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工作三五年,让人烦心的几件事
在职场多年后,我们也许会失去初入社会时的那份天真,才知道成绩好的人不一定工作好,会做事的人不一定能管事,原本那些伟大的理想或许会变成茶余饭后的笑话谈资。
安身立命的事变成了“鸡肋”
最近,一个许久没有联系的朋友程晨突然给我打电话,言谈之间,她带着些许的颓废和落寞。再三询问之下,我才知道她前两天刚把工作辞掉了。不知道是不是自己的错觉,当她在电话里提到“辞职”二字的时候,我仿佛在她看似无奈的语气之中听出了几丝莫名的欣喜。
正当我纳闷之际,程晨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说道:“辞掉这份工作也好,省得天天在公司干一些跑跑腿、打打字的活儿,一点意思也没有!”
程晨是一所二本大学英语专业的毕业生,辞职前在一家外资公司担任部门经理助理。工作了好几年的她,现在月薪大概是3500元左右。还记得毕业初期,她就断断续续地换了好几份工作,职位不外乎前台、文员、秘书和助理。生性喜欢闲散、稳定和轻松的她,在选择工作的时候,将眼光大都放在这类文职工作上。
“你不是一直都喜欢这些简单的工作吗?好不容易做到现在,怎么就舍得辞掉这份工作呢?”对于她的选择,我实在有点不解。
程晨“唉”了一声,语带抱怨地说:“这些工作就跟‘鸡肋’一样,食之无味,放弃也确实有点可惜。可我如果再在这个岗位上做下去,迟早有一天会变成一个毫无趣味可言的机器人!”说到这,她的语气明显有点激动,声音一下子大了好几倍。
于是,我连忙安慰她:“照你这么说,辞掉这份工作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那接下来,你有什么打算没有?选择创业还是另找一份工作呢?”
“唉,我现在也不知道,工作了这么多年,被文职工作套死了,想要在其他行业另寻发展可能性很小啊!”程晨想了想自己的困窘现状,刚开始的那一点摆脱了“鸡肋”工作的小欣喜一下子荡然无存。
“你可以尝试着创业呀,既然之前的‘鸡肋’工作让你丧失了激情,那你不妨忠于自己的兴趣,和朋友或是家人搭伙,一起做点小生意,不但自由,钱也能多赚一点!”
程晨再一次否定了我的提议,她觉得创业有风险,不愿意把自己辛辛苦苦工作赚来的那点血汗钱砸进去,到最后弄得一个血本无归。
其实,像我朋友程晨一样饱受“鸡肋”工作之苦的职场人士并不在少数。其中一些人还将这份没有多大前景的工作视为自己的安身立命之事,尽管他们感觉现在的工作已经毫无趣味可言,却始终在这每天8小时的工作里苦熬。因为理智在提醒他们需要生存,所以大部分人都没有勇气向公司递出辞呈。
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呢?他们精神状态可能一日不如一日,度日如年,除了紧张、厌倦以及无可奈何,很难感觉到工作的快乐。
若如此,那或许可以及时辞职,不再虚度年华,不再让“鸡肋”工作耗尽自己的时间、精力、锐气、激情以及竞争力。当然,也许有人会对我的观点感到不服气,振振有词地辩驳道:“你别站着说话不腰疼,现在工作可不好找,骑驴找马,万一马没找到,驴也整没了,那我们站在大街上喝西北风不成?”
