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一)
自20世纪末以来,随着我国城乡社会中弱势群体子女“上学难、上学贵”现象的进一步凸显,“教育公平”问题成为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背景下的一根敏感神经,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同时也成为社会民众关注的焦点。
教育公平问题的提出,有着极为复杂而深刻的国际环境变化与中国社会变迁之背景。随着全球化社会的迅速扩张,世界各国教育改革与教育发展的路径、方略和政策,对国家间的相互示范、相互影响作用越来越强烈,并对国家之间的人才竞争、国力竞争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在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总量不断扩充和提高的前提下,公平地对待每个公民的受教育机会,提升教育质量水平,不仅在充分地开发本国人力资源、广泛提高劳动力素质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一个国家在全球化时代抢占有利的发展位置之必要战略准备。
就国内形势而言,自1978年推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着多重深刻的社会变革。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的加速推进以及社会生活的组织方式由单位制社会向公民社会的转换,不仅带来了30多年的高速经济发展,同时这些相互交织的社会变革已经扩展和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之中,对原有的社会结构形成了巨大冲击,引发了一系列重大问题。社会分层结构及其相应利益结构的分化与重新整合,构成我国未来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
变迁时期的教育公平问题,其实质是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变化过程中教育利益的重新配置问题。因此,教育公平的研究主题始终与社会阶层关系结构的变动相关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利益的配置模式的变迁与社会变迁过程有着内在一致性。自20世纪80年代起,包括中国在内的几乎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发生了重大的社会转型,其主要标志是从高度集中的中央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与体制转轨过程同时并存的是,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由初级工业化的社会向成熟工业化社会、中等发达国家转变的发展高潮之中。工业化/现代化、市场转型、制度变迁这三个主要的社会过程,正深刻地改变着中国社会的教育利益在个体之间分配的基本安排,因而也决定着我国教育公平之内涵的展现与发展。因此,从社会学角度将教育公平问题置于更广阔的宏观社会过程之中进行讨论,可以深刻揭示社会结构转型与教育利益分配之间的基本关系模式。以教育社会学的主要分析理论作为研究视角,深入具体的教育过程来探讨教育公平的现实过程、模式和发生方式,将对推进我国教育公平起到更为实质性的作用。
(二)
本书是200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教育公平与社会分层研究”的最终成果。该项目以实证分析为主要取向,结合个体主义、新结构主义和新制度主义三种分析阐释框架,分析和研究中国社会变迁过程中教育获得与教育分层的基本特征和变化趋势。
按照研究计划,我们在课题研究的第一阶段展开了一系列的理论分析。我们就教育公平问题从哲学、社会学层次上进行讨论。教育公平源于人们的社会公平的观念,具有深厚的道德哲学基础和价值基础。但是,教育公平并非一种抽象的理念,而是人们对现实社会中的客观差异进行一定的价值感知和价值评估后得出的一种道德评判。教育公平是人们对教育差异的价值认知,是一种价值判断过程和伦理评判过程。促使人们对教育差异作出是否公平之判断的基本原则是:(1)教育差异的形成是否源于个体不可控制的先赋因素的影响;或者(2)这种教育差异是否是由个体努力或个人能力的差异所导致的。前者正是人们产生教育不平等或不公平感的主要原因。
