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一
日佔時期的「三年零八個月」,是香港百多年殖民地歷史的一個黑暗的片斷,也是香港史研究中一個較薄弱的環節。一直以來,有關這段歷史的研究及出版物多偏重於日軍侵港的十八天戰役及集中營的生活,資料來自軍事記錄及日記等原始檔案及老兵的訪談,以英文著述為多;回歸以來,東江縱隊香港獨立大隊在淪陷期間的抗日事蹟亦廣受關注,出版了不少專書,資料主要來自當年老戰士的憶述。但在「三年零八個月」時期港人的生活怎樣?日本如何管治香港?日治與英治有何分別?日治對戰後英國的管治方針可有影響?這都是至關重要的問題;可惜的是,這方面的著述,屈指可數,而且大都是多年前的舊作,殊為可惜。
我們早在十多年前籌劃「香港故事」常設展的「日佔時期展廳」時已面對過資料不足的問題。一方面是檔案資料匱乏。據知在香港檔案處現存檔案中,戰時記錄只佔所藏的千分之五,日軍留存下來的唯一文獻是土地記錄,至於能反映該段期間日治政府的政治、社會、經濟情況,及港人苦難生活的官方記錄絕無僅有。文獻不足,只能以口述歷史作補足。在一九四一年冬,由於周邊地區相繼淪陷,內地同胞蜂湧來港避難,本港人口驟增至一百六十萬,達至戰前高峰,但在日佔時期,日治政府以人口太多,難以應付,乃有計劃的把港人遣返原籍,及至日本投降前夕,人口已減至六十萬。不少港人都在一九四二及一九四三這兩年離港他往,故能憶述該段時期香港社會民生的人相對不多;而其時留港的人,尤其是頭面人物中,或有與日本人有不同程度合作者,有鑑於被指為漢奸的顧忌,他個人(及後代)都對「三年零八個月」的管治和生活經歷或避而不談,或語焉不詳。真確的口述歷史資料不易取得。
是書卻另闢蹊徑,透過超過一百件民間留傳下來的日佔時期舊物,包括:租單、電費單、水費單、土地稅單、房產稅單、保險庫收據、銀行股息單、電車票、巴士票、輪船票、馬票、馬牌、明信片、老照片、通用郵票、報刊廣告等,涵蓋經濟活動、糧食物資、社區生活、交通運輸、郵政服務、教育事業、消遣娛樂七個範疇,配以精簡的文字解說,以重構「三年零八個月」普羅市民的生活面貌,從一個嶄新的角度認識這段歷史。兩位作者,周家建對日佔時期素有研究,張順光是知名收藏家,兩位專家的合作為我們提供了一本既有大量資訊,又趣味盎然的日佔歷史讀物。今年為抗日戰爭勝利七十週年,有興趣多認識這段歷史的讀者,不容錯過。
丁新豹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客席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