其实,我本人并不赞同盲目地骑驴找马的这一做法。在我们决定是否要扔掉手头上的“鸡肋”工作之前,每一个人都应该先问一问自己:“我有没有只见‘鸡肋’,不见整只‘鸡’?”若有,在我看来,这是一种目光短浅的行为表现。一些在职场摸爬滚打数年的人,可能还是目光短浅,喜欢计较眼前的一时得失,看不到长远的利益。
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如果我们暂时还不是能力出众,才干非凡的员工,那么公司的领导就可能不会将整只鸡最肥美的部分留给我们。因此,也许我们努力工作,积极争取,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成为公司不可替代的员工,今日嘴中的无味“鸡肋”迟早会变成明日美味可口的“鸡肉大餐”。
然而,当我们确定自己不只是不喜欢“鸡肋”,而是压根就不喜欢这只“鸡”的时候,我们或许可以像我朋友程晨那样,毅然地换掉现在嘴巴里正在咀嚼的“鸡肋”工作。道理很简单,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一个讨厌吃“鸡肉”的人,实在没必要硬逼着自己生生吞下那哽在喉咙口的“鸡肋”。
与其在不喜欢的职位上煎熬度日,不如调整方向,明确定位个人的职业目标,在自己感兴趣的岗位上从一而终。如此,我们才不必日日咀嚼讨厌的“鸡肋”,同时还避免了频繁跳槽之苦。
在这里,我也想对朋友程晨说一句话,既然选择了扔掉“鸡肋”工作,就不要惧怕从零开始。工作不仅仅是为了安身立命,它还应该涵盖我们的兴趣和爱好,所以,现在不如花一点时间仔细思考,弄清楚自己内心真正的兴趣和渴望所在,毕竟磨刀不误砍柴工。
不懂职场潜规则,难以成功
我在职场打拼多年,一直从事人力资源方面的工作,从小型的私企到跨国集团公司,我经历过多种职场变故。到现在,当有人跟我抱怨职场不公的时候,我基本会表现得无动于衷。这些问题在我看来很平常,很难再有激烈的情绪。
作为HR,我们时常要处理员工降级和辞退等事宜。我曾经应公司要求为一位销售片区经理丁先生调换岗位,实际就是变相地降级后让对方主动离职。
其实我跟丁先生的私人关系还不错,能算得上工作之外有私交的朋友。他为人耿直,做事勤奋踏实,吃苦耐劳,责任心和正义感特别强,做事非常有原则,平时我们总戏称他“钢钉”。这样的人做朋友一定是两肋插刀的那种,但是职场生存能力有些差。
现在一些职场人存在这样一个认识误区,认为自己既然不擅长玩心计,那就老老实实地埋头苦干,只要自己全心全意地为公司耕好了分内的一亩三分地,公司多少都要论功行赏。领导不是常说:“一切用业绩说话吗?”就像读书的时候,成绩好的孩子总是可以得到一些优待的。
其实,这样的想法可能有些不适合这个职场社会。我们常说,会做事的人只能当兵,会做人的人才能当官,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假如你觉得自己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表现出清高的样子的话,那你可能会被逐出局。
“钢钉”进公司一年多便从一个最基层的业务代表晋升为片区经理。那时候,他是公司的“大红人”,是领导的重点培养对象,大家都很看好他,认为他前途无量,他对自己在公司将来的发展也是信心满满。
人都有一种自傲的心理,喜欢被认同,当获得某种奖励时,就可能会联想到这是对自己的认可。
理想一点看,公司给你的报酬和奖励是对你的认可,对你付出的回报;现实一点看,说明你对公司来说还有利用的价值,能为它带来更多的利润。记住,奖励是你应得的,而不是天上掉下的馅饼。
在升职后的大半年中,“钢钉”一连调换了三个区域。每到一个区域,他都会把自己那套“扎实做事,老实做人”的成功学搬出来言传身教。谁知有些下属不但不领情,还对他颇有微词,甚至有几位大区经理也不予支持。
对于一些事情或者行为,我们可能认为是好的,甚至道德标准认可它是好的,但在职场上有时很难得到相同定论。
作为朋友,我找了个时间私下和“钢钉”聊了很久。虽然他还是选择了离职,但他也很认可我说的这些话。一段时间后,他给我打来电话,说自己在另一家公司做得很不错,那次谈话后他比以前更会处理这些关系了,很感谢我给他的忠告。
人们只有遵循一些更适应现实的规则,才能在职场更好地发展;如果非要逆职场规则而行,那最后可能会出局。
工作三五年,高不成低不就
每一年的6月份,都会有一大批高中学子如飞出笼子的鸟儿,快乐地驰骋在广阔的自由天空。与此同时,大学校园里却正在上演着一幕幕有些伤感、有些欢喜的毕业典礼。
为什么有些人“大学毕业即失业”呢?为什么有些名牌大学毕业生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呢?种种问题盘踞在人们的心头,而问题的答案却没有完全浮出水面。
以我多年从事人力资源工作的经验来看,有些刚毕业的大学生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让自己“心满意足”并且愿意一直从事的工作。其实,不仅有些大学生在选择工作的时候容易陷入两难的境地,有些在职场上摸爬滚打三五年甚至更久的职场老人,有时也会让自己处于一个“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寻不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光明出口。
在每年的招聘会上,一些企业往往会面临这样的窘境:给文员的岗位开出2500元工资,前来应聘者寥寥无几;给总经理助理岗位开出6000元工资,按理说前来应聘者应络绎不绝,可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如此高薪之下,此职位竟然也落得个无人问津的凄凉境地!
