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创一办”为载体纵深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1]
Take “Three Buildings and One Cosponsoring”Campaign as a Platform to Push forward the Eco-city Building
我就纵深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谈三个问题。
一、关于大局大势
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当前的大局大势,是正确谋划和科学安排工作的重要前提。古人讲“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讲“审时度势”,讲的就是这个道理。那么,当前的大局大势是什么呢?我认为有“三大事件”、“三大信号”、“三大转变”值得高度关注。
先说说“三大事件”。
第一大事件,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召开。关注新闻的同志可能都知道12月7日至19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但不一定都知道这次会议规模之大——有1.5万名代表参加讨论,规格之高——有超过130位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领导人参加会议,影响之大——全球几十亿人密切关注。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认为,类似的会议在联合国历史上是没有过的。
为什么这次会议如此备受瞩目呢?因为这次会议讨论的是事关地球和人类命运的应对气候变化问题。近年来,海啸、飓风、凝冻、干旱、高温、暴雨、洪涝等灾害性极端天气在全球肆虐,而且发生频率越来越高。大家应该对去年初贵阳的特大凝冻灾害还记忆犹新吧。前不久,欧洲和北美又遭遇了罕见暴风雪的袭击。那么,是什么导致灾害性极端天气频发的呢?研究表明,这与地球变暖有直接关系,而变暖的原因,主要是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使地球保留的热能增加。工业革命200年以来,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剧增,目前已达281亿吨,地球平均气温上升了2℃。据测算,全世界二氧化碳排放量2015年将达343亿吨,2030年将达423亿吨。按照这种趋势,全球平均气温在未来50年内将升高2~3℃。专家指出,地球平均气温再升高1℃,非洲乞力马扎罗峰的冰雪将完全消失;升高2℃,全球海平面将升高7米,许多海岛国家将被淹没,约有1/3以上的物种面临灭绝;升高5~6℃,就可能导致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大灭绝。前段时间热映的影片《2012》,就向人们描述了气候变暖后的灾难场面。为了拯救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各国联手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应对气候变化。然而,由于发达国家对排放的历史责任认识不到位,以及与发展中国家在减排量、减排技术转让、减排资金支持等方面存在巨大分歧,人类应对气候变化走过的历程异常曲折和缓慢。这次哥本哈根大会,自始至终充满了观点的交锋、利益的博弈,在中国政府卓有成效的努力推动下,最终达成了《哥本哈根协议》。这个协议维护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确定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就发达国家实行强制减排和发展中国家实行自主减缓行动作出安排,并就全球长期目标、资金和技术支持、透明度等焦点问题形成广泛共识。总体而言,应对气候变化谈判是在艰难中向前推进的。完全可以肯定,今后人类对减排温室气体、遏制地球变暖的重视程度会越来越高,世界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沟通、协商、合作会越来越多。可以说,这次哥本哈根会议以及今后的应对气候变化谈判,将对全球未来产生深远影响。
第二大事件,国家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从2000年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结构调整、改革开放和科技教育等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以贵州省为例,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以“西电东送”为重点的能源建设、以退耕还林为重点的生态建设、以“两基”攻坚为重点的教育和科技事业发展都有重大突破。尽管目前西部地区和东中部地区的发展差距仍在扩大,但是,如果没有西部大开发,差距会更大。到今年,西部大开发已经10周年,国家正在部署西部大开发新的10年战略,明确提出努力把西部地区建设成为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集聚区域、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示范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区域。国家正在制定《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并把西部大开发作为正在编制的“十二五”规划的重点板块。我认为,这一轮西部大开发在理念方面,特别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更加切合西部生态环境脆弱的实际状况;在政策、资金、项目支持方面,由于东中部地区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对西部的支持力度将会更大,十分有利于西部地区实现快速发展。能否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关系到包括贵州在内的西部地区的前途和命运。今年10月17日至19日,中央领导同志在贵州考察时,殷切期望我们抢抓新机遇,实现新跨越。在上一轮西部大开发中,贵阳市抓住了一些机遇,办成了一些多年想办而没有条件办的大事,经济总量、基础设施、城乡面貌、人民生活等方面都上了一个大台阶。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贵阳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已经“先行”,占有一定的“先机”。只要我们发挥优势,牢牢抓住新的重大机遇,进一步争取国家的更大支持,贵阳发展完全能够再上新的更大台阶。
第三大事件,贵州省争创生态文明示范区。在目前我国的体制框架下,将区域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分有利于争取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的支持。近年来,国家先后批准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重庆和成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等,今年又批准了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江苏沿海地区、辽宁沿海经济带等10个区域发展规划,给这些区域注入了发展的强大活力。贵州这样的地方,自身发展能力比较弱,更需要取得中央的更大支持,建设国家层面的“试验区”、“示范区”。早在1988年,时任贵州省委书记胡锦涛同志就倡导成立毕节试验区,成为国务院批准建立的全国第一个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20年来,毕节试验区围绕“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创新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符合岩溶贫困山区特点的科学发展之路。今年6月,省委、省政府向中央报告,请求国家支持贵州推广毕节试验区经验,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这是对贵州发展战略的进一步提升,是把中央精神和贵州实际紧密结合的创造性举措。国家发改委已复函明确表示积极支持,并将到贵州省进行调研。在这样的情况下,各兄弟市(州、地)都力图在建设生态文明中有所作为。贵阳是省会城市,理所当然要为全省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更大贡献。而且,贵阳的工作如何、效果怎样,也关系到能否在全省真正“作表率、走前列”。
这“三大事件”,既有涉及全球的,也有涉及全国的,还有涉及全省的,极大地强化了“三大信号”:
第一大信号,低碳经济。这次哥本哈根会议不仅推动了应对气候变化谈判,而且广泛传播了低碳经济理念。低碳经济最早是英国提出来的,本质是提高能源效率、推广清洁能源,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政策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认为,发展高效的低碳技术并进行全球推广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今年8月,英国前首相布莱尔之所以前来参加生态文明贵阳会议,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推广低碳经济理念。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随着低碳经济理念的传播,像碳交易、碳期货、碳税、碳关税、碳汇、碳足迹、碳捕捉、碳储存等与碳有关的新事物、新名词也不断涌现。比如碳交易,就是把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商品进行交易,目前全球已经有四个交易所专门从事碳交易,预计到2012年全球碳交易市场交易额将达到1500亿美元。比如碳税,就是针对二氧化碳排放所征收的税,目前丹麦、芬兰、荷兰、挪威和瑞典都实施了碳税政策,法国也将从2010年起开征碳税。伴随着气候变化危机的日益加剧,应对气候变化谈判成为最激烈的多边谈判之一,气候外交已经成为各国外交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低碳经济已经演变为一个重大国际政治问题。对低碳经济,国家回避不了,地区回避不了,企业回避不了,普通老百姓也回避不了。我们国家对“低碳”这个概念接受得很快,顺势而为,主动应对,还明确提出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低碳技术,在国际社会树立了开放的、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国内不少地方纷纷开展低碳经济试点。贵阳市已经向国家发改委申报低碳经济试点,将根据自身特点,积极发展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成为当前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很多年轻人加入“低碳一族”,见面打招呼就问:“今天,你低碳了吗?”可见,在不经意间,低碳经济已经走进我们的生活。面对如此强烈的信号,如果还视而不见、无动于衷,那就真的是太迟钝了、太老土了。说句开玩笑的话,今后的年轻人,如果不知道低碳,恐怕连恋爱都谈不成。
