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水马龙:香港战前陆上交通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馬和馬路

清嘉慶二十一至二十二年間(1816-1817),英人奇勒亞保(Clarke Abel)乘船至中國,曾踏足香港,並寫下記錄。他說上山時是沿溪而上,回程時則取小徑(path)。由此看來當時香港只有小徑。[1]

1841年英軍登陸港島,大興土木,建造軍事設施包括道路。當港督砵典乍(Sir Henry Pottinger, 1789-1856)上任後,亦開始建造民用道路。其副手莊士頓(Alexander Robert Johnston, 1812-1888)在1841年11月向他彙報工務工程進展時說:

……從西營盤軍營至市集(今中環街市)的路是皇家工程師留下的,例如有幾條橋,由於私人發展將會朝著市集以西的方向,此路有擴闊的必要。從市集到炮台山(今政府山)的路是最闊最好的一段,但經常要維修。大路一直延至高處,現正向下伸至赤柱。其短短支線可往掃管埔……[2]

可見政府當時已著手建造和維修道路以配合新城市的發展。1842年3月,政府成立土地及道路委員會(Committee on Lands and Roads Matters),委任興建中環街市和首位在中國攝影的馬琴少校(Major George Alexander Malcolm, 1810-1888)、與馬琴少校一起在中國攝影且身兼砵典乍助理的胡士南醫生(Dr. Richard Woosnam, 1815-1888)、米基上尉(Captain Meik)、柏思球(Mr. Pasco)和土地官米利士上尉(Captain Geo.F. Mylius)為委員。[3]4月,頒佈《土地官規例》(Land Officers Regulation[4]。6月,政府委任朗拿度(Edward Glascot Reynolds)為土地及道路監督。[5]其主要職責是防止侵佔土地;保持道路、橋樑和去水渠良好運作;跟進未完成的道路、橋樑和去水渠工程合約;防止滋擾道路;有違法者送警治理。政府管理道路開始有其雛形。但6月的豪雨沖毀道路和橋樑。[6]看來當時的路都是臨時性,政府未有長遠的設計和維修道路政策。

現存關於香港陸上交通工具的最早記錄是1842年6月,柏堅信先生(Mr. Parkinson)在黃泥涌谷住所的馬匹被人偷走。[7]10月,《中國之友》[8]刊登一封署名韋亞圖(Viator)的讀者來函,他大讚皇后大道改善工程,若有一匹好馬,從西環到掃管埔便可以安全使用皇后大道。[9]除了一些不重要的地方闊50呎外,皇后大道全長闊60呎。[10]馬匹是當時的代步工具,與中國其他地方無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