与此同时,本书坚持教育具有质性区分的基本分析观点。就与整个社会地位体系的关联而言,教育不平等除了体现为教育获得的水平差异外,更为重要的是还可以有地位教育和生存教育这两种不同质性的区分形式,如职业中学和成人高教的生存教育取向,重点中学和正规高等教育的地位取向,都分别具有典型的区分意义。正是这种区分使教育具有了地位封闭机制的特性,从而在教育机会竞争与职业成功的两端都构成鲜明的社会阶层差异。
进一步,我们将社会阶层背景所引致的教育差异问题作为理论探讨的核心,就其中最为主要的四个理论主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梳理:(1)家庭背景对教育获得的影响模式的理论讨论;(2)“再生产”与“绩能主义”理论之争;(3)教育扩展与教育不平等关系的理论争论;(4)制度变迁与教育不平等模式之变化的争论。这些理论主题共同构成了当前关于教育与社会分层问题的核心研究内容。
基于上述理论思考,本书将在两个层次上展开实证分析。第一个层次的研究重点是,比较分析教育扩展的不同历史时期,社会阶层背景因素对各个不同教育阶段、各个不同类型教育的不平等的影响的变化,揭示教育扩展对中国教育公平的影响的特征,特别是对中国高等教育加速发展时期的不平等的影响的变化。第二个层次的研究重点是,集中讨论中国社会变迁过程中教育与社会地位关联的变化,以及教育对个体社会阶层地位流动之影响的变化,同时比较具有不同质性差异的教育形式对地位获得与流动的影响。由于不同时期、不同制度背景、不同市场化程度下的劳动力市场有着不同的市场分割状态,那么不同类型的教育被置于这样的结构限制之下,其回报——职业位置以及与职业位置相关联的经济回报——将会呈现何种特征性差异也是我们要重点考察的。
在上述理论探讨的基础上,我们利用了多种社会调查数据和统计数据展开实证研究。这些研究资料主要包括:(1)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1%抽样数据资料、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1‰抽样数据资料;(2)1988年和1995年的中国居民收入调查(CHIP88、CHIP95)、1996年全国性社会调查以及2003年全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3)等全国性抽样调查数据;(3)全国性权威统计部门的宏观数据;(4)个案访谈资料。实证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影响我国社会分层与教育平等的基本模式的分析
在本书的第五章“高等教育扩展与入学机会差异”中,我们着重就影响教育不平等的文化资本模式、资源转换模式以及政策干预模式进行讨论。这一基本模式的分析,贯穿在后面的若干有关教育获得的“首属效应”(primary effect)模式的研究章节中。此外,针对家庭背景影响中的“次属效应”(second effect)模式所提出的理性行动理论(rational action theory),我们还重点规划了第六、七两章来讨论。这两章以“择校”问题作为主要讨论内容,从社会阶层背景限制、个体面对转折性教育机会(如升学、教育分流)的选择条件、家庭社会资本等方面进行实证分析和进一步的理论讨论。
2.从不同质性差异的教育机会来分析教育公平问题
教育机会不仅有层次水平的差异,同时,同一教育水平(层次)的教育机会,也存在不同性质的区别。我们称这种区别为教育机会的质性差异。从课题主持人以往研究中关于“生存教育”与“地位教育”的区分之观点出发,我们分别就基本的生存教育机会(义务教育机会)差异、重点学校制度、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大专、大学本科高等教育)等三个方面进行讨论。这些研究分别体现在第三章“义务教育中的家庭背景影响”、第四章“重点学校制度与阶层优势传递”、第五章“高等教育扩展与入学机会差异”三章中。
3.教育后果公平问题的讨论
教育公平不仅涉及教育成就(机会获得与学业成绩)这一层面的问题,同时也与教育对职业位置、收入所得的影响密切相关。因此,本书在第二部分用五章的篇幅,集中讨论了在市场化、社会转型的不同阶段上,不同教育水平对人们的收入所得、职业位置的影响。
(三)
就上述研究范围而进行的一系列实证研究中,有几个方面的内容值得在此加以介绍。
1.关于义务教育扩展与教育不平等的讨论