为什么会出现这般匪夷所思的情况呢?
对于一些职场之人来说,工资可能是其最为关注的问题。而一般文员工作技术要求不高,薪资待遇不高,一些大学毕业生认为2500元完全不够自己一个月衣食住行的生活开销,也体现不出大学生应有的价值。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尚且如此,已有多年工作经验的一些职场老人更加不会对这种薪水低廉的工作另眼相看。
诚然,文员一职工资低少有人前来应聘不足为奇,可为什么工资待遇高的总经理助理一职也同样无人问津呢?总经理助理一职,不仅要求应聘者在学识、形象以及沟通能力方面出类拔萃,它还看重应聘者的个人诚信、胆识和自信心。一些大学毕业生由于工作经验缺乏,可能不能胜任,而一些职场老人可能对自己的能力不自信,也不会轻易去应聘。
朋友王雅在一家教育培训机构担任语文老师,5年的时间里,她从一个专职的授课老师一直做到了部门的教育总监。原本对生活充满激情的她,最近却有点儿像霜打的茄子——蔫了,甚至和朋友结伴出去玩的时候,她也有些神情恍惚,心不在焉,最后弄得大家都对她颇有微词。
按捺不住内心的好奇,有一天,我给王雅打了一个电话,邀她出来吃饭。刚开始兴致不高的她还一再推辞,可最终敌不过我的热情相邀,准时前来赴约。
起初,我还以为她的生活出了什么大问题,在一番刨根问底的询问之后,王雅告诉我,她觉得自己现在的这份工作已经没有多大的上升空间了,而且薪资待遇也得不到她理想中的提升,所以,她渐渐地萌生了辞职的念头。
“原来你就为这事整天吊着一副苦瓜脸啊?”当王雅情绪低落的答案水落石出后,我感到有点难以置信,她算是一个职场老人了,怎么行为表现还跟一个初出茅庐的毕业生一样呢?王雅尴尬地笑了笑说:“我也不想这样,但是一想到自己要重新开始,和那些年轻的‘90后’抢饭碗,我就感到头大!而且,现在的工作岗位要么薪水低得吓人,我不乐意干;要么门槛设置得太高,比照自身,我完全没有高攀的可能。”
确实,当有些人用“先就业再择业”的想法劝诫刚毕业的大学生时,像我朋友王雅那样已经有好几年工作经历的人,往往都不会吃这一套。毕竟他们不再是刚刚毕业不久的人,跳槽的时候一般都会把眼光放得更高,对自己下一份工作的薪资和环境的要求,一般要比目前的这份工作来得高。
可残酷的现实,可能让他们一而再、再而三地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怪圈,始终进退两难。面对好的工作单位,或是待遇优渥的职位,一些人没有办法找到切入口,凭借过人的才干承担起这份工作的职责;而面对一般的工作呢,如果和现在的工作别无二致,有时甚至还要稍逊一筹,那又何必另觅新枝?
