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与人际交往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适度即可,别得理不饶人

身在社会,由于每个人的智慧、经验、价值观、生活背景各不相同,因此,与人相处,摩擦是难免的,不管是利益上的摩擦,还是是非的摩擦。大部分人一旦陷入摩擦的旋涡,不管是为了面子或为了利益,得了“理”便会不饶人,非逼得对方投降不可。然而“得理不饶人”虽然能让你暂时胜利,但这也是下次摩擦的前奏。这会造成你与对手之间无休无止的摩擦,对方甚至会加倍地反对你、与你为敌,后果只能是两败俱伤。

所以,即使你占理,也要注意说法的态度和方式,语气太激烈不但会打击别人的自尊心,还会惹恼对方,最后非但达不到目的,反而容易把事情变糟。所以,明智冷静地不理会那些充满敌意的问题,才不至于使自己失去平和的心态,才有利于问题的进一步解决。在大事情上要“理直气壮”,在小事情上则应“理直气和”。

马辛利任美国总统时,一项人事调动遭到了许多政客的反对,在接受代表询问时,一位国会议员脾气暴躁、粗声恶气地给总统一顿难堪的讥骂。但马辛利视若无睹,不吭一声,任凭他骂得声嘶力竭,最后才用极委婉的口气说:“你现在怒气应该平息了吧?照理你是没有权利这样责问我的,但现在我仍愿意详细解释给你听……”

这几句话把那位议员说得羞愧万分,其实,不等马辛利解释,那位议员已被他折服了。也许你以为马辛利总统是个“没有脾气的人”,恰恰相反,他是个脾气极大的人,只是他有一股比脾气更大的自制力,能将脾气暂时压住。

试想,如果马辛利得理不让人,利用自己的职位和得理的优势咄咄逼人,那对方决不会服气。由此可见,当双方处于尖锐对抗状态时,得理者的忍让态度,能使对立“降温”。

有句话说得好:“得饶人处且饶人。”人在有理的时候不要咄咄逼人、抓住别人的“小辫子”不放,而要有容人容事的胸怀。在得势的情况下饶人,矛盾会立刻缓解。很多时候,人和人之间的相互发火,是因为互不了解、缺乏沟通造成的。这时候得理的一方切不可因对方的错怪而以怒制怒。最好的方式是多加解释,设法沟通或者道歉、劝慰,与对方达成谅解或共识。

“服务员!你快过来!”顾客高声喊道,指着面前的杯子,气愤地说,“看看!你们的牛奶是坏的,把我的一杯红茶都糟蹋了!”

“真对不起!”服务员小嫣笑着说,“我立刻给您换一杯。”

新红茶很快就准备好了,放着新鲜的柠檬和牛乳。小嫣轻轻放在顾客面前,又轻声地说:“我能否建议您一下,如果放柠檬,就不要加牛奶,因为有时候柠檬酸会造成牛奶结块。”顾客的脸一下子就红了,他匆匆喝完茶离开了。

有人不解地问小嫣:“明明是他不懂,你为什么不直说呢?他那么粗鲁地叫你,你为什么不还他一点颜色呢?”

“正因为他粗鲁,所以我要用婉转的方式对待;正因为道理一说就明白,所以用不着大声!”小嫣说,“理不直的人,常用气势来压人。理直的人,要用和气来交朋友!”

小嫣以“和气”对“火气”,表面上“柔情似水”,实际上“力胜千钧”,产生了积极的效果。一个人如果心胸狭窄,为了自己的一点私利斤斤计较,结果只能使矛盾愈加深化,不仅伤害感情、影响友谊,还会破坏和谐。相反,只要我们以谅解的态度、宽广的胸怀去待人待事,就能使矛盾得到缓和。当遇上有人无理取闹或产生误解时,你不必过分冲动,更不要破口大骂。如果能保持忍让的态度,柔言相答,结果自然会“灭火消气”,换来微笑。

生活中,常有一些人特别固执己见,十分容易为些小事情同别人争论,而且“火药味”浓烈。这时候,得理的一方应当有饶人的雅量。遇到矛盾分歧时,要有度量,凡事不要那么斤斤计较。有句话说得好:“得饶人处且饶人。”不论对方对错,对的不打压不挑剔,错的不讽刺不轻视。佛眼相看,慈心相向,会令人觉得温暖如春,感化内心。

人与人相处,要多为对方着想,即使你有理,也要做到“得理饶人,理直气和”,因为有时候,“和气地饶人”,会让你收到“帮人利己”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