我国义务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发展很快。1990年我国学龄儿童小学净入学率达到97.8%,小学升初中的升学率为74.6%;到2000年时,学龄儿童小学净入学率达到99.1%,小学升初中的升学率达到94.9%。因此,在大多数关于义务教育阶段入学机会差异方面的研究普遍反映出,这个阶段的教育不平等基本上不存在或者说已经很小了。但是本书通过对比分析1990年和2000年第四、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发现,教育不平等的变化存在较大的差异。与社会再生产相关的影响因素,如社会阶层背景,父亲教育水平、家庭子女数量等家庭背景因素,对儿童义务教育的影响仍然很大,而且在10年间几乎没有发生任何下降的迹象,多数影响因子的作用在显著加强。但是另外的一些与社会再生产关联性不强的教育不平等因素,其影响力则在10年间发生了显著下降,这包括性别、城乡户籍、区域等因素。这一研究结果表明,义务教育领域的教育公平问题,首先是与儿童的家庭背景密切相关的。而其他非再生产性机制所产生的不平等,在教育扩展时期会先行得到缓解。这些研究发现使本书进一步深化了关于教育扩展与教育平等问题之关系的讨论。
2.关于制度变迁、教育扩展与教育不平等问题的研究发现
本书有两章重点讨论了制度变迁、教育扩展与教育不平等关系问题。与中国教育扩展过程联系起来,结合制度变迁来讨论教育不平等,是国内学界研究的一个新取向。
就一般性不平等模式来说,本书强调教育不平等产生机制、具体制度设计和社会状况背景三者间的联系。在“高等教育扩展与入学机会差异”一章中,我发现,恢复高考后,家庭教育背景成为改革初期导致教育不平等的主要原因。1992年以后社会分化加剧,教育体制受市场化的冲击,家庭阶层背景的效用显现,教育不平等的产生机制转变为资源转化与文化再生产双重模式并存,管理阶层的资源优势正逐步转化成下一代的教育机会。
对1978年至2003年的高等教育机会的研究则进一步结合了关于“生存教育”与“地位教育”的质性差异的区分。研究发现,1999年高校扩招后,高等教育机会总量的增加,从总体上降低了高等教育领域内部的社会阶层不平等,但是,细致的分析发现,这种不平等程度的降低,主要是具有“生存教育”取向的“成人高等教育”,而在具有“地位教育”取向的高等教育领域(如大学本科教育机会),基于社会阶层背景的不平等不仅没有缩小,反而在进一步扩大。
3.高等教育机会的区域差异的变化
本书在较充分的数据采集基础上,通过构建高等教育毛录取率指标,并利用泰尔指数及基尼系数分析和评价了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机会的省际差异与地区差异的变化过程。同时,笔者以毛录取率为机会测量指标,从负担能力均衡、分担与分享均衡、受益与贡献均衡等方面建立政策分析模型,解释了扩招时期省际差异发生变动的原因,并由此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区域差异问题的政策建议。分析结果表明,随着高等教育机会总量的扩大,省份之间总体性不平等程度明显下降,但个别省份之间的两极分化也在加剧。模型分析显示,扩招政策对高等教育非均衡发展具有超常规的刚性平抑作用,而基础教育负担仍然是制约地方高等教育机会的重要因素。
4.制度变迁、市场化与教育后果公平问题研究
国际、国内学界普遍认为,社会主义国家中个人的政治资本(党员身份)与教育被认为是两个主要的地位获得机制,并且在改革开放以前,特别是在“文革”期间,由于强调政治忠诚和政治表现,政治资本对职业位置的获得具有明显的优势,而教育(文化资本)的影响则较为微弱。那么改革开放以后,政治资本、文化资本对职位获得、晋升以及收入所得的影响发生了何种变化呢?这一问题实际上是考察教育成就对职位获得、收入所得等资源和机会的分配作用,是对教育后果公平的一个重要的研究切入点。
为此我从国家规制理论出发,带领自己的硕士研究生从职位获得、收入分配两个主要维度进行了考察,针对西方学者关于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资本的研究假设进行了检验。政治过程和经济过程之间是具有内在区别的。1976年粉碎“四人帮”、1978年中央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以后,中国的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气氛发生了重大转变,这种转变是政治分层向经济分层的转变(李强,1993)。在以政治分层为主导原则的时代,较好的职业位置以及职业生涯路径的分配,与其政治身份、阶级出身和政治观念直接相关;而改革开放后,单位招工用人、晋升职位的评价标准或评价重心开始逐渐转移,这意味着这一时点以后加入劳动力大军的人群中,其政治资本回报效应会随着他们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时间先后顺序而渐次降变,并随着政治氛围的变化而波动。这意味着,脱离政治化社会、进入改革开放时代后,经济改革的主旋律开始引导着社会经济组织和其他各类用人单位逐渐改变原来以政治因素(如政治身份、家庭出身等)为取向的用人标准,在招募新员工时开始更多地注重教育情况等非政治性的评价,因而新生劳动力中的政治资本对其获得第一个职业位置时的相对重要性开始逐渐下降。