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小攤販
除故衣攤是以小販形式經營,沿街叫賣來吸引顧客外,當時不少市民都以當小販謀生,當中以售賣香煙為最暢旺的貨品。「高夫力」、「老刀牌」、「孖七牌」等香煙,只要能從香港運往九龍,必定能夠圖利。有「華南影帝」之稱的吳楚帆(1910-1993)在淪陷初期為了生計,就當上了香煙小販。[16]
自1944年9月30日日治政府撤銷公價後,煙草售價飊升,最平的「五華牌」零售價升至十元以上。

(資料來源:見《華僑日報》,1945年2月11日,〈煙草價格變更比較〉條。)
另外,市民亦將家中物品搬到街上擺賣,攤販檔成了日佔初期的景象。例如香港大學中文學院教授陳君葆(1898-1982)就曾記載兩則有關小攤販的故事:「免費歸鄉一事,雖現在似乎暫時停止,但收買爛布、破衣服、舊棉胎的生意仍然繼續著,一車一車的破布,一綑一綑的棉胎。」「午間在中華百貨公司門口的貨攤上買了一雙皮鞋給雲湘,價錢軍票一元五十錢,即港幣六元,這成交的價跟與她開口索的價,相差僅三十錢,但我看那擺攤的女人,在討價還價時所發現的急切的神色,知道她們現在等現款至急……一百幾十萬的市民不知如何過得活。」[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