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序
以車代步可以說是每個香港人每天都做的事,以往、今天和將來亦如是。今天的陸上公共交通工具有纜車、吊車、電車、汽車(包括的士、巴士、小巴)和火車(地鐵),私人交通工具則有單車、電單車和汽車。這些現代交通工具,並非橫空出世,是經過一步步發展而來。本書嘗試按時間順序敘述一些戰前的陸上交通舊事,從轎、人力車、電車、汽車到火車。
轎和人力車屬手動車,本應是競爭對手,香港獨特的地理環境卻令它們分享市場,所以本書將其分為兩章敘述。筆者年幼時所見的轎是嫁娶的大紅花轎,雖然經常看見人力車在街上行走,但從來沒有坐過的經驗,因此在閱讀有關舊檔案和圖片時感覺新鮮,可見歷史也可是新事物,並非一味陳舊。品嚐香港舊事,其樂無窮。
相信大多數港人都有乘搭電車的經歷,大時代的改變要有天時、地利和人和,電車最初的構思是以煤推動在單軌上行走,無奈缺地、缺資金而只有纜車成事,到有地、有資金時,電能也引入香港,促成香港首個大型公共運輸系統誕生。電車不僅改變了路面秩序,更改變了地下秩序。電車公司留下的敏銳商業眼光,不少生意人已靈活運用。本書選取的三個與電車有關的故事——自遊行、貨幣匯率和罷工,在今天都並未過時,可讓讀者溫故知新。
筆者生長於「四仔」主義年代,即車仔、屋仔、老婆仔,然後乖仔,這「四仔」曾幾何時是香港年輕人的夢想。雖然時代劇變,今天擁有一部私人坐駕仍非一般人可以負擔,豪華房車更是身分象徵,「有車階級」依然用來形容富有人家。在功能方面,車是代步工具,將地方拉近,在時間就是金錢的香港,省時省力,用處不在話下。用世紀初的一句「車如流水,馬如游龍」來形容2000年後的香港路上情景仍然非常貼切。雖然車已不再是輦,「馬達」亦非馬,但「塞車」並沒有改變。在繁忙的銅鑼灣和旺角及各區街市附近,人車爭路是常態,每小時五公里的車速與百年前無異,因此名人選擇集體運輸工具也屬「家常便飯」。最安全可靠的當然是自己的「11號」車,步行既易於掌握時間,又有助健康。汽車在香港的出現比較特別,是由一小部分汽車愛好者引入。自從政府將馬路改為車路,港九兩條環迴公路就成為香港名勝,是名人拜訪必到之地。一套有系統的車路秩序就陸續出現。汽車也要「醫肚」,油站也隨之而生。既然自駕遊促進汽車發展,就不能不講廣州至九龍的自駕遊故事。今天仍間中有非法賽車,本書也將記述香港首次賽車的慘痛教訓,希望可以帶給今天的賽車手們一些警示。
港人乘坐九廣直通火車的閱歷不淺,火車故事就以此為中心,講述興建九廣鐵路的目的並非為新界而設,而是貫通九龍和廣州,事實上九廣只是第一步,九龍至法國才是最終目標。九廣直通火車的運作需中英兩國合作,其合作的協議以商業運作為原則,雖然合作協議到戰前才簽署,但商業運作模式卻創造了奇跡,令合作暢順。九廣鐵路英段就憑商業運作原則不斷改善,與船運競爭,良性競爭迫使鐵路引進更多科技,造出了汽油車、餐卡、豪華卡和冷氣卡等。
香港陸上交通的發展速度驚人,從人力至機械,只是短短幾年間之事。三類分別以電、汽油和煤發動的交通工具在1904至1910年間於香港面世。一個人機混合的過渡期立刻展開,在太平洋戰爭前夕達到繁榮的巔峰。今天社會運作的速度同樣驚人,事事講求「即時」(Real Time)。汽車和火車的速度不斷打破其最高記錄,乘搭時亦有如身在家中一樣舒適。但另一方面,傳達訊息的科技比加快車速的技術更先進,將地方距離拉成「零」,一些商業運作如購物和銀行事務已可足不出戶,相信不久的將來,上班一族也可在家中工作,連街市也不用去。長此下去,人與人之間的接觸日漸減少,陸上交通只需顧及貨運。看來時代也會走回頭路,返回陸上交通運貨的年代,特此寫下一些香港陸上交通舊事,以存於世。
本書源於某個研討會後,游子安教授和梁偉基先生的提議,感謝他們和張瑞威教授的建議。拙作《香港工程考》出版後,感謝讀者支持,亦獲不少好友指點錯漏和查詢資料出處。至於錯漏,實非淺學的我可以避免,只能盡力核對原材料和用心校對,而本書特用註釋闡明資料來源,期望讀者和朋友繼續指正,為香港歷史盡一點責任。如以往一樣,本書所得版稅,扣除開支,將捐贈香港認可慈善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