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财经政法大学806经济学(宏、微观)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009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806经济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

1公共物品

答:公共物品是指既不具有排他性也不具有竞争性的物品。非排他性,是指某人使用或消费某种产品或服务时,不能排除或阻止其他人使用或消费该种产品或服务。非竞争性是指某人使用或消费某种产品或服务时,并不会减少其他人使用该种产品或服务的机会。比如国防、海上用的灯塔就是公共物品。一个人享有公共物品的好处时并不能排除其他人也享有它们的好处,一个人享有它们的好处时也不会减少其他人对它们的享有。

由于公共产品既没有排他性又没有竞争性,所以能够从公共产品获益的人可以避开为公共产品付出费用,这称为“免费搭便车问题”。在公共产品的提供上,人们总是希望由别人来提供,而自己坐享其成。“搭便车问题”意味着市场机制不能解决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

2外生变量

答:外生变量是指在经济机制中受外部因素影响,而非由经济体系内部因素所决定的变量。与外生变量相对应的变量称为内生变量,内生变量是指由经济体系或模型决定的变量。外生变量是一个相对概念,一个经济变量既可以为外生变量又可以为内生变量,取决于其在不同模型中的作用。

从广义上讲,任何一个系统(或模型)中都存在许多变量,其中自变量和因变量统称为内生变量。而作为给定条件存在的变量则称为外生变量,意指不受自变量影响,而受外部条件支配的变量。外生变量是指那些在模型或系统中,只起解释变量作用的变量。它们在模型或系统中,只影响其他变量,而不受其他变量的影响。

3机会成本

答:机会成本是指将一定的资源用于某项特定用途时,所放弃的该项资源用于其他用途时所能获得的最大收益。机会成本的存在需要三个前提条件:资源是稀缺的;资源具有多种生产用途;资源的投向不受限制。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来考察生产过程时,厂商需要将生产要素投向收益最大的项目,从而避免带来生产的浪费,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机会成本的概念是以资源的稀缺性为前提提出的。

从经济资源的稀缺性这一前提出发,当一个社会或一个企业用一定的经济资源生产一定数量的一种或者几种产品时,这些经济资源就不能同时被使用在其他的生产用途上。这就是说,这个社会或这个企业所能获得的一定数量的产品收入,是以放弃用同样的经济资源来生产其他产品时所能获得的收入作为代价的,这也是机会成本产生的缘由。

4收入效应

答:收入效应指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实际收入水平变动,进而由实际收入水平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它表示消费者的效用水平发生变化。即表示商品相对价格不变,消费者收入水平和效用水平同时发生变化时,商品需求量的变动。

收入效应是价格变化的总效应之一,另一个是替代效应。当商品为正常商品时,收入效应是正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都会引起价格下降时需求量的增加。当在低档物品的情况下,收入效应为负,特别地,当商品为吉芬商品时,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总效应为负。

5基尼系数

答:基尼系数是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根据洛伦兹曲线来判断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

在图1中,不平等面积(洛伦兹曲线ODL与45°线之间的面积A)与完全不平等面积(OHL与45°线之间的面积A+B)之比,称为基尼系数,是衡量一个国家贫富差距的标准。若设G为基尼系数,则:G=A/(A+B)。基尼系数不会大于1,也不会小于零,即有0≤G≤1。

可见,基尼系数是洛伦兹曲线与三角形斜边之间的面积与整个三角形之间的面积的比例。若A=0,基尼系数等于0,收入绝对平均;若B=0,基尼系数等于1,收入绝对不平均,即全社会收入为一人所有。实际基尼系数在0与1之间。基尼系数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均。

图1 洛伦兹曲线

6价格歧视

答:价格歧视是指以不同的价格销售同一种商品。垄断厂商实行价格歧视,必须具备以下两点基本条件:市场的消费者具有不同的偏好,且这些不同的偏好可以被区分开;不同的消费者群体或不同的销售市场是相互隔离的。

价格歧视可分为一级价格歧视、二级价格歧视和三级价格歧视。其中,一级价格歧视也被称作完全价格歧视,是指厂商对每一单位产品都按消费者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出售;二级价格歧视是指厂商把需求曲线分成不同的几段,然后根据不同的购买量来确定不同的价格;三级价格歧视是指垄断厂商对同一种产品在不同的市场上(或对不同的消费群)收取不同的价格。

二、简答题

1简述需求价格弹性的影响因素。

答:需求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主要有:

(1)商品的可替代性。一般说来,一种商品的可替代品越多,相近程度越高,则该商品的需求的价格弹性往往就越大;相反,该商品的需求的价格弹性往往就越小。对一种商品所下的定义越明确越狭窄,这种商品的相近的替代品往往就越多,需求的价格弹性也就越大。

