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讲 《黄帝内经》认识问题方法钩玄
《内经》一书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与自然科学成果精华之汇集,体现了中国古代传统哲学思想对中医学思维模式的影响,全面阐释了人体的生命活动现象。该书反映了《内经》时期不同医家之各自观点,成为当今多种中医学术流派之源头,为从不同角度理解、应用中医理论于临床实践提供了可能,可谓当今中医理论之源。
一、取象比类
中医是建立在中国古代哲学思维框架之上的。因此,中医的特殊就突出表现在它的思维方法上。中医的思维方法主要有:意象思维、辨证思维、直觉与灵感、逻辑思维、系统思维等等。其中运用最多的是意象思维。
意象思维是以文字、物象(图像、现象、符号)表达研究对象抽象含义的思维方式,是人们在观察事物取得直接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类比、联想,运用具体事物的形象、文字或其象征性符号进行表述,以反映事物普遍联系与规律的一种思维方法。意象思维主要由三个阶段组成。
观察现象
观察现象即对周围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人体生命活动现象进行观察。此象有物用之别,即形质与功能之别,传统思维轻物重用,即所观察的“象”,以功能之象为主,形质之象为辅。
形成意象
形成意象即通过观察现象把其中蕴涵的共性和规律抽提出来,并用文字、图像、符号的方式进行表达。由于人所把握的许多抽象含义虽有些可以用文字准确、详细地表达,如阴阳、五行、天干、地支等,但有的不能用语言表达,需要用图像进行描述,因此,便产生了卦象、太极、河图、洛书等。
推演意象
推演意象或称为类推意象。意象显示事物的规律和共性,因此,具有超越自身原有价值的意义与趋势,可以类推。《易传·系辞上》云:“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即可以将事物按照功能、格局等进行分类,通过比附、推衍来认识未知事物。
亦有根据某些事物的现象直接类推比拟,从而认识另外一些事物规律的方法,属于简单的意象思维方式。这一方法是中医的主要的思维方法,《内经》则充分反映了这一思维特点。这里举个自然界中风的例子,刮风,可引起自然界多种变化,但人们看到最多的、感受最深的,恐怕莫过于树枝摇动了,那么总结“风”的性质特点,就可以用“动”来概括,由“风”人们联想到“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风胜则动”,就是这个意思。即不同的致病因素可以产生不同的病证,其中“风”可以导致人体有关“动”的病证,如“肢体震颤”“痉挛”“屈伸不利”“头晕目眩”等,而通过观象体意、由表知里、审证求因,也就知道产生这些病证的病因是“风”。那么,如果这些致病因素不是外界来的,而是人体内部产生的,则又称为“内风”“中风”。人体肝在五行属木,与风象相应,在人体主筋,因此,“风”“动”的有关病证也就与“肝”有了关联。著名的《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提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谈的就是这个问题,其中“眩”,明代张介宾注“运也”,即头晕目眩之意,仍属“动”的表现。又如,自然界到了冬天,水冰地坼,江河封堵,植物枯萎,动物冬眠,万物蜷缩,“寒”使得万物“收引”“收敛”“蜷缩”,有“凝滞”之意,而人体疼痛多有蜷缩之象,多是气血凝滞瘀阻所造成,所以《内经》云“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其实这里的“寒”也有外寒、内寒之分,并非完全指外界寒冷的致病因素。
实则,《内经》用“象”说明的是抽象概念,其中包含的具体事物极为广泛,涉及天象、地象、气候象、生物象、颜色象、社会象、生活经验象等。如《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素问·八正神明论》:“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是以太阳类比人体阳气,以月廓盈亏类比血气消长。《素问·五脏别论》:“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腑。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以天地藏泻类比脏腑功能特点,是借用天地之象。相类似的,《内经》还以物色晦明含蓄暴露类比人的气色善恶,是借用颜色之象;以官职制度类比脏腑分工合作与主次关系,是借用社会之象;以物态变动类比脉象,是借用生活之象。即使是五脏,也不单纯指解剖实体,所以,《素问·五脏生成》里指出“五脏之象,可以类推”,以表述五脏的功能特性。
这些中医学的主要思维,在《内经》都有充分的反映,如果我们能够充分理解,融会贯通,加以综合运用,往往会在临床治疗中获得出其不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