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长江中游地区
本地区墓主身份可考的墓葬有十多座,可以4米—6米作为官、民墓葬的区别界限而分为两大类。官吏、平民墓葬都有随时代发展而增大的趋势。
第一类,长度通常在5米以上,可分为若干型。既有多室、双室墓,也有近方形的单室墓。券顶之外,也有四面积顶的穹隆顶或四隅券进的穹隆顶。
多室墓通常长度10米以上,墓例如黄陂滠口墓,由前室、东西侧室、后室组成,通长11.4米,出土的80余件器物中,只有7件为陶器,其余都是瓷器,其中日用瓷器、仓厨明器外,还有长江中游特色的独角兽、穿山甲、白毫相的劳作俑、武士俑等(注:武汉市博物馆:《武汉黄陂滠口古墓清理简报》,《文物》1991年第6期。)。前室带耳室的双室墓例如鄂城孙将军墓,总长9.03米,前后室都为券顶,出土的青瓷院落上刻有“孙将军门楼也”六字,其他器物有房屋模型、钱纹罐、多子盒、口吐长舌的瓷俑等(注:鄂城县博物馆:《鄂城东吴孙将军墓》,《考古》1978年第3期。)。(图五十一)不带耳室的双室墓例如鄂城铁M105,长7.42米,前室穹隆顶中心嵌两块半椭圆形灰砖,砖端有孔,孔中穿一长约40厘米的铁棒,可悬挂物品(注:鄂城县博物馆:《湖北鄂城四座吴墓发掘报告》,《考古》1982年第3期。)。长条形墓例如宜都陆城的两座墓葬,是长江中游西部地区东汉以来流行的一种墓葬形式(注:宜昌地区文化馆、宜昌县文化馆:《湖北宜都陆城发现一座东汉墓》,《考古》1988年第10期。宜昌地区博物馆、宜都县文化馆:《湖北宜都发掘三座汉晋墓》,《考古》1988年第8期。)。带甬道的近方形单室墓,是一种源自洛阳地区的形制,在长江以南地区少见,墓例如安乡刘弘墓,墓室边长3.6米,随葬有丰富的金、玉、铜各类随葬品,也有中游特色的青瓷器(注:安乡县文物管理所:《湖南安乡西晋刘弘墓》,《文物》1993年第11期。)。凸字形单室墓,墓例有郴州燕泉中路墓(注:郴州地区文物工作队:《湖南郴州晋墓》,《东南文化》1991年第5期。)。刀形墓,墓例有鄂州石山M1(注:湖北省博物馆:《鄂城两座晋墓的发掘》,《江汉考古》1984年第3期。);方形墓,墓例有大冶金龟山M1(注:大冶市博物馆:《大冶河口镇六朝早期墓》,《江汉考古》1999年第2期。)。
图五十一 鄂州东吴孙将军墓葬平、剖面图和出土陶门楼
(采自《考古》1978年第3期)
第二类,长度通常在5米以下。多为券顶,少数为叠涩顶。平面形状有长方形外框的凸字形墓,墓例有资兴M413,长7米、宽近3米,墓壁有较为密集的砖柱,(图五十二)随葬品除陶瓷器外,还有梁“普通元年”纪年的买地券(注:湖南省博物馆:《湖南资兴晋南朝墓》,《考古学报》1984年第3期。)。刀形墓,墓例有蒲圻赤壁墓(注:蒲圻赤壁西晋考古队:《蒲圻赤壁西晋纪年金氏墓》,《江汉考古》1992年第4期。)。长方形墓,墓例有大冶河口镇墓(注:大冶市博物馆:《大冶河口镇六朝早期墓》,《江汉考古》1992年第2期。)。
本地区随葬品以瓷器为主。陶器始终占有一定的数量,数量多少随时代而变化。常见陶瓷器有罐、盘口壶、鸡首壶、碗(钵)、唾壶、槅、鼎、虎子、薰、瓶。罐的类型有深腹罐、矮腹罐、大口罐、小口罐等。盘口壶可分扁腹和圆腹两类。鸡首壶分为圆肩和鼓肩两类。鼎盘分为钵形鼎和盆形鼎两类。瓶分圆腹、短腹两类。
图五十二 资兴M413平、剖面图和出土器物
(采自《考古学报》1984年第3期)
根据纪年和比定时代,本地区墓葬可分为四期:东吴早期、东吴中期—东晋早期、东晋中后期、南朝。第一、二期多室墓和双室墓盛行,券顶、四面积顶的穹隆顶、四隅券进顶并存。多有砖台,棺床不常见。第二期多室墓基本消失,有少量的双室墓葬和平面近方形的单室墓。棺床已较为流行。第三期为清一色的单室墓,带砖柱墓比较多。砖台、棺床较常见,还有直棂窗。本地区器物变化的规律同下游地区,即器物装饰由复杂渐趋简单,器形由矮胖逐渐升高。第一期中还有不少陶器,如灰陶罐、井、灶等。器物组合不详。第二期中瓷器占大多数,瓷坞堡、房屋、俑、动物、牛车等较为常见。器物组合除碗、盘、罐外,其他不详。第三期的器物基本如图所示,与第一、二期相比种类大大减少,俑类很少。大致存在以凭几为中心,包括鸡首壶、唾壶、碗等的器物组合。第四期中陶器又卷土重来,如碗、盘、魁、灯、唾壶、凭几、槅等,还有相当数量的陶俑、陶屋。瓷器多用莲花纹装饰。以莲花、忍冬纹、人物纹为主题的画像砖特别发达。除长方形墓砖外,方形墓砖也较多地使用。器物组合大致同第三期,盘增多,鸡首壶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