(2)商品用途的广泛性。一般说来,一种商品的用途越是广泛,它的需求的价格弹性就可能越大;相反,用途越是狭窄,它的需求的价格弹性就可能越小。

(3)商品对消费者生活的重要程度。一般说来,生活必需品的需求的价格弹性较小,非必需品的需求的价格弹性较大。

(4)商品的消费支出在消费者预算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消费者在某商品上的消费支出在预算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越大,该商品的需求的价格弹性可能越大;反之,则越小。

(5)所考察的消费者调节需求量的时间。一般说来,所考察的调节时间越长,则需求的价格弹性就可能越大;反之,则越小。

2为什么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可以导致帕累托最优状态?

答:(1)帕累托最优状态是用于判断市场机制运行效率的一般标准。帕累托最优状态是指不可能存在资源的再配置使得在经济社会中其他成员的境况不变的条件下改善某些人的境况。一个经济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必须满足三个必要条件:任何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对于所有使用这两种商品的消费者来说都必须是相等的。任何两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对于任何使用这两种生产要素的生产者来说都必须是相等的。任何两种商品对于消费者的边际替代率必须等于这两种商品对于生产者的边际商品转换率。

(2)一般说来,消费者总是追求效用最大化,生产者总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这样市场的完全竞争结构必然能够实现帕累托最适度状态所需要的三个条件。具体来看:

从交换最适度的必要条件来看,在完全竞争条件下,每种商品的价格对所有的消费者来说都是相同的,是既定不变的。消费者为了追求效用最大化,一定会使其消费的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其价格比,既然相同的商品的价格对所有的消费者来说都是相同的,那么,每一消费者购买任何两种商品的数量必使其边际替代率等于全体的消费者所面对的共同的价格比率,因此,就所有消费者来说,任何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必定相同。

从生产最适度的条件来看。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任一要素的价格对任一产品生产者都是一样的,是既定不变的,生产者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一定会使其使用的任一组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它们的价格比率。既然相同的要素对所有的产品生产者都是相同的,那么每一个生产者购买并使用的任何两种要素的数量必使其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全体生产者所面对的共同的价格比,因此,就所有的产品生产者来说,任何一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必定相同。

从生产最适度与交换最适度相结合的条件来看,任何两种产品生产的边际转换率即为两种商品的边际成本之比,每一消费者对任何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其价格比。而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任何产品的价格等于边际成本,因此,对于任何两种产品来说,其生产的边际转换率等于任何消费者对这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

综上所述,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帕累托最优的三个必要条件都可以得到满足。换而言之,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作用下,整个经济可以全面达到帕累托的最优状态,这样的经济必定是最优效率的经济。

3说明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与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的关系。

答:菲利普斯曲线说明失业和通货膨胀的关系。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和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的形状不同,可以从短期菲利普斯曲线推导出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1)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就是预期通货膨胀率保持不变时,表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这里所说的“短期”,是指从预期到需要根据通货膨胀作出调整的时间间隔。短期菲利普斯曲线表明:物价上涨率增加时,失业率下降;物价上涨率下降时,失业率上升。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如图2所示。

图2 短期菲利普斯曲线

图2中,横轴表示失业率u,纵轴表示通货膨胀率π,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即为短期菲利普斯曲线。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可用于分析抑制通货膨胀的对策。短期内,由于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交替关系,因此从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来说,是沿着短期菲利普斯曲线的选择,把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都控制在“临界点”以内的安全范围内。

(2)在长期中,工人将根据实际发生的情况不断调整自己的预期,工人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与实际的通货膨胀率迟早会一致,这时工人会要求改变名义工资,以使实际工资不变,从而较高的通货膨胀就不会起到减少失业的作用。因而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垂直线,表明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不存在替换关系。而且,在长期中,经济社会能够实现充分就业,经济社会的失业率将处在自然失业率的水平。

可以用图3说明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不断移动,进而形成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的过程。在短期,由于工人不能及时改变预期,存在着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替换关系,表现在图形上,便有诸如PC1、PC2等各条短期菲利普斯曲线。随着工人预期通货膨胀率的上升,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不断上升。从长期来看,工人预期的通货膨胀与实际通货膨胀是一致的。因此,企业不会增加生产和就业,失业率也就不会下降,从而便形成了一条与自然失业率重合的长期菲利普斯曲线LPC。从图3可知,垂直于自然失业率水平的长期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在长期中,不存在失业与通货膨胀的替换关系。

图3 短期和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4举例说明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的内涵。

