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定青年教育思想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应邀赴福建讲学的趣事

1962年的年末,冯定应中共福建省委书记叶飞的邀请去福建讲学50多天,1963年春才返回北京。当时,北大哲学系派李存立(后来在铁道部党校做教授)作为他的助教,根据冯定的意见,李存立需要以通信方式协助冯定指导其在北京的7位研究生。由于每天都和冯定生活在一起,李存立对冯定的想法、研究问题的思路、为人处事的态度和方法都有最为直观、最为切身的了解。在同冯定的日常接触中,李存立一点也察觉不出他作为名家和高级干部的架子,对李存立而言,冯定更像一位慈善祥和的忠厚长者,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当时冯定的一句座右铭是一位中央领导同志说过的“不求谋政于朝,但求论道于世”。冯定专心致志地研究和声情并茂地宣传马克思主义,这种“论道于世”体现出来的是有独立人格和独立见解的学者风范,没有半点追名逐利的官场政客的影子。

一、门上的字条为什么不见了

李存立记得冯定到福建讲学的首站是福州。在福州讲学时,他和冯定夫妇是住在同一个招待所的。冯定和他的夫人住在楼上,李存立则住在楼下。每天来拜访冯定的老战友、老朋友很多,每次冯定都热情相迎,亲切交谈,恭敬相送,有时会迎送到很晚。李存立作为冯定的助教,担心冯定这样太累,会影响他的休息和工作,就擅自在一楼门上贴了个比较醒目的字条:“请来访者先与一楼李助教联系。”李助教之所以请来访者先跟他打声招呼,是从利于冯定的休息和工作安排的角度着想,是想挡掉一些人的“打扰”。可是第二天早上,李存立开门一看,发现自己贴在门上的字条已没了踪影。吃早饭的时候,冯定和蔼地告诉李存立:“小李,你肯定在想门上的纸条哪里去了吧,是我昨晚送客人出门后回来把它撕掉的。我知道你的用意是好的。可我们不能这么做,条子一贴,我的架子就大了。来看我的都是一些多年未见的老朋友,也有一些其他的热心人。只要我在,不管他们是什么身份,随时来我随时见,你千万不要挡。”“我知道了,冯老师,是我考虑欠周,还请原谅。”李存立有点儿不好意思地说。“小李,你是好意,为我的工作和休息着想,你没有错。”冯定笑了笑随和地说道。冯定的待人之道,毫无官气,让李存立十分感动。李存立清楚地知道,冯定白天要在大礼堂做报告,晚上还要一批一批地接待来访的客人,真的十分辛苦。平凡的真理来自平凡的人、平凡的事、平凡的物,平凡的真理写进书,握在手,讲在口,落在行。这就是典型的襟怀坦荡的学者形象。

二、浅出的故事,深入的哲理

李存立陪冯定在福建讲学期间,在休息的时间里他们去参观过一些名胜古迹或风景优美的景点。在游览的途中,冯定常给李存立他们这些陪同在身边的青年工作人员讲些笑话故事之类的,让大家在一笑之后还若有所悟。让李存立印象最深刻的是冯定讲的关于一个胡作非为的赖皮鬼的故事:


从前有个称霸一方的泼皮,他总是胡作非为,无人敢碰。这个泼皮不但面目狰狞,贼眉鼠眼,而且头长得异常不光滑,疙疙瘩瘩的,十分难剃。这个泼皮每次去理发店剃头,都让老板和剃头师非常害怕。因为他经常扬言,如果谁剃不好他的头,甚至只要碰破一点皮,谁的头就别想要了。因此为这个难剃的头挨打甚至丧命的已大有人在。这一次,他走进一家理发店要求剃头,一些师傅唯恐避之不及,可是一个小伙计却手持剃刀欣然应对:“这个头我来剃。”泼皮厉声问道:“你可知道规矩?”小伙计回答说:“不就是剃不好你的头,或弄破了你的头,就割下我的头吗?”于是,小伙计开始静静地给泼皮剃头,不一会儿就剃好了,连一点儿皮也没有碰破。这个泼皮感到非常惊讶,就问小伙计:“你怎么敢接这活儿的?”小伙计从容应答道:“我已经想好了,如果剃头时碰破了一点皮,反正难免一死,我就立刻照你的脖子上狠来一刀,看谁先割谁的头。横下一条心,心静了,也就敢接了。不怕了,手也就不抖了,结果这头就剃好了。”泼皮听了这些话后,心中不免一怔,以后再剃头时,气焰就没这么嚣张了。


这个故事虽然简单,但寓意很深刻,冯定是想告诉大家做事不要怕这怕那的,就是面对杀头的危险,也不要害怕。只要横下一条心来,想好应对的计策,胆子大了,心静了,事情反倒能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