与此同时,社会经济组织内部的职位晋升开始逐渐淡化政治色彩,强化教育与知识等非政治性因素的重要性,因而使政治资本在个人的职业晋升过程中的相对重要性开始逐渐下降。由于初职对个人职业生涯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因而初职时劳动力市场中的职位评价标准,可能会影响到个体的整个生命历程,从而直接影响到其以后的职业升迁。当然,从国家主导的社会变革过程来看,这种变化的原生性力量并非来自市场经济,而是源于国家对整个社会经济和政治生活的规制导向发生了改变。为此,我们进一步从社会精英地位的获得、管理职位中的干部升迁等问题对这一具体的过程机制进行了更为详细的讨论(第十二、十三章)。这些研究试图为我国职业获得研究提供一种新的研究视角和新的实证分析观点,希望能有助于教育社会学、教育与社会分层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四)
教育公平是一个交织着哲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内容的复杂课题,但本书则主要着力于社会分层与教育公平关系的讨论。本书认为,社会公平是一种价值和伦理判断,但它有着现实的客观社会基础,展现着一种基本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教育公平观源于人们对某些教育差异的价值感知,并在认识上提升到伦理本位的价值高度,其中最为本质的社会结构基础是社会分层秩序。因此,在研究教育公平问题时,社会分层结构与教育差异之间的相互关联以及与之相联系的教育扩展、制度变迁等重要因素对教育不平等的影响,将是本书主要的研究内容。为此,我们将全书分为两个部分、十三章展开详细讨论,各章标题及作者情况如下。
上述两个部分共十三章的讨论中,主要围绕家庭背景对教育获得的影响方式、教育扩展与教育不平等关系等理论主题展开。第一部分“教育获得与教育公平”包括八章。第一章“绪论”就教育公平与教育分层进行整体性的理论分析,就全书讨论的理论主题进行论述。第二到五章的讨论沿着教育阶段的顺序展开,第二、三章集中讨论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不平等问题,第四章就高中阶段教育中的重点学校制度进行了一定的分析,第五章的讨论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机会方面。第六、七章集中运用教育分层中的“理性行动理论”对择校问题从定性与定量两个方面进行了讨论。第八章针对一个特殊群体“贫困阶层”子女的教育获得问题进行重点讨论。第二部分“教育后果公平问题研究”包括五章,重点从教育与人们的收入所得、职业位置的关系来探讨教育的公平问题。
上述章节中,有些研究曾作为本项目的阶段性成果在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第五章曾以题为《高等教育扩展与入学机会差异:1978—2003》的会议论文形式,参加了北京大学钱民辉教授组织主办的“第一届世界教育社会学大会”,后发表在2006年第3期《社会》杂志上,由2005年第15期《新华文摘》全文转载。相同研究主题的英文论文也发表在美国社会学杂志Chinese Education and Society上。第八章曾以《关注贫困儿童的教育公平问题》为题发表在2007年第2期《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上。第九章曾以《市场化与国家规制——转型期城镇劳动力市场中的收入分配》为题,发表在2006年第5期《中国社会科学》上,并被翻译为英文发表在Social Science in China上。第十章曾以《劳动力市场结构变迁与人力资本收益》为题发表在2006年第6期《社会学研究》上。此外,第二、四、六、七、十二、十三章均为项目研究过程中,在课题主持人指导下完成的硕士学位论文,收入此书时作了一定的修改。
作为课题负责人,我非常感谢本书各章的撰写者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富于创造性的思考和劳动,同时感谢上述出版机构同意我们将曾发表过的论文收录在此。特别是第五章,这一章是以杨东平教授主持的研究课题收集的数据资料为基础撰写的,并得到了杨教授的允可,在此表示谢忱。此外,我的许多同事曾参与本课题研究过程中的一些讨论,由于人数众多不便一一列举;张丽为统一全书的基本格式付出了辛勤劳动,在此一并致谢!
限于研究者的水平和能力,再加上成书时间较为仓促,书中一定存在不少问题和缺陷,期望各位专家、读者不吝赐教。
刘精明
2007年8月于中国人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