答: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的结论是:在国际分工中,一国应出口密集使用本国相对丰裕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本国相对稀缺要素生产的产品。即如果一个国家劳动丰裕,资本稀缺,则应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相反,如果一个国家劳动稀缺,资本丰裕,则应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下面通过图例来分析赫克歇尔-俄林理论。

(1)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

由于两国需求条件完全相同,因此,在封闭条件下,两国供给方面的差异将造成两国相对价格差异的存在。而供给差异又是由要素禀赋差异造成的,所以两国相对价格差异完全是由要素禀赋差异引起的。

图4 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

图4中,A、B两国在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由社会无差异曲线与生产可能性边界线相切决定。在封闭条件下,A国的均衡点为EA,B国的均衡为EB。从图4中可以发现,A国的相对价格线PA小于B国的相对价格线PB。这表示A国在X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而B国则在Y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即资本丰裕国家在资本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而劳动丰裕国家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2)开放条件下的进出口情况

开放以后,A国将输出X商品到B国,B国将输出Y商品到A国。商品的输出最终导致商品相对价格趋于一致,即两国面对相同的国际均衡价格。

如图5所示,开放后,相对价格发生变动,A国面对比原来更高的相对价格,生产均衡点将由原来封闭条件下的EA点向下转移到QA点。对应于新的均衡,A国的贸易三角形为三角形QAOACA,其中,X商品的出口量为OAQA,Y商品的进口量为OACA

开放后,相对价格发生变动,B国面对比原来更低的相对价格,生产均衡点将由原来封闭条件下的EB点向上转移至QB点。对应于新的均衡,B国的贸易三角形为三角形QBOBCB,其中,Y商品的出口量为OBQB,X商品的进口量为OBCB

图5 开放条件下的进出口情况

综合以上分析可知,A、B两国在贸易前由于要素禀赋的不同,导致供给能力的差异,进而引起商品相对价格的不同。根据比较优势原理,一国出口密集使用其丰裕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

5简述“挤出效应”及其决定因素。

答:(1)挤出效应的含义

“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在一个充分就业的经济中,由于政府支出增加,商品市场上购买产品和劳务的竞争会加剧,物价就会上涨,在货币名义供给量不变的情况下,实际货币供给量会因价格上涨而减少,进而使可用于投机目的的货币量减少。结果,债券价格就下跌,利率上升,进而导致私人投资减少。投资减少了,人们的消费随之减少。这就是说,政府支出增加“挤占”了私人投资和消费。

(2)影响挤出效应的主要因素

政府支出在多大程度上“挤占”私人支出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

支出乘数的大小。乘数越大,政府支出所引起的产出增加固然越多,但利率提高使投资减少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减少也越多,即“挤出效应”越大。

货币需求对产出变动的敏感程度。即货币需求函数中的k的大小。k越大,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一定量产出水平增加所导致的对货币的交易需求的增加也越大,因而使利率上升也越多,从而“挤出效应”也就越大。

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即货币需求函数中h的大小,也就是货币需求的利率系数的大小。h越小,说明货币需求稍有变动,就会引起利率大幅度变动。因此,当政府支出增加引起货币需求增加所导致的利率上升就越多,因而对投资的“挤占”也就越多。

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即投资的利率系数的大小。投资的利率系数越大,则一定量利率水平的变动对投资水平的影响就越大,因而“挤出效应”就越大;反之,则“挤出效应”就越小。

这四个因素中,“挤出效应”大小的决定性因素是货币需求及投资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即货币需求的利率系数及投资需求的利率系数的大小。

三、计算题

1假定:

(1)消费函数c=50+0.8y(y为收入),投资函数i=100-5r(r为利率);

(2)消费函数c=50+0.8y,投资函数i=100-10r;

(3)消费函数c=50+0.75y,投资函数i=100-10r。

A.求(1)(2)(3)的IS曲线。

B.比较(1)和(2),说明投资对利率更敏感时,IS曲线斜率发生的变化。

C.比较(2)和(3),说明边际消费倾向变动时,IS曲线斜率发生的变化。

解:A.根据两部门经济中均衡收入决定公式y=c+i,则在(1)有:y=c+i=50+0.8y+100-5r。

可得(1)中的IS曲线为r=30-0.04y。

同理(2)、(3)中IS曲线分别为:r=15-0.02y,r=15-0.025y。

B.比较(1)和(2),当投资对利率更敏感时,IS曲线斜率的绝对值由0.04变为0.02,IS曲线更加平缓,说明投资对利率更敏感时,国民收入也对利率更加敏感,即利率的一点变动将引起均衡收入y很大幅度的变动。