第二大信号,绿色发展。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一个以环境保护、污染治理为主要内容的绿色发展理念在国际上蓬勃兴起。绿色代表健康和生命,代表生机和活力,代表希望和未来。绿色多一点,就意味着代表污染的黑色、黄色、白色少一点。现在,绿色发展理念已经广泛渗透到产品、产业、就业、投资等诸多方面。比如绿色产品,泛指生产过程及其本身节能、节水、低污染、可再生、可回收的产品。不论是农副产品,还是家用电器,只要拥有“绿色”标签,就会好卖得多。比如绿色就业,就是通过发展绿色环保产业,推动节能减排工程、生态恢复工程以及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创造大量就业岗位。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统计,近十年来全球从事环保工作的人数大幅度增长。2009生态文明贵阳会议之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银行、联合国劳工组织在贵阳举办的未来论坛,就把绿色就业作为主题。比如绿色GDP,就是扣除资源成本和环境成本后的GDP,简言之就是没有污染的GDP。去年以来,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世界各国纷纷打出了“绿色”旗号。美国奥巴马政府推出“绿色新政”,日本制定了“绿色经济和社会变革”方案,欧盟提出以发展新能源为核心的“绿色刺激计划”。我国也在积极推进绿色发展,一些省市谋求实现“绿色转身”,大力发展绿色产业、绿色产品、绿色就业,积极建设绿色校园、绿色社区、绿色建筑。有媒体形容绿色发展已经渗透到了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正在“变绿”。《爽爽的贵阳》歌词中,有一句“绿绿的贵阳”,一方面是赞美现在贵阳的绿色比较多,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贵阳将来绿色更多,千万不能由“绿绿的贵阳”变成“黄黄的贵阳”、“黑黑的贵阳”、“白白的贵阳”。
第三大信号,生态文明。2007年,党的十七大明确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更高要求,强调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之后,我们党的重要文件和中央领导重要讲话都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性贡献。贵阳市结合实际,把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十七大精神的切入点,作为推动各项工作的总抓手。以往,贵阳提这样那样的发展思路,总有人提出不同意见。但提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大家都表示赞同。通过两年多的努力,贵阳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在国内产生了一定影响,一些兄弟城市也来贵阳参观、考察。现在,放眼全国,建设生态文明已汇成大潮。今年以来,国家新批准的区域发展规划,如《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等,都与生态文明密切相关。山东、四川、海南、广西、云南等省区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省和示范区。深圳、厦门、珠海、杭州、苏州、南宁、海口等城市纷纷力推生态文明建设。“生态”这个词来源于古希腊,不是中国人的发明,但“生态文明”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创造”。现在,这个中国特色的概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同。在2009生态文明贵阳会议上,国内外嘉宾对贵阳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理念、做法和成效给予高度评价,会议形成的《贵阳共识》指出:“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不是选择之一,而是必由之路。”
如果把目前的地球比喻成一个“病人”,低碳经济、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这“三大信号”都是给地球治病开的“药方”。所不同的是,低碳经济是减排二氧化碳的直接措施,直达“病灶”;绿色发展包括环境保护、污染治理等等,“药方”相对大一些;而生态文明则包含了自然生态、经济生态、政治生态、文化生态、社会生态诸多方面,是系统疗法。不管“治病”的方式和疗效如何,“三大信号”都进一步揭示了当前发展的动态和未来发展的趋势,这就是“三大转变”。
第一,发展方式的转变,即由高消耗、高污染转向低消耗、低污染。传统发展模式主要依靠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实现经济增长,实质上就是高消耗、高污染,因而是低效益的。形象地说,这种增长就是燃烧,烧掉的是能源、资源,产生的是GDP,留下的是污染。传统发展模式不仅引发了严重的能源危机,世界能源理事会预测,地球上蕴藏的可开发利用石油将在三四十年内耗尽,还带来严重的污染问题,全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80%是发达国家排放的。显而易见,这样的发展模式,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但是,人类又不可能为了少消耗、少污染而回到原始社会去。既要保持高质量、现代化的生活,又要减少消耗、减少污染,必须在二者之间找到平衡点。因此,世界各国纷纷转变发展方式,掀起了以低碳、绿色为特征的结构调整浪潮,力图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对我国而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去年,我国经济总量达到31.4万亿元。据预测,一两年内,中国经济总量将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但是,由于我国能源结构中煤炭占到70%左右,加上发展方式粗放,国际上要求中国加强节能减排的压力越来越大。去年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正因为如此,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对贵州、贵阳来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尤为紧迫。高消耗、高污染是贵州、贵阳发展方式粗放的一个突出表现,2008年贵州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61倍,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总量占到全国的7.1%,而生产总值只占全国的1%,贵阳对此也“功不可没”啊!如果不抓紧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推进节能、减排、降耗,尽快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贵州、贵阳只会更加被动、更加落后。
第二,生活方式的转变,即由奢华转向简约。工业文明带来物质财富的急剧增长,也带来了物欲膨胀和过度消费。汽车越来越多,房子越来越高,都市越来越繁华,生活越来越奢华……然而,这样的生活方式是要大量消耗能源、资源,是要大量排放的。比如,美国每年人均能源消费为11.5吨标准煤,是我国的11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人均碳排放远高于发展中国家。这样的生活方式,必将严重破坏地球家园,等于加速毁灭自己。为了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自然、绿色、健康的简约生活方式,比如选择少开车、多走路,少坐电梯、多爬楼梯,夏天少着正装、多穿便装,等等。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之所以选择在哥本哈根召开,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那里的简约生活方式十分普遍,家家住的是节能房,户户用的是节能灯,人人出行首选自行车。有人也许要问,提倡简约是不是要倒回原始状态?显然不是。简约是更高层次、更高形态的生活方式。简约不是不要汽车,只是不要“油老虎”;简约不是不要电器,只是不要耗电太多;简约不是不要包装物,只是不要包装过度;简约不是不要住楼房,只是不要过分依赖空调。当然,贵州贫困人口还比较多,贫困程度还比较深,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既要大力发展经济、让广大群众过上现代化生活,特别是让困难群众尽快摆脱贫困状态,又要清醒认识生活方式从奢华向简约转变这个大趋势。
