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生门诊手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十三、登 革 热

【概述】
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一种虫媒性病毒性疾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叮咬传播。在全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广泛流行,主要发生于夏、秋雨季。临床表现为突起发热,头痛、肌肉和关节疼痛,可伴有皮疹,淋巴结肿大、白细胞数减少,出血病例多数有血小板减少。
【诊断步骤】
1.问诊要点
(1)有无高热、头痛、肌肉及关节疼痛;有无皮疹、呕血、黑便、尿血等出血现象;有无呕吐、腹痛、腹泻、尿少,有无烦躁及嗜睡。
(2)发病以来是否到医院检查过,曾做过哪些检查和治疗,疗效如何。
(3)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5天内到过登革热流行区,或居住地有登革热病例发生)要详细询问并登记。
2.体检要点
(1)一般情况: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精神状态。
(2)有无皮疹,如有,则应检查皮疹分布部位与特点;有无面部潮红、结膜充血;有无淋巴结肿大;有无颈部强直,心律是否整齐、心音是否有力,腹痛部位及有无肝、脾大。
3.辅助检查
(1)一般检查
1)血常规:
白细胞数总数降低,分类中以中性粒细胞减少明显。多数患者有血小板减少,减少程度不一,出血病例可低至10×10 9/L以下。
2)尿常规:
可见少量蛋白、红细胞等,可有管型出现。
3)出凝血功能:
束臂试验阳性,凝血酶原时间及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减少,重症病例因肝功能受损可致凝血因子Ⅱ、Ⅴ、Ⅶ、Ⅸ、Ⅹ减少。
4)生化检查:
相当部分患者心肌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升高;肾功能受损时肌酐、尿素氮升高;可有低钾血症等电解质紊乱。
5)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查:
早期可行登革热抗原及病毒核酸检测,有条件单位可行病毒分离;血清学检查可区分初次感染与二次感染,初次感染者发病后3~5天可检出IgM抗体,2周后达高峰,持续2~3月,发病后1周可检出IgG抗体,可维持数年甚至终生。如发病1周内,患者血清中检出高水平IgG抗体提示二次感染。
(2)选择性检查
1)胸片或胸部CT:
有血浆渗漏至胸腔时X线或胸部CT可发现一侧或双侧胸腔积液。
2)腹部B超:
部分患者可见肝、脾大。
4.诊断要点
(1)疑似病例:
有相应临床表现(如发热、头痛、皮疹、肌肉和关节疼痛等),有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5天内到过登革热流行区,或居住地有登革热病例发生),或有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患者。
(2)临床诊断病例:
有相应临床表现,有流行病学史,同时有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单份血清登革热病毒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3)确诊病例:
满足疑似或临床诊断病例要求,急性期血清中检出登革热抗原或病毒核酸,或分离出登革热病毒或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抗体阳转或效价呈4倍以上升高。
(4)重症病例:
满足下列任何1条标准。
1)严重出血包括皮下血肿、呕血、黑便、阴道流血、肉眼血尿、颅内出血等。
2)休克。
3)重要脏器功能障碍或衰竭:肝脏损伤 [ALT和(或)AST>1000U/L]、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急性心功能衰竭、急性肾衰竭、颅内感染等。
(5)重症登革热的预警指征
1)高危人群:
①二次感染患者;②伴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肝硬化、消化性溃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肾功能不全等基础疾病;③老人或婴幼儿;④肥胖或严重营养不良者;⑤妊娠妇女。
2)临床指征:
①热退后病情恶化;②剧烈腹痛;③持续呕吐;④血浆渗漏表现;⑤嗜睡、烦躁;⑥明显出血倾向;⑦肝脏大于肋缘下2cm;⑧少尿。
