。听到报站,女儿说:“妈妈,快车是不是‘噌’的一下就到站了?”我被逗得忍俊不禁,便给她解释何为快车。

1981年,女儿上小学了,学校就在我家楼后,出门步行五分钟即到。虽说近,孩子头一天上学,当家长的也不放心啊。再说,也得看看班主任是哪位老师吧。于是,我就请假去送她。没想到,那天晚上,她竟给我下了最后通牒——明天要是再送,她就不上学了!天哪,楼里其他刚入学的新生都是家长送的啊,但是女儿把话都说到这个份上,谁还敢送?从此,女儿上小学、中学,我们再也没送过,只有大学报到时带的东西多,才又送了一回。女儿就是这样,从小就要强。

一次我让女儿去粮店买两斤挂面,问她知道什么是挂面吗?答说知道,边说边拿着钱噔噔噔跑下楼了。谁想半小时后,她竟买了一大兜鲜切面回来。问她为啥买切面不买挂面,答曰:“这不就是挂面吗?挂面不就是挂着的长长的面条吗?”[2]我哭笑不得,只好跟她解释一遍二者的不同。

女儿上小学二年级时,一天晚上,我正在厨房忙着,只听“哐”的一声,菜板掉地上了。正在写作业的女儿忙颠颠地跑到厨房,见状急问:“妈妈,砸着没有?”我听了心里一热,赶紧抱起她亲了又亲,心想,这辈子就算遇到再大的困难,为了女儿也要挺过去。

女儿从小就爱学习。从小学四五年级起,放学后一到家,她就坐在自己的专座上不动了。有客人来了,她打过招呼,就又去专心学习了。当然,偶尔需要她干一点家务活,她还是会干的。所以,我的同学、同事及亲友们都说,每次来我家,印象最深的是我女儿的背影(女儿的座椅面对窗户,背对房门),说女儿小小年纪,学习的自觉性令人起敬。

中小学期间,从开始评三好的年级起,女儿就年年被评为三好生。参加学校运动会,届届拿100米、200米个人和400米、800米个人或接力的前三名,获得的运动奖章有10多个。女儿酷爱中华文化,曾代表学校参加区级的书法比赛、全国的作文比赛,都取得了好名次。女儿人际关系处得不错,曾担任班干部多年,并在中学时代加入了共青团。高中毕业,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天津大学,专业是建筑学。

时光荏苒,一晃十几年过去,女儿现在是一名大二学生,已由当初咿呀学语的幼儿成长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青年。有这样的好女儿,谁能不感到欣慰呢?


[1]这种药不是治失眠的,吃后却令人昏昏欲睡,连走道都说梦话。

[2]上世纪80年代及那以前,粮店里都是将轧好的一米多长的鲜切面挂在木杆上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