第三,思维方式的转变,即由斗争哲学转向和合哲学。在过去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斗争哲学主导了人类社会的思维方式,往往只强调对立,不考虑统一;只强调一分为二,不讲求合二为一。人要改造自然、战胜自然,人和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争端主要通过武力来解决,正所谓“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但斗来斗去结果是什么呢?大多是两败俱伤。看看国际,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造成了那么深重的灾难;再看看国内,长达10年的“文化大革命”,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什么“斗资批修”、“狠斗私字一闪念”,斗得人际关系空前紧张,斗得国民经济陷入崩溃边缘。在座很多同志经历过,一定不堪回首吧。实际上,客观世界是矛盾的统一体,既有对立,又有统一;既存在斗争性,又存在同一性;既一分为二,又合二为一。近些年来,斗争哲学的惨痛经历使人类变得聪明,和合哲学逐步主导思维方式,成为处理社会关系的主调。看看国际,通过谈判协商,诞生了欧盟,使欧洲走向一体化,前不久还产生了首位欧盟“总统”范龙佩;通过密切磋商,联合应对,今年以来,世界经济在较短时期内摆脱了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被动局面,并逐渐复苏,从而避免了上个世纪30年代那样的经济大萧条。再看看国内,我们党提出以“一国两制”的方式解决祖国统一问题,就是运用和合哲学的成功范例,通过多轮谈判,香港、澳门实现了顺利回归。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和合”的宝贵遗产,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在内政外交包括处理海峡两岸关系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促进和谐的重大举措,赢得了党心、民心,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好评。
由此看来,和合哲学是唯物辩证法的应有之义,共生共赢、互利合作、求同存异理应成为我们思考问题、处理问题的基本思维方式。比如,在招商引资中,只有让投资者有钱赚,他们才肯来投资,特别像贵州、贵阳这样“不沿海、不沿江、不沿边”的地方,对投资者的吸引力还比较差,我们更要善于算大账、算长远账,让投资者赚钱,甚至赚大钱,实现“我让你发财、你帮我发展”。比如,在一个领导班子里,成员之间有时有不同意见,这是难免的,也是完全正常的,不值得大惊小怪。就是天天在一张床上睡觉、在一口锅里吃饭的两口子,日常生活中也难免会吵架、会闹别扭。实际上,大家都是共产党的干部,都是为人民服务,没有根本性的利害冲突,只是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处理问题的方式不同而已。关键是要遵循和合哲学,坚持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做到谦让、包容、谅解,换位思考,必要时妥协。这不仅是思想方法,也是政治品格。只要彼此之间是诚恳的而不是虚伪的,是善意的而不是恶意的,是出于公心的而不是出于私利的,有什么意见不可以商量呢?有什么分歧不可以化解呢?有什么隔阂不可以消除呢?毛主席说得好,“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我之所以用了这么长时间讲“三大事件”、“三大信号”、“三大转变”,就是要与同志们共同分析当前世界、中国、贵州的物质世界乃至精神世界正在发生什么,将要发生什么。孙中山先生讲过:“历史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希望大家切实把本地、本部门的工作,把本人的工作放在这样的大局大势下来思考、来谋划,找准发展方向,增强前瞻性,赢得主动权。
二、关于任务
无论是“三大事件”、“三大信号”,还是“三大转变”,都充分表明,贵阳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决策,顺应了世界的潮流,踩准了国家政策导向的“点子”,契合了全省发展战略的方向。2007年底召开市委八届四次全会,我们确定了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总纲;2008年底召开市委八届六次全会,我们针对当时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部署了如何在应对挑战中加快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这次全会要明确的主要任务,就是把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和举办2011年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作为载体,坚定不移地纵深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
“三创一办”是有机联系、有机统一的。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是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重要条件。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是对一个城市综合发展水平的检验,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是一致的。今年9月,中央领导在贵阳市的一份材料上作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了贵阳市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统一起来的做法。而办好民运会,是展示贵州、贵阳形象的重要平台,是对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成效的重大检验。当年我们党确立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目标,主要是通过打胜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实现的。我们在纵深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也必须一个战役一个战役地打。如果我们打赢了“三创一办”这四场战役,就意味着朝生态文明城市的目标前进了一大步。
“三创一办”既涉及硬实力,也涉及软实力,内容很多,标准很高,要求很严,难度很大。我们具备了一定基础,但还存在较大差距。对下一步必须着力的方向、必须缩小的差距、必须解决的问题,我们要有足够的、清醒的认识。这里,我提出“八个推进”,供大家思考。
第一,从战略向细节推进。战略是非常重要的,没有战略就没有全局,就没有方向。但是,战略确定之后,细节就是决定性的因素。细节虽细,但细中见用心;细节虽小,但小中见功力。因为细、因为小,细节往往被轻视、被忽视、被漠视。大量事实表明,哪怕只有0.1%的失误,也会导致100%的失败。所以说,细节既是“天使”,又是“魔鬼”。
对一个城市来讲,任何一个细节都折射出城市工作者的品位和水平,反映出城市负责人的理念和能力。贵阳乍一看还不错,高楼林立,人流如织,车马喧嚣,灯火辉煌,真不像一个西部城市,连见多识广的英国前首相布莱尔乘车参观时也频频点头。但是一深究,我们就得承认,贵阳这个城市在很多方面不那么注重细节。规划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宪法”,我这里就集中讲讲规划的问题。应该说,我们的城市总体规划理念和内容很好,得到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肯定,有些片区规划比如金阳新区的规划编制得不错,得到了省内外的好评,但贵阳总体上还缺乏高水平的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看看建筑风格,每个城市本来都应该体现自身的地域特色、历史特色、文化特色,但贵阳的建筑有民族的、有现代的,有中式的、有西式的,还有不古不今的、不中不西的,是典型的“有建筑没风格”,没有鲜明的个性。贵阳又叫“筑城”,也可理解为“建筑之城”,但很可惜,缺乏建筑艺术,甚至有不少建筑垃圾。在这方面,我们真的不如老祖宗。像西江苗寨、肇兴侗寨、安顺屯堡,都是经过数百年积淀而成的建筑艺术,多有特色啊,吸引了那么多游客参观,卖了大价钱。看看街景设计,本来建筑物应该与街道形成流畅、和谐的关系,但贵阳的大街上,建筑物有的“肩膀”朝街,有的“屁股”向外,有的“斜站歪立”,大家走在延安路上,看着两边建筑的时候,能感受到街景的美吗?看看建筑色彩,一个区域本来应该形成一个主色调,但贵阳的建筑一会儿白、一会儿黄、一会儿绿,颜色反差太大,看上去实在别扭。看看建筑外饰面,本应廉价耐用又美观大方,但是贵阳的建筑用瓷砖、马赛克太多,效果不好不说,过几年日晒雨淋,掉下来几块没办法补,即使补上去,也像在旧衣服上加新补丁,难看得很。我在这里从风格、街景、色彩、外饰面四个方面点了贵阳规划方面不注意细节的问题,不是要追究责任,而是要总结教训,不是要算旧账,而是要向前看。规划是百年大计,必须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不能因为忽视细节而留下败笔、留下遗憾。对目前贵阳市规划中存在的细节问题,怎么办?第一,能够改进的,想办法改进。贵阳的广告牌大小不一,高低不同;路灯造型各异,位置失当;地砖破损严重,颜色太杂,还不防滑;护栏有铁丝网的、钢筋的、塑料的、水泥的,有白色的、绿色的、黑色的,真是五花八门。下一步,在市容市貌的整治中,必须精心规划、精心设计、精心实施,使广告牌、路灯、地砖、护栏真正给城市“添彩”而不是“挂彩”。第二,不能改进的,想办法弥补。比如天际轮廓线,本来应该错落有致、线条优美,但高达220米的凯宾斯基大酒店,孤零零地耸立在那里,很不般配。本来老城区是要“稀化”的,但为了弥补这个区域天际轮廓线的严重缺陷,市规委只得同意在旁边修建另一个高楼,我开玩笑说,这是给凯宾斯基找个“老婆”,“老婆”不能比“老公”高,所以限高180米。贵阳山多、林多,天际轮廓线还必须与之相协调,但我们的建筑不注意处理与山体的关系,压迫了山,破坏了视觉的美感。金阳市民广场背后有山,前面有湖,令人心旷神怡。但前不久,山背后冒出一栋高层建筑,破坏了市民广场的整体氛围。第三,有些“怪物”改也没法改、补也没法补、拆也没法拆,就只能留在那里,让我们的后人“欣赏”吧!
