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饮片处方用名标准及编码指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规范中药饮片处方用名的必要性和意义

1.规范中药饮片处方用名,是正本清源的需要。中药在临床的应用,首先面对的就是中药饮片名称的规范使用。当前,因历史演变、地域差异等因素,中药饮片同名异物、同物异名以及正名与异名混淆等问题还未得到彻底改观,标准不统一是其主要原因之一,这也造成了医院饮片源头采购与临床应用的难题。如以水半夏代替半夏入药,而水半夏无半夏的止呕作用;将山豆根与北豆根混用、香加皮与五加皮混用,两者虽功效相近,但山豆根、香加皮均有毒性,这一点应该从“龙胆泻肝丸”事件中得到警示,正是方中使用了马兜铃科关木通,而并非历代通用的木通科木通,才会导致发生肾脏不可逆性的损害事故。因此,规范中药饮片处方用名,做到一药一名一标准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既是保证中药饮片基源根正的需要,也是临床安全正确用药的迫切期待。

2.规范中药饮片处方用名,是处方正确应付的需要。中药饮片处方用名的不规范致使调剂中存在同一药名的饮片付于不同药品的现象[17],如将藿香付于广藿香,将木香付于川木香;甚至将不同品别的饮片付于同一药品,如将蓼科蓼大青叶当作十字花科大青叶应付等。由于缺乏全国统一的中药饮片用名规范,中药处方调配可能出现偏差。如医生处方上只写菖蒲,但实际上菖蒲有九节菖蒲和石菖蒲之分,一个属毛茛科,一个属天南星科,而且药用功效也有区别。中药饮片炮制品名称亦是如此,如医生写甘草,想使用的是生甘草,而药房给付的却是炙甘草。甚者写桑寄生,因为无此品种,实际付槲寄生。

另外,很多患者由于诊治疗程长,携带不方便等原因,从外省看病回来到本省医院中药房配药,然而由于就医所在地执行的处方应付和本省有不一致的地方,就很难确保中药处方应付的正确性及患者的治疗效果,如处方写脱力草,江苏付蔷薇科仙鹤草,而浙江付菊科鬼针草,北京一带付石竹科绳子草[17],这就影响了治疗的延续性。这样的理解差异造成的用药误会,直接影响了中药调剂质量和临床疗效,甚至发生医疗事故。只有规范了中药饮片的处方用名,才能使处方应付更加规范,更加准确,解决跨地区、跨医院、跨药店调配中药的困难,从而保障患者的疗效和用药安全。

3.规范中药饮片处方用名,是提高患者信任度、满足饮片生产经营企业的需要。中药饮片流通范围越来越大,尤其是中药配方颗粒、小包装中药饮片的推广应用,它们的名称在包装上都已明确以药典名称标注,而较多医院处方系统或医生处方所书写的名称没有与《中国药典》一致,从而出现处方用名与调配给付不一致的现象。如山茱萸饮片有生品和炮制品,饮片生产厂家参照《中国药典》命名规范,药名为山茱萸的是生品,炮制品药名为盐(或酒)制山茱萸,但中药房调剂原则是处方为山茱萸时给(盐或酒)制山茱萸,处方为生山茱萸时才给付生品。类似情况造成药房给付与处方用名不一致,引起病人的疑惑和投诉。虽然经过药师的解释,表明饮片小包装名称与处方名称虽不同,但实际同为一物,能获得患者的理解,但其对药物治疗效果疑虑却难以完全消除。故规范中药饮片处方用名是必要的基础工作,饮片生产企业就能参照规范的处方用名生产与之相匹配的饮片,从而避免实际发放药品名称与临床医生处方名称不一致的现象。

4.规范中药饮片处方用名,是建立中药饮片编码数据库的前提,有利于政府部门对中药饮片医保费用报销、中药饮片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监管。目前对中药饮片的医保报销政策大多采用的是排除法,即一是单味或复方均不支付费用的12种,如人参等;二是单味使用不予支付但在复方中合理使用可支付费用的有21种,如羚羊角粉,枸杞、薏苡仁等;其余的所有品种均在医保范围之内。这种宽泛的中药饮片报销政策在执行过程中问题较多:是否属于饮片;个别过高的价格、使用方法、用量、食疗处方、代茶饮等能否报销常引发争议。不报销无明确的依据和标准,报销易造成医保基金的不合理支出。因此需进一步规范中药饮片处方用名,使其作为中药饮片生产、流通和临床使用过程中使用的唯一正式名称,保证合理用药的同时,也有利于监管。

总之,规范中药饮片处方用名是完善药品质量标准,提高医师遣方用药的准确性,提高饮片应付的正确性,提高患者信任度,保证中药质量和疗效的前提,必须予以足够重视。规范中药饮片处方用名对中药饮片规范管理,促进临床合理应用,保障患者的合理用药需求,促进中医药学术交流及标准化事业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