C.比较(2)和(3),当边际消费倾向变小时,IS曲线斜率的绝对值由0.02变为0.025,IS曲线更加陡峭,说明IS曲线的斜率与边际消费倾向成反比。这是因为,边际消费倾向较小,意味着支出乘数较小,从而利率变动引起投资变动时,收入会以较小幅度变动,因而IS曲线就较陡峭。

2假设某垄断厂商,仅生产一种产品,该产品的逆需求函数为P=10-q,边际成本MC=2元,固定成本为零。

(1)计算该厂商的产量决策,利润(生产者剩余),消费者剩余,社会总剩余,无谓损失。

(2)如果政府决定对每单位产品征税0.4元,计算此时厂商的产量决策,利润(生产者剩余),消费者剩余,社会总剩余,无谓损失。

(3)比较征税前后社会福利的变化,解释政府税收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

解:(1)由边际成本函数MC=2且固定成本为零,可得垄断厂商的总成本函数为:

故垄断厂商的利润函数为:π=Pq-TC=(10-q)q-2q=-q2+8q。

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dπ/dq=-2q+8=0,解得q=4。将q=4代入逆需求函数,可得:P=6。

该垄断厂商利润最大化情况如图6所示。

图6 垄断厂商均衡条件及利润最大化

结合图6可以看出,该厂商的产量决策为4,生产者剩余为bcP*Pm的面积,即为16;消费者剩余为bdPm的面积,即为8;社会总剩余为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之和,即为24;无谓损失为abc的面积,即为8。

(2)如果政府决定对每单位产品征税0.4元,则厂商的边际成本为2.4。此时,垄断厂商的利润函数为:

π=Pq-TC=(10-q)q-2.4q=-q2+7.6q

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dπ/dq=-2q+7.6=0,解得q=3.8。将q=3.8代入逆需求函数,可得:P=6.2。

该垄断厂商利润最大化情况如图7所示。

图7 垄断厂商均衡条件及利润最大化

结合图7可以看出,该厂商的产量决策为3.8,生产者剩余为bcP*Pm的面积,即为14.44;消费者剩余为bdPm的面积,即为7.22;社会总剩余为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之和,即为21.66;无谓损失为abc的面积,即为7.22。

(3)征税前消费者剩余为8,征税后消费者剩余变为7.22,征税使得消费者剩余减少0.78。同样可知,征税使得生产者剩余减少1.56,使得社会总福利减少2.34。同时征税使得产出水平由税前的8减少到7.6。

故政府征税使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都减少,同时政府征税还导致产出水平下降。

四、论述

1论述现实经济中“外部影响”的主要表现及其相应的微观经济政策。

答:(1)外部影响及分类

“外部影响”即外部性,指一个经济活动的主体对他所处的经济环境的影响。外部性的影响会造成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之间,或私人收益和社会收益之间的不一致,这种成本和收益差别虽然会相互影响,却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偿,因此容易造成市场失灵。

外部性的影响方向和作用结果具有两面性,可以分为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根据经济活动的主体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外部经济可以分类为“生产的外部经济”和“消费的外部经济”。外部不经济也可以视经济活动主体的不同而分为“生产的外部不经济”和“消费的外部不经济”。具体有:

生产的外部经济:当一个生产者采取的经济行动对他人产生了有利的影响,而自己却不能从中得到报酬时,便产生了生产的外部经济。

消费的外部经济:当一个消费者采取的行动对他人产生了有利的影响,而自己却不能从中得到补偿时,便产生了消费的外部经济。

生产的外部不经济:当一个生产者采取的行动使他人付出了代价而又未给他人以补偿时,便产生了生产的外部不经济。

消费的外部不经济:当一个消费者采取的行动使他人付出了代价而又未给他人以补偿时,便产生了消费的外部不经济。

(2)外部影响的表现

由于存在着外部影响,整个经济的资源配置不可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看不见的手”在外部影响面前失去了作用。

先考察外部经济的情况。假定某个人采取某项行动的私人利益为Vp,该行动所产生的社会利益为Vs。由于存在外部经济,故私人利益小于社会利益:Vp<Vs。如果这个人采取该行动所遭受的私人成本Cp大于私人利益而小于社会利益,即有Vp<Cp<Vs,则这个人不会采取这项行动,尽管从社会的角度看,该行动是有利的。在这种情况下,帕累托最优状态没有得到实现,还存在有帕累托改进的余地。一般而言,在存在外部经济的情况下,私人活动的水平常常要低于社会所要求的最优水平。