当然,不仅城市规划,贵阳其他很多工作包括办文、办会、办事也存在许多不注意细节的问题。同志们也许见怪不怪了。我多次经历这样的场面:主持人宣读来宾名单时,念到张厅长,大家热烈鼓掌,但人没到;念到刘厅长时,大家又热烈鼓掌,但人还是没到;念到王厅长的时候,王厅长真的到了,大家以为他没到,就没鼓掌;而赵厅长、李厅长来了,主持人没介绍,弄得场面实在尴尬。活动开始之前,为什么不用那么一丁点时间、花那么一丁点精力把到场的领导名单核对一下呢?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可以说,贵阳市与发达城市和省内部分兄弟城市的差距,不是差在战略上,而是差在细节上。如果说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是绘制一幅壮美画卷的话,现在还只是粗线条的“写意画”,接下来还要填充内容、描绘细节、着好色彩,最终才能成为“工笔画”。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山不拒细壤,方能就其高。希望各级干部既不要做夸夸其谈、光说不练的“战略家”,也不要做粗枝大叶、粗心大意的“活动家”,而要做精雕细琢、精耕细作的实干家。
第二,从单一向系统推进。事物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某项工作在某个时段实现单项推进,是有一定道理的。但事物又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系统,如果就是“单打一”,不能实现系统推进,单项推进注定会受阻,甚至成为影响整个系统正常运转的障碍。就像打仗一样,单兵突进、孤军深入,没有坚强的后援,就可能弹尽粮绝,以致全军覆没。特别是城市本身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具有多功能、多层次、高度综合的性质,更需要注重以综合的、系统的观念进行建设、管理。大家对贵阳修路的问题比较关心,我这里集中讲讲这个问题。
一是要把贵阳的路网系统放在全国的路网大系统中谋划。现在,国内快速铁路、城际铁路发展非常迅速,已有北京——天津、石家庄——太原、合肥——武汉、宁波——台州——温州等多条客运专线运营,中国正在进入“高铁时代”。今年12月26日,武广快速铁路正式运营,时速达到350公里,武汉到广州由原来的11个小时缩短到现在的3个小时。试运行的时候,最高时速达394公里。贵阳市域快速铁路网接入国家快速铁路网,就是市域网进入了国家网,贵阳的铁路交通一下子就达到了全国先进水平。三四年后,任何一个区(市、县)都可以通过市域快铁网,2小时到成都、重庆、长沙、南宁、昆明,3小时到武汉,4小时到广州、西安,5小时到郑州,6小时到上海,7小时到北京。同时,“和谐号”动车组从金阳出发,能够快速准点直达任何一个区(市、县)。2005年春节,胡锦涛总书记视察贵州时,殷切寄语贵州的同志要有志气、有信心,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市域快速铁路网建成了,就是贵阳交通的历史性跨越。近段时间以来,武汉、长沙、南宁等城市也都提出建设环城快速铁路。铁路建得越早,成本就越低。贵阳市域快铁网现在总投资336亿元,建1公里只需8000多万元,铁道部拿90%的资本金,我们只拿10%的资本金和征地拆迁费,而且还纳入项目股份。几年后总投资恐怕要翻几倍,铁道部还会投这么多钱吗?可以说,建设市域快速铁路网是我们着眼全国、着眼长远,系统谋划贵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大举措。一年前,我们说,贵阳要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化危为机,建设市域快速铁路网就是抢抓到的重大机遇。
二是要把路网系统放在整个城市系统中谋划。不能就路谈路,还必须考虑沿线的城市建设和改造,以及产业布局和发展等问题。环城高速公路的建设以前之所以进展缓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有些同志认为那只是省里建的绕城路,没有把它放在贵阳的城市系统中去考虑。后来,我们把绕城路看成是环城路,认识到这条路不仅是贵阳交通循环的大动脉,而且是贵阳产业发展的大走廊、促进贵阳城镇化的大杠杆、展示贵阳城市形象的大平台,对贵阳城市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这样,建环城高速公路就不简单是修路,而是一项系统工程,因而大家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两年多时间干成了过去多年没有干成的事情。
三是要把修路放在城市道路系统中谋划。特别是要分清轻重缓急。市委、市政府之所以强力推进“两路二环”建设,就是因为要尽快完成“三条环路十六条射线”的骨干路网工程,提高道路面积和路网密度,缓解中心城区日益严重的交通拥堵。
四是要把施工组织作为一个系统来谋划。修路本身也是一个有机系统,有前期手续、资金筹措、征地拆迁、施工组织、竣工验收等环节,必须系统谋划,环环相扣,紧密衔接。但我们有时候违背修路的客观规律,“粮草未动、兵马先行”,资金的问题八字还没有一撇,很多手续还没有办完,就宣布开工,结果欲速不达,开工有准,竣工没准。这次修建“两路二环”,就吸取了教训,做到程序严密、准备充分,从11月29日第一次领导小组会召开以来,各项工作推进得很快,春节前后陆续开工,一年半可以建成,也就是2011年8月全国民运会之前就可以通车。
总之,有些工作,孤立地看不那么重要、不那么紧迫,系统地看就很重要、很紧迫;有些事情,孤立地看可能是对的,但系统地看可能是错的;有些东西,孤立地看是废料、是包袱,但系统地看可能是原料、是财富。反之亦然。因此,做城市工作,都要进行系统的思考,从系统的目标出发,采取系统的方法,系统地加以推进,达到系统的效果。尤其是,谋划贵阳的全局工作,一定要跳出贵阳看贵阳,把贵阳放在全国的大系统当中去考虑;谋划贵阳的各项工作,一定要跳出单项工作的视野局限,把单项工作放在大系统中去考虑。
第三,从抓点向面上推进。推动工作,要抓点,比如抓典型、抓示范点,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工作方法。但抓点是手段,面上推开才是目的。不能“为点而点”,光有“点”没有“面”,那“点”就真成“点缀”了。近年来,贵阳市很多工作从“点”来讲都是有的,抓得也不错,可以说“亮点纷呈”。但有的工作仅限于“点”,从面上看就很不够。比如发展循环经济。贵阳2002年就被国家环保总局确定为全国首个循环经济试点城市,2005年又被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确定为第一批全国循环经济试点城市。但是这么些年过去了,还是“试点”,基本上只在个别生产环节、个别企业、个别产业、个别园区有一些循环经济的理念、技术、设施和产品,离建成循环经济城市还有很大差距。下一步,必须从生产环节推进到企业层面,抓紧实现从原料进厂到产品出厂整个周期资源能源利用的最大化,把资源“吃干榨尽”;必须从企业推广到园区、产业层面,通过建设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将众多能够共享资源、互换产品的上中下游产业集聚在一起,解决单个企业的废物利用“循环但不经济”的矛盾;必须从企业、产业、园区推广到整个城市层面,建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系统、中水回用系统、绿色消费系统等,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能源消耗最小化,最终实现企业小循环、园区中循环和社会大循环的统一。比如新农村建设。花溪区摆贡寨通过实施农村危房改造,村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村容村貌等有了根本性的改变。类似这样的点,各区(市、县)都有。下一步,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向面上推开,实现整区推进、整县推进、整市推进。有一个农民给我写信说,还是住在公路边好,公路边的房子都改得很漂亮,危房不是公路边才有,不知道党的阳光什么时候能照耀到我们这些比较偏远的地方。在这方面,我们要向遵义“四在农家”学习。遵义就是一个点一个点地搞,坚持若干年,把“点”积累成“片”、积累成“面”。总之,在贵阳,很多方面、很多领域,类似循环经济、新农村建设这样的“亮点”、“闪光点”不少,要把这些点进行放大或者集聚,使其逐步连成一个“片”、形成整个“面”,由“小气候”变成“大气候”,由“星星之火”变成“燎原之火”。古诗云,“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我改一个字,叫“万紫千红才是春”!