职场最忌讳“好高骛远”和“自命不凡”之人。因此,与其哀叹现实给不了自己想要的,还不如好好反省一下自身,平时在工作之余,多补充一些新知识,努力充电,提高自己的职场竞争力。想主动挑工作,还是被动地让工作挑我们,决定权一直都在自己的手中。
置身于“跳槽”与“卧槽”的两难抉择之中
莎士比亚的著作《哈姆雷特》中,有一句经典名言至今仍让人们津津乐道,那就是: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朋友魏一民最近就面临着一个“哈姆雷特式”的困惑,即“跳,抑或不跳”。工作好几年的他因为不喜欢公司复杂的人际关系,所以一直有着“跳槽”的想法,可是他又担心自己跳槽之后,找不到另外一家能给他开出同等薪水的公司。
就这样,他始终将自己置身在“跳槽”与“卧槽”的两难抉择中,暗自进行一场艰难的拔河比赛,至今没有分出一个胜负。
其实,人在职场,“跳槽”还是“卧槽”,从来就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有调查显示,白领阶层几乎人人都有至少一次的跳槽经历,多的甚至高达十余次。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选择跳槽的理由通常都没有太大的差别,有的和我朋友魏一民一样,纯粹是因为不喜欢公司复杂的人际关系,还有的是出于对现有的工作环境和薪资待遇不满意。
既然如此,为了改变让人窒息的工作现状,我们是不是应该选择义无反顾地跳槽呢?从事人力资源工作多年,我看过太多因为盲目跳槽导致自己职业生涯惨不忍睹的例子。为此,我的建议是:跳槽有风险,执行须谨慎。
前不久,一个24岁左右的姑娘来我们公司面试行政文员一职。负责人事招聘的我,仔细看了一下她的应聘简历。不看还好,一看吓一跳,在她的工作经历一栏,密密麻麻地写了好几行字,我仔细数了一下,目前为止,她一共做了6份工作!
这个数字代表了什么?我相信答案是不言而喻的,这位姑娘自毕业之后,平均不到一年的时间就换两份工作。当我吃惊地问道:“你之前做过6份工作是吗?”姑娘的神色颇为得意,她自信满满地回道:“是的,我做的这6份工作全都是行政文员,工作经验丰富,所以您完全不用担心我的工作能力!”
听了她的回答,我有点哭笑不得。怎么能不担心呢?没有任何一家公司喜欢稳定性不强的员工,她频繁跳槽的经历非但没有让她博得一个“工作经验丰富”的美誉,反而让HR担心她的稳定性,甚至质疑起她频繁跳槽的原因。
当我再三询问她频繁跳槽的原因后,她给出的答案果然如我预期的那样含糊不清。对我来说,简简单单的四个字“我不喜欢”并不具备任何的说服力,因此,我最终没有将公司行政文员的职位交到她的手上。
我给读者说这个例子,不是想要一棒子打死所有在职场上选择跳槽的人,而是希望通过这个例子告诉大家,在我们决定跳槽之前,一定要学会三思。频繁跳槽可能只会让应聘单位担心我们的稳定性,并且从不好的角度来揣测我们跳槽的原因,比如是不是工作能力或是为人处世有问题等。
不仅如此,从表面上看,我们频繁跳槽直接损害的是企业的利益,但细细想来,我们自己才是最大的受害者。为什么这么说呢?频繁跳槽不仅不利于我们个人资源和经验的积累,还会让我们养成“这山望着那山高”的坏习惯。更有甚者,病急乱投医,最后从一个“狼坑”跳到了一个“虎窝”,又从一个“虎窝”跳进了一个“狮群”。种种不满意让我们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最终影响自己的发展。
那么,我们究竟是选择“跳槽”还是“卧槽”呢?著名策划专家王志刚就曾在《职场百戒》中做了一些回答。他认为,在跳槽之前,人们必须先考虑以下三个问题。
1.我的本行是不是没有发展了?同行的看法如何?专家的看法又如何?如果真的已无多大发展,有无其他出路?如果有人一样做得好,是否说明了所谓的“无多大发展”是一种错误的认知?
