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部分 冯定生平
第一章 孜孜求学,不愧为千年望族的子孙
第一节 慈城冯家,千年望族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宁波,家族性的人才群是其发展史上的一大特色。由于共同的家学渊源和书香传世的传统,由于相近的生长环境、先天禀赋和思维方式,浙东相继出现了许多望族,最有代表性的有余姚的虞家、鄞县(今为宁波市鄞州区)的史家和宁波的万家。但这些家族的兴旺最多延续几百年,而慈城的冯家自汉至今则兴旺了千余年,冯氏家族在当时的慈溪(今为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可谓千年望族。
“发源之远,簪缨之盛,本支之繁”,在冯家的族谱上写着这样一句话。冯家始祖最早可以上溯到汉代。第一种传说是,冯家始祖是汉朝的大树将军冯异。第二种传说是,汉献帝建安年间任朝散大夫的冯冕,因憎恶董卓作乱,固请去职,得任句章(后来的慈溪)尉,而至金川乡(今天的慈城)。第三种传说是,现在的冯氏家族是五代时吴越国礼部尚书冯叔和的后裔。冯叔和字伯道,号毅斋,吴越宝正三年中进士,任至礼部尚书,晋太子太保,谥文直公。冯叔和在冯氏宗谱上为五世祖。由于冯叔和在吴越国供职,一说他的儿子出任定海(即镇海)节度使而至慈城,《慈溪县志》的记载是:“由婺始迁慈,遂为慈溪人。”即冯叔和是由婺州迁到慈溪的金川乡的。不管慈城的冯家是从何处、因何而来,事实就是,到了元朝初年,冯家的子孙繁衍不绝,按居住地分已有金川、福聚、大街、西桥、柽树、大树六支族人。到了明代,冯家这个家族更为繁盛,本支和旁支的名称都有了不少变化,至今已传了约40代,可谓千年望族。
在冯氏家族中,出现过不少高官显宦、儒林名流,“历魏晋隋唐,代不乏人,或以殉难捐躯,或以功施社稷,或以博学文翰,或以保全生灵”,因而得到皇帝赐谥改名的,为数不少。冯氏家族自汉代以来几十代诗书传家,人才辈出,至清朝乾隆年间已出进士56名,还不包括武进士。当时冯氏家族财丁两旺,在慈溪的老县城——慈城,有“冯半城”之说。但冯氏家族至晚清时期逐渐衰落。
严格地说,南迁后的冯家兴旺是由冯兴宗开始的,作为慈湖先生杨简的学生,冯兴宗受杨简的影响,严谨治学,自己办学讲学。冯兴宗继承了慈湖先生的心学理论,创办了象山书院。
千余年来,冯氏后裔以从政、治学、经商传家,使慈城成了冯家这个姓氏影响最大的聚居地。慈城冯氏家族分为两大脉络:一大脉络是崇儒的,是读书人,比较清贫;一大脉络是做生意的,开药店钱庄,比较富有。1921年出版的《中国名人大辞典》收编了200余位冯姓名人,其中慈城冯家有14人。在浙江有“南浔刘家,慈溪冯家”的说法。只可惜冯定的祖辈父辈,既不是做学问的,也不是开店办厂的,只是个小手工业者,是给人“打工”的。
直到现代,慈城冯氏家族中仍有不少品性优秀、学识渊博、声望卓著的人物,其中国学家冯君木和他的儿子冯都良、冯宾符以及侄子们,堪称这方面的代表。冯定就是冯君木的族侄之一。
冯定的十一世祖叫冯叔吉,为明朝湖广布政使。冯叔吉有两个弟弟,弟弟的后代子孙繁衍兴旺。但冯叔吉的子孙后代,却只有冯定的父亲一家了。冯叔吉的子侄辈多在明朝末年做官。其孙辈中有个叫次牧公的,好文能诗,传有雪地飞金让穷人拾金去换米的故事。清朝政府曾经再三征召次牧公,他却坚决不肯去,临死仍嘱咐家人偷偷用明朝服装入殓。冯定家中藏有不少明代祖先遗像,每年春节都要悬挂,但着清朝服装的祖先遗像却一幅也没有。冯定幼小时候就接触了这种场景,而他的父亲在对他讲忠、孝等故事时,又常常会讲到祖先的故事,这使冯定从小就有了模糊的反清情绪,后来又发展为反军阀和反帝国主义的情绪。但从另一方面的影响看,这使冯定也有过“荣祖耀宗”“显亲扬名”等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