第四,从见物向见人推进。改革开放后,为了摆脱物资极其匮乏、人民生活困难的局面,特别强调“见物”,突出发展经济,这是完全必要的,效果也是很好的。但逐渐地,一些地方单纯追求物质财富的增加,甚至是片面追求GDP的增长,而忽视老百姓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忽视人的全面发展。这就是马克思讲的“异化”,颠倒了手段和目的的关系,变成了物主宰人、人被物所奴役。现在不是有“房奴”、“车奴”的说法吗?为什么科学发展观特别强调以人为本,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见人”。
所谓见人,就是要更加注重民生。一是认识要再深化。在当前形势下,更加注重民生不仅有直接的经济意义,而且有重大的政治意义。民生不改善,消费需求就上不去,扩大内需政策就落实不了,经济持续增长就会受到严重影响;民生不改善,老百姓的就业、吃饭、住房、社会保障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社会稳定就缺乏牢固基础,社会和谐就是一句空话。因此,我们在指导思想上必须始终坚持“民生至上”。二是重点要再突出。一方面,要高度关注最困难的群体。经历一年多的金融危机,部分企业效益下滑,或者生产经营比较困难,甚至破产倒闭,导致部分职工进入困难群体。还有一些其他弱势群体,生活上的困难也比较多。我得到信息,从12月中旬开始,前往市救助站求助的人员比以往陡增了5倍,而且这个数字还在逐日递增,大部分都是求职无门、没钱回家的农民工。俗话说,“饥寒起盗心”,如果我们不把困难群体特别是社会最底层那部分人的生活安排好,就很难从根本上解决社会治安问题。“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描绘的是封建社会的现象,如果今天有人冻死、饿死,就会严重影响社会主义社会的形象,是绝不容许的。而且,以我们现在的物质积累,完全可以给困难群体“托底”,如果我们解决不好,就说明我们的执政立场和执政能力有问题,就会极大地影响党和政府的威信。另一方面,要集中解决最急迫的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关系到老百姓的“饭碗”问题,必须放在改善民生的首要位置来抓,在帮助保住现有“饭碗”的同时,要尽可能创造更多的“饭碗”。住房问题关系千家万户。要通过保障性住房建设、发展租赁型住房以及商品房等多种途径,满足各类群体不同层次的住房需求。特别是对居无定所的农民工、流浪乞讨人员,要给他们提供一个“遮风挡雨”的住所,绝不能让他们露宿街头。最近,市民政、城管部门建立了“农民工救助服务中心”,通过夜间巡逻搜救等方式,让露宿街头的农民工免费住宿,得到了各方的肯定。这项工作要形成制度。近段时间以来,房价上涨过快,我们对此非常关注,将认真落实国家出台的税收、差别利率以及土地等调控政策,努力稳定房地产价格。同时,坚决打击捂盘惜售、占地不用、哄抬房价等违法犯罪行为,维护房地产市场秩序。养老问题关系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养老保障一要“扩大面”,让更多的群众享受到养老保险服务,特别是要让更多农民加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解除他们的养老之忧;二要“提标准”,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逐步提高全社会的养老保障水平,让老百姓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三是投入要再加大。财政取之于民,就要用之于民。现在,贵阳市有个不好的现象,就是有的单位、有的干部讲排场、比阔气,大操大办、大手大脚。这与我们“欠发达”的市情不相称。老百姓对此很有意见。有的甚至挖苦说,现在有的人“一顿饭一头牛,屁股压着一栋楼”,还说“富人一道菜、穷人半年粮”。我到贵阳市工作以来,一直提倡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多次强调在办公、办文、办会以及其他各项经费使用上精打细算、严格把关,特别是对于各种名目繁多的“节庆”活动,一再要求限制使用财政资金。为此,有人说我是“抠门书记”。但是,对民生方面的支出我一点都不“抠门”,坚决支持市政府的“民生财政”,我曾多次跟财政局的同志讲,财政资金对民生的支出完全可以大方一点。今年市本级财政用于民生方面的资金是28.1亿元,同比增长16.1%,比重达52.5%。明后两年,财政对民生方面的投入增幅要继续确保高于财政收入增幅。
所谓见人,就是要切实维护民权。民权包括群众的政治民主权利和社会经济权益等。维护政治民主权利,就是要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在作出重大决策之前,都通过各种形式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开展工作的效果如何,不是由领导机关评判,而是由群众评判。比如,这次全会召开之前,市委就发表公开征求市民意见书,市民踊跃建言,提出了很多真知灼见,我们都进行了认真研究,吸收到决策之中。下一步,我们要总结经验,全面推行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切实提高各项工作的透明度,让群众广泛了解党委、政府的所思所想、所干所办,并接受群众监督。维护社会经济权益,就是当群众的劳动权、财产权等受到损害的时候,政府和司法部门要履行维护社会公平、公正的责任。比如,要解决好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问题,保证“劳有所得”;要解决好企业开矿污染水源、毁坏农田的问题,保障老百姓的合法权益。
所谓见人,就是要悉心体察民情。民情就是群众的情绪。当前,广大群众的情绪总的讲是顺的,但对一些工作还有意见,对党风和社会风气还有看法,对一些遇到的困难得不到及时解决还有怨言。少数市民在表达情绪的时候,往往不那么规范、雅致,不那么有条理、有分寸,有时甚至表现得比较尖锐、火辣,可能会使人感到不那么舒服。但我们是人民的公仆,要有承受能力。不要说大多数市民的批评是有道理的,我们要及时改正,即使少数市民因为不了解情况,批评得不那么对,甚至骂人,我们也要有胸怀、气量。市委、市政府设立“百姓—书记市长交流台”的目的之一,就是要疏解百姓情绪。的确也有市民在“交流台”上骂我们,有些还骂得很难听。我们就让这些市民骂,骂完了他们的气也就顺了。让群众骂几声,我们垮不了台;如果哪个领导挨几句骂就垮了,那他也真该“下台”了。春秋时期,郑国的老百姓到乡校聚会,议论朝政得失,免不了骂几句,郑国大夫然明很不舒服,建议主持国政的子产把乡校毁掉。子产认为,老百姓聚在乡校,只不过议论一下施政的好坏,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他说,“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意思是,老百姓赞成的,我们就推行;老百姓反对的,我们就改正。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只有尽力做好事,才能减少民怨,从未听说依仗权势能制止民怨的。这就是著名的“子产不毁乡校”典故。1300多年后,唐代思想家、文学家韩愈对子产这份政治遗产仍然津津乐道,专门写下《子产不毁乡校颂》,说:“川不可防,言不可弭。下塞上聋,邦其倾矣!”意思是,河流是不能壅塞的,言论是不可压制的。如果老百姓的意见不能上下畅通,执政者就是聋子,最终政权是要垮台的。的确,压制言论就相当于制造“堰塞湖”啊。所以,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到群众中去,与群众坦诚相见,不回避问题,把我们面临的困难讲清楚,把我们工作中的不足、失误讲清楚,把我们将要采取的措施讲清楚。这样,群众才会感到,贵阳市的领导干部真是值得信任,真是值得依靠,心情就会舒畅起来。邓小平同志讲过,群众高兴了,事情就好办,也容易办好。