2.我是不是真的不喜欢这个行业?是否这个行业根本无法让我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换句话说,是不是越做越没趣,越做越痛苦?
3.对未来所要转换的行业的性质及前景,我是不是有充分的了解?我的能力能否让我在新的行业如鱼得水?而我对新行业的了解是否来自客观的事实和理性的评估,而不是急着要逃离本行而产生的一厢情愿的自我欺骗?
只有当我们对这三个问题有足够理性的认知之后,我们才会真正地以自己的职业目标为导向,不再被“卧槽”还是“跳槽”困扰,最后在职场上迎来自己事业的最美春天。否则,我们可能就会处于犹豫不决、进退两难的境地,不知道最后该何去何从。
陷入“穷忙”的工作怪圈
前几天,我在网上的一些论坛和贴吧瞎逛,突然看到好几个帖子都在说同一件事:发帖的主人公们纷纷诉说自己在职场的心酸和无奈,自称比“月光族”还可怜。曾在大学毕业初期当过挺长一段时间“月光族”的我在看到这些话之后,感到非常好奇,因为根据我以往的经历,上班族中少有比“月光族”还要可怜的人。
大家先别急着向我拍砖,我敢如此断言必定有自己的道理。
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初入职场,薪水待遇一般都不怎么样,每个月拿个2000元到2500元是常有的事。除去房租、水电费、伙食费、交通费以及通信费等,往往还不到月底,口袋里就可能听不见一个硬币的响声。
因此,有些人拿到一点微薄的薪水后,想要犒劳一下自己出去吃一顿丰盛的大餐,或是给自己置办一件得体的衣裳都很难。每个月不伸手向家里或是朋友借钱已算是不幸中的大幸了。
再说说那几个帖子,我仔细看了看其中一个帖子的内容,这个帖子的主人是一个网名叫“小鱼儿”的姑娘,她在一家跨国集团工作,每个月都拿着丰厚的薪水。不仅如此,她还利用闲暇时间,做起了兼职,在网上开了一家网店,生意还算不错。
按理说,每个月能领取两份薪水的她,很多方面可能比普通白领要强,可她为什么还在众网友面前哭“穷”,说自己比“月光族”还要可怜呢?原来,她大学毕业之后,就进入了一家大公司上班,至今已经工作了好几年。安于现状的她在工作稳定之后,虽然每个月都能拿高薪,可是她自己也渐渐失去了继续深造的动力。而且,她每个月都要花掉工资的三分之一,来购买漂亮的衣服和名贵的化妆品,剩下的薪水还要用来支付房租以及其他一些必要的开支,最后,身兼两职的她收入所剩无几。而大把的时间用在工作上,她感觉自己每天忙得像一个高速旋转的“陀螺”,越来越忙,也越来越穷,平时都腾不出时间去充电学习,只得和理想挥泪告别。
读完整个帖子之后,我总算是明白了,其实,网友“小鱼儿”正是当下社会普遍又新潮的“working poor”,翻译成中文即“在职穷人”或“穷忙族”。
日本著名经济学家门仓贵史曾给“穷忙族”下了一个定义——每天繁忙地工作却依然不能过上富裕生活的人。与这个略带学术意味的定义相比,我本人更欣赏《炮打穷忙》这本书对“穷忙族”所做的精辟比喻,它把“穷忙族”比喻成“驴子”,形象可感,让人的脑海里一下子出现这么一个画面:忙碌在磨盘旁的驴子,日夜不停地忙碌,得到的却永远只是一捆干草。
最开始,人们只是把那些在职场上像驴子一样拼命工作却得不到回报、看不到太多希望的人,称为“穷忙族”。后来,这个定义得到扩展——为了填补空虚生活不停消费,之后又投入忙碌的工作中,而在消费过后最终又重返空虚的人也被称为“穷忙族”。网友“小鱼儿”无疑属于后者。
据调查,上班族中有高达75%的人自认为是“穷忙族”,其中不乏像网友“小鱼儿”那样,每月领着高薪可依旧让自己陷入“穷忙”工作怪圈的人。我们不禁会问:“为什么当下社会会出现那么多的‘穷忙族’?”
