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章 我国的国家发展观与经济发展战略
发展观的形成受意识形态,经济社会的初始条件,国内外经济、政治环境,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发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可以说发展观是内外矛盾相互作用的产物。因此,考察一种发展观必须先了解这种发展观形成的背景。评价一种发展观的标准也应该是它是否切合当时的历史条件,落后于时代的发展观自然是不可取的,而超越现实条件的发展观也可能带来负面效应。
发展观既然是历史环境的产物,那么按时序演进的发展观之间也极有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扬弃关系。如果把发展观看做一种理论,那么这种理论也有“硬核”与“保护带”之分,我们可以将其统称为发展观的构成要素。新发展观的某些构成要素或许是从“旧”发展观继承而来的,有的要素则可能在现实条件的约束下经过修正,其他要素则可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发展观是一种观念,它在现实中体现为发展战略和方针政策。发展战略和方针政策与发展观相比更容易因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发生调整,但只要这种变化没有积累到能触动发展观的内核的程度,该发展观就能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发展观对现实的影响是分阶段分步骤的,因此,作为该发展观现实体现的发展战略和方针政策也具有阶段性,也就是说一种发展观在不同时期内可以由不同的发展战略和方针政策来体现。
国际上流行的发展观有许多范式。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选择了某种范式并不意味着它在实际中就放弃了其他范式(或其他范式中的某些要素),因为正如上面所述,发展观的选择受外部环境的约束,现实条件的多变性和复杂性远远不是一个范式的假设前提所能概括得了的。因此,现实中的发展观有可能是几种范式的构成要素同时起作用,只不过其中有主辅之分,解决主要矛盾的要素为主,解决次要矛盾的要素为辅。从政府的行为来说,其开始时选择的发展观可以说是事前的发展观,未必是最适合的,这种发展观要不断地在现实中接受检验,政府则根据检验结果不断调整发展观的构成要素,对观察者来说有意义的就是这种受客观条件约束的事后的发展观。
从核心指导思想看,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观可以分两个时期:一是1953年到1965年,二是1977年到1994年。这两个时期的发展观虽然都以经济增长为核心,但经济发展的路径却大不相同。前者坚持计划经济,重视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强调自力更生和减少对外国的依赖;后者则逐渐减少计划对国民经济的调控,而把分权、商品经济和对外开放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1992年参加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后,中国政府和学界逐渐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代际公平的意义,同时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不同步在客观上促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在21世纪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