第五,从领导向基层推进。领导,就是统领、指导。组织一项活动、推进一项工作、成就一番事业,必须有强有力的领导,但光有领导行动,没有基层行动,是实现不了目标的。这就像打仗,光有司令在前面冲,士兵不跟上,司令就是“光杆司令”,肯定要吃败仗。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同样如此。领导要首先理解,带头行动,同时广大基层也要理解,也要行动。两年来,我们举办了一系列有关生态文明的讲座、论坛、研讨班、研讨会,花了很大的工夫帮助领导干部强化意识、提高能力,成效很明显,绝大多数领导干部对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大体都能说个一二三,也能够比较自觉地去实践。在起步阶段,这样做是必要的,而且今后各级领导干部在强化意识、提高能力上仍然不能松懈。但是,客观地讲,城市社区、村寨、企业、学校等广大基层还没有充分行动起来,对生态文明了解不够、理解不够、参与不够、行动不够。如果不改变这种状况,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就只能是空中楼阁。因此,我们提出,要以环境优良、邻里互助、家庭和美为主要内容,创建生态文明社区(村);以校园整洁、校风良好、文明向上为主要内容,创建生态文明学校;以医德高尚、医技过硬、医患和谐为主要内容,创建生态文明医院;以诚信守法、文明生产、节能高效为主要内容,创建生态文明企业;以公开透明、执行有力、便民利民为主要内容,创建生态文明机关;以经济发达、生态良好、社会和谐为主要内容,创建生态文明区(市、县)、乡(镇、街道)。所有这些,就是要把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组织起来、发动起来,根据自身特点,采取有效方式,扎实开展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希望每个创建单位也要坚持从领导向基层推进,把每一个人都发动起来,让每一个人都参与进来。如果从市到县,从县到乡,从乡到村,从村到组,所有的社会细胞都行动起来了,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就真正“落了地”、“扎了根”,不但会“开花”、“结果”,而且会“结硕果”!
第六,从被动向主动推进。对新生事物,干部群众一般会有一个从不认识到有所认识,再到充分认识的过程;有一个从不接受到部分接受,再到自觉自愿接受的过程。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是一项没有先例可循的崭新事业,刚开始的时候,确实需要通过发指示、下指标、压任务等方式对干部群众进行约束性引导、推动,这是必要的,而且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明显成效。但是,如果不把它变成干部群众自觉自愿的行为,即使能取得一时、一事、一地的成功,也不能取得持续、广泛、全面的成功。那么,如何把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变成广大市民的自觉行动,实现从“要我做”到“我要做”转变呢?一方面,要采取生动活泼的方式,加强宣传教育,帮助广大市民充分认识到,建设生态文明城市能够让贵阳的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好,关系到每个人的生活质量;充分认识到自己是城市的主人,是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充分认识到生态文明道德是应该遵守的重要道德规范,以参与生态文明为荣,以破坏生态文明为耻。最近,贵阳广泛开展了“绿丝带”志愿服务活动,效果很好。我们倡议,全市10万名国家公职人员不拘形式、不拘内容、不拘地点,尽己所能、不计报酬、帮助他人、服务社会,每人每年志愿服务时间不少于48小时。这10万人就是“风向标”,就是要带动全体市民自觉、自愿、自动地参与到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来。另一方面,要运用价格调节等方式,进行利益诱导,让广大市民在建设生态文明过程中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在践行生态文明生活方式中享受到既方便又节省的好处。这样,久而久之,就能形成习惯,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就会从外在压力变成内在动力,成为市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第七,从临时向常态推进。现在贵阳市有的地方存在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一些本来应该只是临时出现的现象成为了常态,一些本来应该是常态的工作搞成了临时突击。比如,脏乱差在某个地段、某个时段偶尔出现一下难免,怎么能成为一个城市的常态呢?“整脏治乱”应该是常态,怎么就变成了临时突击呢?有个社区的同志给我写信说:“李书记,我住的那个地方,平时脏兮兮、乱糟糟的,头天下午听说您要来检查,我们办事处的书记连夜紧急动员,一边通知占道经营的小摊小贩赶紧避一避,一边组织我们打扫卫生。一宿工夫,第二天上午您来的时候,干干净净。您走后不久,又是脏兮兮、乱糟糟的。我心情很矛盾,一方面希望您来,因为可以干净一阵子;另一方面又不希望您来,因为我们要通宵突击,睡不成觉。”看了这封信,我的心里也很矛盾。不去检查吧,对脏兮兮、乱糟糟大家都有意见;下去检查吧,搞临时突击的同志又有意见。真是左右为难啊!当然,实事求是地讲,有时候临时突击是必要的,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集中力量,迅速改变局面。但是,如果仅仅是临时突击,以前的问题必然死灰复燃,甚至变本加厉,群众就更不满意。因此,我们必须纠正这个毛病,探索行之有效的办法,使各项工作成为常态。比如,严打“两抢一盗”必须成为常态。这两年来,我们持续开展严打“两抢一盗”专项行动,应该说成效是明显的,老百姓满意度有所提升,如果没有这些工作,难以想象贵阳的治安会乱到什么程度。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进入冬季以来,有的区县特别是两城区“两抢一盗”发案较多,市民反映较多。现在社会矛盾比较多,“两抢一盗”形成的原因很复杂,解决起来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打永逸”。公安政法部门的同志无论有多苦、有多累,都必须坚持“严打”不动摇,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反复打,打反复,打得犯罪分子闻风丧胆,打得老百姓拍手称快。比如,严管交通秩序必须成为常态。十多天前,我和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的领导同志以及市直机关的500多名同志一起上街去当志愿者,维护交通秩序,亲眼目睹了有些街道车辆乱行、行人乱穿,一幅乱象,哪里像省会城市?