美国一位摆脱了“穷忙”的前辈费里斯曾说:“忙碌,只是偷懒的一种形式,那是因为你懒得思考和分辨自己的行动。”我想,这句话应该一语击中了许多采取“驴子”式工作、思维混沌的职场老人的心。
许多陷入“穷忙”工作怪圈的上班族,之所以最后只能得到“一捆干草”,可能是因为他们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不清楚当前的工作是否有利于自己职业规划的实现。一个懒于思考和辨别自己行动的人,在工作上可能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吃得比猪差,干得比驴多,最后却越忙越穷,与自己的理想越来越远。
除此之外,不合理的消费态度亦是“穷忙族”出现的一个原因。网友“小鱼儿”对此应该有发言权,每月收入不菲的她,因为不懂得节制自己的消费欲望,花钱总是大手大脚,纯粹是为花钱而赚钱,所以每天都为工作忙得团团转,最后把自己累得半死,悲哀地沦为“穷忙族”。
我们要想彻底地走出“穷忙”的工作怪圈,重新和自己的理想拥抱在一块,一定要为自己量身制订一个明确的职业规划,弄清楚自己的职业方向,让自己每一分每一秒的忙碌都有其价值的归属。
此外,我们还应该学会理财,谨慎和理智地对待物质消费,千万不要盲目虚荣,为消费而“穷忙”。要知道,毫无节制地消费欲望是一个深不见底的大陷阱,人一旦沦陷将很难翻身。
好机会基本靠“抢”
职场人士要想让老板对自己另眼相看,要懂得毛遂自荐,化被动为主动,争抢宝贵的机会。很多人也许会说,我本是一身傲骨,绝对不会为这一斗米而折腰,一味地向老板“邀宠”,丢掉自己的原则和气节。
可是在我看来,持有这种思想的人,也许不会在职场上平步青云。道理很简单,纵然他是一匹千里马,如果没有伯乐的赏识,他可能只能在平庸的环境里潦倒一生,碌碌无为。
回首往事,我本人就曾是这样一匹自以为是的“千里马”。大学毕业之后,我在一家公司担任人事助理,生性腼腆内向的我骨子里有着一股异于常人的执拗。当时,我觉得只要自己勤奋工作,埋头苦干,总有一天老板会注意到我,为我提供宝贵的机会和升职的平台。
内心的理想是“丰满”的,而现实往往非常“骨感”。
在一次员工会议上,老板突然宣布,公司现在有一个出国学习的机会,为期三个月,但是名额只有一个。还没等老板把话说完,会议室的同事们就开始窃窃私语,很多人都跃跃欲试,渴望自己就是那个唯一的出国学习的人选。
其实,和其他同事一样,我也很想拿到这个出国学习的名额,毕竟这是一次难得的可以全面提升自己的机会。我暗暗地忖度了一下自己的工作能力和表现情况,自信心突然像气球一样越吹越大,坚信老板一定会将这个名额给我。
正当我大白天做着美梦时,工作能力一向不如我的一个同事突然“噌”的一声,站了起来,中气十足地对老板说道:“老板,我希望您能给我这次出国历练的机会,我是英语专业毕业的,出国学习绝对不会出现语言障碍,三个月后,我保证您会对我刮目相看!”
铿锵有力的一席话顿时让会议室鸦雀无声,而老板嘴角的笑容对这个同事来说,无疑是一颗最好的定心丸;对其他同事和我来说,却是让人捶胸顿足的一个信号。
最后,在同事们的羡慕之中,这位同事如愿地飞到了国外,进行了一次为期三个月的“镀金”学习。
我觉得自己实在是倒霉到了极点,这些日子以来的辛苦工作完全就是竹篮打水,出国学习的宝贵机会就这样和我擦肩而过!