3)实验室指征:
①血小板快速下降;②血细胞比容(Hct)升高。
5.鉴别诊断要点
(1)与钩端螺旋体病相鉴别:
可有高热、全身酸痛、淋巴结肿大和局部出血表现,与登革热类似,但钩端螺旋体病有疫水接触史,特征性的腓肠肌压痛,血常规白细胞数常升高,青霉素治疗效果佳,病原学及血清学检查可确诊。
(2)与流行性感冒相鉴别:
流行性感冒症状与普通登革热极其相似,容易误诊,但流行性感冒多流行于冬、春季,无皮疹及出血现象,血小板数一般不减少。
(3)与基孔肯雅热相鉴别:
基孔肯雅热与登革热的传播媒介相同,同样流行于热带、亚热带地区,临床表现亦类似,与登革热较难鉴别。基孔肯雅热发热期较短,关节痛更为明显且持续时间较长,出血倾向较轻。实验室特异性检测是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
(4)与流行性出血热相鉴别:
可有高热,周身疼痛,出血倾向及血小板减少而误诊为登革热,但流行性出血热多见于冬、春季,病程长、肾功能不全发生率高是其特点,必要时行病原学与血清学检查可以鉴别。
6.确定诊断
(1)发热、皮疹、头痛、全身酸痛等症状,同时有流行病学史或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数减少可做疑似病例诊断。
(2)同时满足上述所有条件,且单份血清登革热病毒特异性IgM抗体阳性可临床诊断。
(3)满足疑似或临床诊断病例,且有前述登革热病毒确诊依据可确诊。
【治疗方法】
1.西医治疗
本病为病毒感染性疾病,目前无特效药物,主要治疗措施为对症与支持治疗,避免无依据滥用抗菌药物。治疗原则为早发现、早防蚊隔离、早治疗。及早识别重症病例并积极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重症病例具体治疗措施不在本书讨论范围之内。普通病例治疗方法如下:
(1)一般治疗:
注意休息,清淡饮食,防蚊隔离至完全退热,监测神志、生命体征、尿量,血小板,Hct等。
(2)对症治疗
1)退热:
高热者以物理降温为主,慎用退热药物,因可导致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患者诱发血管内溶血。安乃近、阿司匹林有增加出血倾向风险,禁止使用。一般发热不宜应用糖皮质激素,但高热不退或毒血症状严重,可短期小剂量应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5mg,每天3次口服,一般不超过3日。
2)镇痛止痛:
可给予地西泮、曲马多等。
3)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以口服补液为主,无明显脱水症、无剧烈呕吐不能进食者不需静脉补液,以免引起脑水肿。
2.中医治疗
登革热属中医学“疫疹”、“温病”等范畴,临床上可在专科诊治隔离的基础上,配合中医康复治疗,以缩短病程,改善症状。
(1)中医内治:
临床上根据分期不同,可用卫气营血辨证。早期或发热期常见有风热证、风寒证、热毒证等,治以解表祛邪为主,相应的常用方剂有银翘散、荆防败毒散、五味消毒饮等;出疹期或出血期多为热入营血证,治以透营转气、凉血解毒,常用方剂有犀角地黄汤、清营汤等;后期多余热阴伤证,常用方剂有沙参麦冬汤、竹叶石膏汤等。银翘片、抗病毒口服液、犀角地黄丸等中成药亦可辨证选用。
(2)其他治疗:
亦可选用针刺、拔罐等外治法,但应注意皮下出血的情况。
【风险规避】
1.误诊防范
(1)由于登革热缺乏特异性症状,早期不容易识别,重症患者可引起多系统损害,临床上容易将不典型登革热误诊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胃肠炎、肝炎、血液系统疾病等。建议对于登革热流行季节,发热患者伴有非特异性消化道、呼吸道症状要及时行登革热病原学及血清学检查,以免误诊。
(2)登革热与多种发热伴出疹性疾病症状类似,临床上容易相互误诊,临床医生应熟悉常见发热伴出疹性疾病的临床特点,必要时借助病原学及血清学检查可避免误诊。
2.医患沟通
(1)一般告知:
本病为病毒感染性疾病,目前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同时应常规告知患者及家属本病属自限性疾病,积极治疗通常预后良好。
(2)风险告知
1)登革热为虫媒病毒性传染性疾病,灭蚊在控制疾病的传播中有重要地位,患者亦需防蚊隔离治疗。
2)有前述重症登革热预警指征的患者容易进展为重症登革热而危及生命。
3.记录要点
(1)记录主要症状如发热的时间及热型、皮疹特点,伴随症状如呕吐、腹痛、腹泻、黑便等。流行病学史应详细记录。
(2)记录呼吸、心率,神志,淋巴结有无肿大,肝、脾有无增大。
(3)登革热为法定乙类传染病,接诊医生应按规定时限上报,并记录在病历中。
(4)记录应用糖皮质激素、静脉输液治疗的依据。

(赵英雄 刘飞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