简直跟乡镇集贸市场差不多。现在,大家对贵阳老城区严重堵车意见很大。造成堵车的原因很多,与道路面积和路网密度不够有关,与交通组织管理不够科学有关,也与少数司机、少数行人不遵守交通规则有关,他们一边埋怨街上太堵,一边自己又在“添堵”。因此,我要求交警部门开展执法风暴,新闻媒体设立曝光台,狠抓司机、行人不遵守交通法规的典型。希望这两项活动常态化,不要搞一段时间就草草收兵。也希望广大市民起码做到不“添堵”,争取做到帮“缓堵”。比如,“整脏治乱”必须成为常态。首先要肯定,贵阳市这几年“整脏治乱”取得了很大成绩,主干道卫生水平有所提高,但是有些背街小巷特别是城乡接合部、集贸市场、饮食摊点、车站码头,垃圾、污水、痰涕、烟头随处可见。有些厕所污垢遍地,臭气熏天,有的游客说,贵阳的厕所很好找,闻着臭味就能找到。有些地方乱搭乱建十分严重,市民很有意见。说实话,讲卫生,贵阳不如遵义,遵义是“国家卫生城市”;讲秩序,贵阳不如凯里,凯里交通秩序有口皆碑。贵阳的脏乱差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是从外地运来的吗?不是。是我们贵阳人自己造成的,而人的陋习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因此,我们要坚持不懈,把“整脏治乱”进行到底。
第八,从人治向法治推进。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很重要的标志就是从人治到法治。在法制不健全的阶段,往往依靠人治,否则就“不治”,就会陷入混乱。但是,人治具有随意性、多变性的特点,尤其是权大于法、情高于法,弊端实在太多。而法治具有稳定性,不因人的改变而改变;法治具有全局性,任何人都在法律法规的制约之下;法治具有强制性,违法违规就要受到处罚。现代社会是法治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城市要求有良好的政治生态,要求所有的人都在法律法规范围内活动,要求所有的事都要依法依规处理。我到贵阳工作以来,特别注意强调法治,强调规矩。一方面带头遵守法规,从不搞以权代法;另一方面,与人大、政府、政协的同志一起不遗余力地推进建章立制、依法治市。比如推动设立了环保法庭,高举法律的旗帜保护“两湖一库”和环城林带;推动制定了《贵阳市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条例》和《贵阳市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含磷洗涤用品规定》,将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上升为法规制度,还推动省人大常委会修订了《贵州省红枫湖百花湖水资源环境保护条例》。在维护法规尊严、维护公共利益过程中,我甚至还可能得罪了一些人。在肯定依法治市取得成绩的同时,必须看到,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问题依然严重存在,我们离法治社会还有很大差距。少数政府官员不依法行政,群众来办事,他不说行也不说不行,就说研究研究,其实是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少数商人为了牟取暴利,千方百计行贿政府官员,变着花样违法违规;少数市民为了一己私利,采取违法方式表达诉求。这些行为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指向是背道而驰的。有的人说,贵阳落后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法治落后。因此,我们要更加强调依法治市,增强从领导干部到普通群众的法治意识,切实提高全社会的法治化水平。法规要健全,没有法规的要抓紧立法,现有的法规如果不适应实践发展需要就要及时修订;执法要严厉,法规制度一旦确定,就必须成为碰不得的“高压线”,不管什么人、出于什么原因,只要违法违规了,就必须受到惩处。通过这些努力,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法治化、制度化。
三、关于执行力
抢抓新机遇,完成“三创一办”,纵深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最重要、最关键的就是靠各级干部的执行力。什么是执行力?执行力就是态度好,接受任务后立即行动,全力以赴,不讲任何借口;执行力就是能力强,有破解难题、完成任务的实招;执行力就是效果优,任务完成得漂亮。在企业,老板给员工加薪,在军队,将军给下属晋升,在机关,领导提拔重用干部,关键看什么呢?就看执行力。除非这个老板不想赚钱,除非这个将军不想打胜仗,除非这个领导不想干事,才会好比有个段子说的那样,“重用了指鹿为马的,提拔了溜须拍马的,冷落了当牛做马的”。美国著名的巴顿将军要提拔人时,常常把所有的候选人排在一起,提一个想要他们解决的问题。有一次,他要求候选人到仓库后面挖一条8英尺长、3英尺宽、6英寸深的战壕。任务布置之后,有人开始争论,有人开始抱怨,但其中一个说:“让我们把战壕挖好离开这里吧,那个老家伙想用战壕干什么都没关系。”后来这个人得到了提拔。巴顿在回忆录中写道:“我必须挑选不找任何借口完成任务的人。”我想,在座的各位领导干部都是想干事的,各位军官都是想打胜仗的,各位企业家都是想赚钱的,相信大家都会像巴顿将军那样做吧。
总体上说,贵阳干部队伍的执行力是强的。各级各部门执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是坚定的而不是软弱的,是认真的而不是敷衍的,是扎实的而不是表面的。两年来,面对百年一遇的特大凝冻灾害,面对上个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广大干部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扎实开展工作,克服了许多困难,取得了卓著成绩,有的甚至创造了省内、国内的奇迹。我的脑海里时常像放电影一样闪现着一幕一幕的画面,从建成环城高速公路到开工建设市域快速铁路网,从建成甲秀南路、北京西路、黔灵山路、机场路、水东路到启动建设“两路二环”,从治理“两湖一库”到保卫环城森林,从开展贵阳“避暑季”活动到举办生态文明贵阳会议,从开工建设一系列重大工业、服务业和农业、水利项目到启动建设九大工业园区,从成立十一大投融资平台公司到组建七大专业招商组,从严打“两抢一盗”、治理交通拥堵到全面推进“六有”民生行动计划,从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到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等等,都让我难以忘怀。胡锦涛总书记说过,在贵州每干成一件事,都很不容易,都要比别人多付出数倍的辛劳。我深切地感觉到,为了干成这些事,大家付出了很多艰辛,掉了很多汗珠子,背地里可能还掉了一些泪珠子。贵阳的干部队伍是能打大仗、能打硬仗的,是可信、可亲、可敬的,让我非常感动。包括省直部门和广大市民,也感到这两年贵阳的干部作风有明显转变,工作效率有明显提高。