从这件事中,我终于明白了一个真理:职场的好机会从来都靠“抢”。我们要学会积极主动,勇敢地叩响伯乐的门。
公司的老板工作繁多,也许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来注意到我们这些默默无闻的小员工。努力工作和能力出众只是我们加薪又升职的前提条件之一,要想在职场上大放异彩,我们必须抓住一切能让自己提升的好机会。
因此,倘若老板这座“大山”不向我们走来,我们何不转换一下心态,移动脚步,飞快地朝他奔去?俗话说得好,条条大路通罗马,只要我们积极一点,主动一点,在老板面前大胆地毛遂自荐,亮出自己的果敢和自信,适时地推销自己,好机会就可能属于我们。
付出和回报不相当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一句耳熟能详的古话,很多职场之人都喜欢用这句话来激励自己,只要努力付出,最后就一定能得到丰厚的回报。
然而,我们的这一信念有时可能会被残酷的现实否定。有些人工作了六七年,付出和回报从来没有相等过,巨大的反差让他们心生倦怠,不知道何去何从。
既然多劳不一定多得,付出不一定能收获同等价值的回报,这是不是代表以后我们对待工作就可以敷衍了事,浑水摸鱼?可能有些人的答案是“Yes”,毕竟工作不同于做慈善,如若没有同等的报酬,少有人还愿意夜以继日,将自己宝贵的精力和时间投进去。
在这里,我想告诉每一位在职场上摸爬滚打的人,倘若我们真的抱有上面那种想法,可能日后迟早要吃大亏,轻则加薪升职无望,情绪一蹶不振,重则丢了赖以生存的饭碗,连基本的温饱都成问题。
我可不是在打诳语,说大话吓唬大家,我本人就曾在自己所属的公司目睹了一位同事因为消极怠工而被老板炒了鱿鱼。
该同事在公司担任行政助理,由于每天都要和各个部门的人打交道,处理公司日常的一些琐碎事物,她几乎每天都早到晚退,像“陀螺”一样转个不停。为此,她总是向部门主管抱怨自己的工作实在是太辛苦,言谈之间每每都在暗示领导给自己加薪。
可是公司领导压根就不如她的意,活依旧是那么多,薪水还是原地踏步。希望落空之后,她渐渐地生出许多不满之心,每天当着办公室同事的面抱怨个不停,觉得自己的付出和回报简直是天壤之别。刚开始,好心的同事还温言细语地安慰她,连部门主管都出面找她谈心,让她先放下负面情绪,努力工作,日后公司的领导一定会给她记大功。
可她一点也不相信这美丽的承诺,觉得它就是传说中的“糖衣炮弹”,专门用来迷惑她的心智,让她一直任劳任怨地干下去。带着这种消极心态的她,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总是拈轻怕重,再也不像之前那样用心了。有时候,别的部门同事好言好语,请她出去采购一些办公用品,她也只是冷淡应付,买回来的东西不是少了这样,就是落了那样。有时甚至是部门主管亲自交代她的事情,她也总是缺斤少两,拿个半成品交差。
有一次,公司老板交代行政主管搜集一份重要的资料,整理打印好第二天再交给他。刚好行政主管临时有事,就把这件重要的差事交给了她,千叮咛万嘱咐,叫她不要出错。表面上应承得好好的,可转过身她就又故态复萌,并没有全心全意地对待这份差事。
结果可想而知,面对那份滥竽充数的资料,老板大发雷霆,严厉地质问了一番行政主管。“罪魁祸首”随之浮出了水面。在炒掉她之前,公司老板的一席话让她叫苦不迭,悔不当初。
“原来这就是你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原本你的部门主管还告诉我你是一个踏实肯干的人,建议我给你加薪水,我也确实打算过一阵就加。可我看你现在应该用不着了,收拾一下自己的东西赶紧给我走人,我的公司不欢迎浑水摸鱼之人!”