再考察外部不经济的情况。假定某个人采取某项活动的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分别为Cp和Cs。由于存在外部不经济,故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Cp<Cs。如果这个人采取该行动所得到的私人利益Vp大于其私人成本而小于社会成本,即有Cp<Vp<Cs,则这个人会采取该行动,尽管从社会的观点看,该行动是不利的。在这种情况下,帕累托最优状态也没有得到实现,也存在有帕累托改进的余地。一般而言,在存在外部不经济的情况下,私人活动的水平常常要高于社会所要求的最优水平。

(3)解决“外部影响”的微观政策

使用税收和津贴。对造成外部不经济的企业,国家应该征税,其数额应该等于该企业给社会其他成员造成的损失,从而使该企业的私人成本恰好等于社会成本;对造成外部经济的企业,国家则可以采取津贴的办法,使得企业的私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相等。

使用企业合并的方法。政府可以通过合并相关企业的方法使外部性得以“内部化”。将具有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的企业合并为一个企业,使外部影响“内在化”,合并后的单个企业为了自己的利益将使自己的生产确定在其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水平上。而由于此时不存在外部影响,故合并企业的成本与收益就等于社会的成本与收益。于是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规定财产权。规定财产权的依据是科斯定理,科斯定理强调了明确所有权的重要性,认为只要财产权是明确的,并且其交易成本为零或者很少,则无论在开始时将财产权赋予谁,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

政府直接管制。政府对产生外部性的情况进行直接管制,例如对污染的管制。

2运用经济增长核算方程,分析我国政府可以影响的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

答:(1)根据新古典增长理论,假定经济生产函数为Y=AF(N,K),则可推导出经济增长的核算方程是:ΔY/Y=α×ΔN/N+β×ΔK/K+ΔA/A,即产出增长=(劳动份额×劳动增长)+(资本份额×资本增长)+技术进步。其中ΔY/Y为总产出增长率,ΔK/K为资本增长率,ΔN/N为劳动增长率,ΔA/A为技术进步率,α为资本份额,β为劳动份额。

经济增长核算方程说明,产出的增长可以由三种力量(或因素)来解释,即劳动量变动、资本量变动和技术进步。因此,经济增长的源泉也可归结为生产要素的增长和技术进步。

(2)由增长核算方程式可知,产出的增长可以用劳动量变动、资本量变动和技术进步来解释。因此我国政府可以影响决定经济增长的三个因素,即技术进步、资本形成和劳动投入。

增加劳动供给

增长核算方程表明,增加劳动供给会引起经济增长。因为所得税的提高会减少工人的工作所得从而会降低工作的积极性,因此所得税减免是加强激励,促使人们努力工作的一个途径。与劳动供给相关联的一个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是指劳动者通过教育和培训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与物质资本一样,人力资本也提高了一国生产物品和劳务的能力。因此,政府政策可以提供良好的教育、培训体系,并鼓励人们利用这样的体系。

鼓励资本形成

根据增长核算方程式,资本存量的上升会促进经济增长。从直观的角度看,由于资本是被生产出来的生产要素,因此,一个社会可以改变它所拥有的资本量。如果今天经济生产了大量新资本品,那么,明天它就将有大量资本存量,并能生产出更多的各种物品与劳务。另一方面,资本存量的增长是储蓄和投资推动的,因此,鼓励资本形成便主要归结为鼓励储蓄和投资。这是政府可以促进经济增长的一种方法,而且在长期中,这也是提高一国公民生活水平的一种方法。

鼓励技术进步

通过分析经济增长核算方程,增加劳动和资本投入对总产出增长的影响受资本份额和劳动份额的制约,而通过技术进步可以不受份额影响而直接促进经济增长。因此,我国政府可以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变传统的依靠增加要素投入促进经济发展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转向依靠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上来,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实现经济增长,从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能力。主要的措施有:

a.加大科技投入,促进科技进步,加快科学研究向现实生产力转变的步伐,增强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b.完善教育体系,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倡导全民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知识水平和创造力,提高知识技术的传播速度和范围,使知识进步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

c.完善竞争性市场体系,充分发挥价格的调节作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有赖于价格机制的作用。市场价格机制可以及时反映资源的供求状况程度,同时又激励人们不断开发替代品和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的新技术,从而淘汰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工艺、技术、设备和产品。

d.必须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低能耗、需求大的现代服务业。走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转变观念,发展循环经济。

e.完善知识产权的法律环境。如完善的专利制度给新产品发明者以暂时的垄断权力。给予发明者在规定年限内排他性地生产该产品的权利。通过允许发明者从其发明中获得利润,尽管只是暂时的,但专利制度提高了个人和企业从事研究的积极性。又如税收法规为进行研究和开发的企业提供税收减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