那么,为什么这次全会还要特别强调执行力?第一,这是形势所迫。执行力就是竞争力。当前,在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时代潮流中,区域之间、城市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省内各兄弟城市也各有高招,都力图抢先争位,寻求新的突破。形势十分逼人。我们耽搁不得,耽搁了,机遇就会擦肩而过;我们失误不起,失误了,就会陷入被动地位。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提高执行力,切实做到先人一步、高人一筹,把机遇牢牢抓在手上,在激烈的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第二,这是“病灶”所在。必须清醒地看到,与绝大多数党员干部执行力较强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确有极少数干部在执行力上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有的目无组织,对上级安排的工作置若罔闻;有的阳奉阴违,表面上说好,实际上不办;有的看人下菜,不在乎事情该不该办,主要看是谁让办;有的当“二传手”,满足于传上传下、转来转去甚至推来推去;有的执行不到位,干活粗糙,质量太差;有的机械执行,看似很坚决,其实是最大的懒汉;有的不计成本,完成任务的代价太高;等等。这些问题虽然发生在极少数同志身上,或者发生在极少数同志的极少数时段,但如果不加以警示,就会影响个人的进步,如果不加以解决,就会影响贵阳的发展。第三,这是民心所望。老百姓在充分肯定贵阳干部作风转变的同时,对狠抓执行力建设还有新的期待。一段时期以来,不少市民通过“百姓—书记市长交流台”等渠道给我们提出建议,比如一位市民就这样说:“贵阳建设生态文明的思路很好,要把这些思路变成现实,关键看各级干部,现在有些干部的执行力差,希望各级干部说了算、定了干、干必成、成必优,只为成功想办法,不为落后找借口。”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对老百姓的这些意见,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以实际行动回应,以取信于民。讲到这里,我想起曾担任贵州省委副书记的申云浦说过一件事。1949年贵州解放前夕,他到南京去向邓小平同志报告进军贵州的有关情况,讲了一些干部由于怕走山路、贵州经济不好等原因,不愿到贵州工作。小平同志讲,县以下干部组织上服从,思想上不通是可以原谅的;县以上干部不仅组织上要服从,思想上也得服从,不服从就得强制。原因很简单,你吃共产党的饭太多了。今天重温小平同志的教导,感到很有现实针对性。各级干部一定要以过硬的执行力履行好职责。
提高执行力,最重要的是树立鲜明的用人导向,要用执行力强的人。在中国现有的体制下,领导职位是稀缺资源,用什么样的人,不用什么样的人,十分敏感,直接影响干部把心思、精力用在什么地方。两年来,市委通过公开选拔、公推竞岗、组织推荐等多种方式,提拔重用了一批干部,比如从环城高速公路指挥部提拔重用了7名县级干部,从重点工程、重要工作、应对重大突发事件中提拔了近50名县级干部。这些同志为什么会受重用、被提拔?原因很简单,就是德才兼备,就是执行力强,敢抓敢管、敢作敢为、敢闯敢试,得到群众的认可,得到组织的肯定。对此,绝大多数干部是服气的,但有极个别的同志晋升心切,看到别人被提拔、受重用而自己没有,就在那里埋怨、发牢骚。“牢骚太盛防肠断”,我希望这极个别同志好好想一想,没有被提拔,原因到底在哪里?在组织交办任务的时候,你的态度怎么样?在组织希望你解决难题的时候,你的招数在哪里?在组织验收工作的时候,你的任务完成得如何?
怎样保证执行力强的人得到重用,并形成鲜明的用人导向呢?关键是有好的制度作为保障。这次全会文件进一步明确和完善了相关制度,就是要用这套制度把执行力强的干部选拔出来,把执行力差的干部淘汰下去,实现优胜劣汰。之所以强调明确责任,是因为执行要落实,责任先落实。只有把目标任务量化分解到主管领导、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把谁去执行、执行什么、什么时候完成任务界定清楚,才能为考核、奖惩提供依据。以前,当某项工作完成得好的时候,往往人人争功,不知道应该奖励谁;当某项工作出现失误的时候,往往人人推诿,不知道应该处分谁。主要原因就是责任不明确、不落实。这两年,市里对需要重点突破的工作,实行了项目负责制,责任落实到人。比如建设环城高速公路,都知道马长青同志是指挥长,好坏就找他。这次建设“两路二环”,市里成立了四个指挥部,分别由三位市领导任指挥长,好坏也能找到主儿。这是一条宝贵经验,不仅在市政道路建设中要推广,而且在其他各项工作中都要推广;不仅在市这个层面要推广,而且在各级各部门都要推广。之所以强调监督检查,是因为执行要有力,监督先有力。有些人是有惰性的,一项工作缺乏有力的监督,执行人难免松懈,等最后上级部门发现完不成任务或者任务完成得不好的时候,已经补救不及了。一方面,要强化体系内监督,也就是“官要督官”。纪检监察部门、人大、政协都要发挥作用。特别是这次政府机构改革合并组建的市督办督查局,一定要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重点工作,整合力量,盯住不执行的人,盯住不执行的事,切实加强督办督查。另一方面,要强化体系外监督,也就是“民要督官”。老百姓的心里有杆秤,你的工作干得好不好、成效怎么样,他们的评判最客观,公道自在人心啊。对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工作,要向社会公开承诺,并定期发布工作进展和完成情况。没有完成目标的,负责人要向公众说明情况;属于主观原因的,要向人民群众作出检讨。之所以强调严格奖惩,是因为执行要到位,奖惩先到位。古人讲,“国家大事,唯赏与罚。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罚当其罪,为恶者咸惧”。奖惩一要坚决,二要及时。对那些执行得好的,要抓紧褒奖、重用、提拔,并大力宣传报道,让他们感到光荣、受到尊重;对那些迟迟不能完成任务,或者完成任务差的,要果断予以调整。一句话,在贵阳,绝不能执行、不执行一个样,执行得好、执行得差一个样。
我听到一些反映,说现在贵阳的干部普遍感到工作压力比较大,这次全会又特别强调执行力的问题,以后大家的压力可能会更大。实际上,压力是个好东西。对身体来讲,压力就是活力,压力使人年轻,压力使人健康,对女同志还可以加一句,压力使人美丽。有专家指出,适度的压力能够帮助人们抵御关节炎和心脏病,能够帮助修复脑细胞。现在欧洲还兴起了一种“压力”抗衰老疗法。对事业来讲,压力就是动力,压力使人奋进,压力使人成功。有这样一个说法,在非洲的大草原上,每天早晨羚羊睁开眼睛想的第一件事是,我必须跑得比最快的狮子还要快,否则就会被吃掉;狮子睁开眼睛想的第一件事是,我必须跑得比最慢的羚羊快,不然就会饿死。于是,羚羊和狮子都拼命奔跑,羚羊成了奔跑的“健将”,狮子成了草原的“猎手”。动物尚且如此,何况我们人类,何况我们共产党人?因此,为了抢抓新机遇,实现“三创一办”,纵深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宏伟事业,同时,为了身体健康,为了永远年轻,为了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成为强者,让我们高高兴兴地张开双臂,拥抱压力吧!
注释
[1]这是李军同志2009年12月29日在贵阳市委八届八次全会上的讲话。“三创一办”是指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协办2011年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