其实,部门主管并没有失信于她,公司老板也想着过一段时间给她加薪水,可早已怨恨牢骚满肚子的她却一时“小不忍,乱大谋”,白白地把自己苦心经营多年的职场生涯给葬送了。
由此可见,付出不是没有回报,付出只是不一定马上就能得到回报。而且,不管我们在什么样的岗位上,如果不愿意付出努力,那我们很难得到回报。这就是现实,或许听起来有些无情,但也绝非不能承受。
有时候纵然付出和回报的反差有些大,但这绝对不会成为职场的常态,因为机会总是青睐那些敢于多付出、乐于多付出的人。当我们一如既往地用心工作时,总会有人看到我们的努力和付出,凭借这一点,我们成为职场精英的机会也一定会更大!
职场“三十难立”的悲哀
孔子曾说“三十而立”,可现在很多人却是“三十难立”。
到三十岁的年纪,有些人可能早已经没有了二十几岁的热情洋溢,也还没能达到四十几岁的老练成熟,每日艰难地行走在钢筋水泥混合而成的城市里,领着微薄的薪水,过着朝九晚五,时不时还要加班加点的单调生活。
孝敬父母?没钱。娶妻生子?没钱。买房买车?没钱……这是一些职场老人们“三十难立”的悲哀所在,挣的钱永远只够维持基本生存,有时候甚至还得厚着脸皮当一下“啃老族”,伸手找年迈的父母要钱。
朋友付强最近刚过完三十岁的生日。朋友们替他庆生的那天晚上,付强这个大男人突然情绪失控,像个小男孩一样号啕大哭,嘴里不停地喊着:“三十而立,我有什么资格三十而立?工作不给力,要房没房,要车没车,要钱没钱,不仅养不活老父老母,就连一个媳妇也娶不起,我真是没用啊!”
在场的朋友听到他撕心裂肺的怒吼,都觉得有些心酸。在许多和付强有着相同处境的朋友们抱成一团,痛哭不止时,我却一个人坐在角落边的沙发上,一言不发地陷入了沉思。
“三十难立”究竟是难在哪些地方呢?朋友付强的满腹心酸,我好好地整理了一番,其实无非就是以下三个“难立”:
第一,事业难立。朋友付强在一家外贸公司做业务员。大学毕业已经六七年的他,按理说现在不应该只是一个小小的业务员。不管职场怎么难混,六七年的时间也能让一个人坐上主管的位置吧?可惜事与愿违,现在的这份工作他才做了不到一年,所以谈不上升职。过去,他总是喜欢这山望着那山高,频繁地跳槽让他奔波于多个行业,最后终究是难以成事。
第二,财富难立。对于即将要迈入三十岁,或是已经跨过三十岁大关的职场老人们来说,“三十而立”的另一种含义是“三十而富”。这个“富”的标准无外乎就是,自己不仅有房有车,还有存款。按照这个标准,付强无疑是社会公认的“贫困蚁族”,工作了六七年,他几乎每个月都过着“月光”生活,手头上没有多余的闲钱。如此赤贫,又何谈“三十而富”?
第三,家庭难立。经济基础对于一个家庭而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付强既没有拿得出手的事业,也没有足以安抚人心的银行存款,家庭难立自然也就在意料之中。
虽然现实有时很残酷,但是我们却不能任由自己迷失,凡事总有转圜的余地,穷则思变才是突破“三十难立”的关键所在。
那么我们究竟该从哪里做起呢?首先,从现在开始,我们必须找准自己的职业定位,多问问自己喜欢做什么,不喜欢做什么。要知道,只有把握住自己的兴趣所在,我们才能找准正确的方向,然后勇敢地扬帆起航,朝着目标开去。其次,我们要利用好闲暇时间,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不断学习,努力提升自己,让事业、财富以及家庭通通都“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