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成学·成长·成全:传统文化滋养下的幸福教育
“教师的教育理想、热情、知识结构、人生态度和教学方法都会影响教育的品质。”当代教育理论家朱永新的这句话,犹如无形的警钟时刻提醒着我:为人师者,成之贵人,抑或匠人,都源于师者的教育理念与智慧。教师应当始终保有一颗谦虚精进之心,博览群书,以文化滋养提升班主任的哲学素养、文化价值、知识底蕴;善于从教育现象洞察问题本质,能遵循教育规律把握教育方法,能捕捉学生的心理特点从而引领其健康幸福成长。
一、成学·寻经问道——明德弘道,和乐至善
我任职于潮州市湘桥区城西中学,每当接手初一新班,看到那些重点中学“小升初”考试落榜,带着委屈与情绪来到我的班级的孩子,我心头总是一阵酸楚。看着一个个十二三岁的孩子,颓废无望地坐在新的班级中,恍如被判了终身失败似的,我不禁一次次地追问:“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
教育让孩子始终保持一颗对自然与社会生活的好奇心、爱心与欣喜;无论人生遇到什么成败与得失,都能坦然面对幸福地度过一生。教育是为了使学生具备幸福地度过一生的能力!怎样才能使学生一生幸福地生活?我们要培养学生什么能力?
寻经问教育之道,《大学》的纲领道出垂教立世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大学之道也。《论语·卫灵公》:“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韩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弟子规》总叙:“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道”即自然也,是因一切事物非事物,不约而同,统一遵循某种东西,无一例外;换言之,一切事物非事物的规律与本质。经典告诉我们教育者:传道为己任,以德为本,止于至善。
《尚书·大禹谟》曰:“正德、利用、厚生、惟和。”既正人德,又正物德,方能利用自然资源,以达使人们生活富足、社会和谐之目的。与现代教育学讲的教育规律“教育要适应并促进人身心的发展,教育要适应并促进社会的发展”,有异曲同工之妙:无论是国家的管理还是教育的目的,都是为了使人的身心与社会和谐发展,过上幸福和乐的生活!
从古代先贤孔子与弟子的言谈对话到西方古哲苏格拉底与学生的思辨争论,从古今中外的教育思想到当下的教育现状,我们可以看到,教育无非就是解决人与自己、自然、生活、社会、宇宙万物的关系,寻求安乐与和谐发展。
二、成长·循道探法——穷理正心,自觉觉行
“以智启迪心灵成长,用爱构筑幸福人生”,成了我教育的理想。爱孩子就要为其扎下一生幸福之根——明德,即扎下德之根本。智慧的老师能循道探法,即明了教育的本质,把握教育规律、孩子成长规律,适时动之以情唤醒自我认识、晓之以理明辨是非、笃之以意取舍正确、导之以行自觉完善自我,启迪学生由内而外地自主自律、和乐成长!
(一)循道明理,培德养性
欲穷其理先知其道,正如《学记》中所说,“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常言道:“三岁看八十。源于三岁养其习、七岁成其性。”子曰:“吾十有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自述了其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二)穷理正心,唤醒自觉
1.严循大道,格其外物,正其心念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许多学生表现出来的好动、厌学、打架等行为并不能被简单地归结为道德问题。从学校教育的角度讲,是学校教育上的严而无道和严而无格,使学生感受不到老师对他们的爱与关怀,有的只是啰唆、埋怨、指责,久而久之导致师生感情疏淡或对立。
欲明明德于学子,须先穷理正心,后修己治人。欲正其心,先诚其意;欲诚其意,先致其知;欲致其知,先格其物也。穷理即格物也,意为探究事物的道理纠正人的行为。换言之,引领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认识自我、了解宇宙人生的真谛;进而引领学生明辨明理,实现自我觉醒;学会调控自我情绪,调和身心发展,协调与家庭、集体、学校乃至自然社会的关系。
2.溯其根源,家校合力,静待花开
教育语言背后往往流露出教育者对被教育者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影响着孩子对自我与事物的认识。单一地以分数进行评价,既无法引领学生全面发展,也往往让大多数的学生因学习上的否定对自己的未来失去信心。只停留在成绩表面好坏的评价,或偏差行为的一味指责,无法真正启迪引领学生心灵成长。
学生偏差行为的背后,总有其深层的原因,而且每个学生原因各异、对待自身错误的心理层面也不尽相同。师者须溯其根源,拨动学生心弦,触动学生自我认识的阀门,引导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自我完善的内动力,关注学生知行合一的态势,不时诚其意、笃其行。
根据不同的程度,教育点、教育策略应不同。但其中有教育共同点:首先勇于认错,其次辨其错因,再者正其心,接着导其智择,最后知行合一止于至善。
学生存在的问题往往是家庭教育问题的折射,要真正有效地引领孩子成长,同时也得引领家庭教育的改善并得到家长的同步教育与支持,那班会主题活动与家长会、家访、微聊等中的教育理念、方法就必须达成一致。

(三)以爱育心,以智觉行
爱学生,就应以学生的一生幸福为本。师者,明道、循道、传道,既是职责,更是智慧;循道顺势构幸福班级,因材施教点亮心灵;有幸福的集体,才有幸福的个人成长!
何谓幸福班级?幸福班级就是这个集体能让每个学生、老师乃至家长都有满足感,在爱与被爱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幸福班级的特点:
1.充满爱的班级。师生和谐友爱,身心愉悦。
2.舒适的人文环境。整洁舒适的环境,人文栏目引领并记录学生成长的足迹;灵动的青春生命,汇成向善向上的氛围。
3.团结协作的集体。团结协作中追求共同的目标,进而凝聚班级力;个体从中学会感恩、宽容地面对学习与生活,有勇气改良心灵,实现自我成长。
怎么构建幸福班级?教育目标、策略、核心要明确。以“明德、育慧、唯和、笃行”为教育核心,通过下图中的五个途径为策略,构建“有爱心、向上、同心”的幸福班级!

幸福班级构建示意图
三、成全·循道修心——恕对学生,幸福教育
瞬息万变的时代,物欲横流的社会,贫富分化的分配,多元取向的价值,零碎无根的文化,“分子裂变”式的家庭结构,“一网情迷”的网络生活,唯分是重的单一评价,三番五轮的教材更换,不断更新的教育理念……一边是教师层出不穷应运而生的问题学生,一边是思想跟不上变化的家庭教育,一边是新教材新理念的消化运用;一边是社会的高要求,一边是义务教育下任性的学生,一边是待遇无法养家糊口。这些浪潮一波波地向教育者涌来,吞没他们对教育的信心,更使他们无法奢谈教育理想与智慧。教育者的身心疲惫,我感同身受。
教育者不幸福,何谈幸福教育?这是个很现实的话题。但教育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不是物品,不可废弃之。这是每个人的良知!
育人之路漫漫兮,其修远兮;求索中困惑兮、无奈兮!而道中人依然步履坚定兮,何也?“除去名利权威的教育,最迷人!生命成全生命的过程,最幸福!让我们在成全的过程中多引领少控制,多陪伴少埋怨,多等待少焦虑。”
因此,我提出“恕构幸福教育”的理念。“恕”,一是“本心”。“恕”字,“如心也”,即良知:善与精一,知行合一。二是“诸己”,“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不断地在教育教学中反思自我,减少怨气,悦纳一切;成学成长,与时俱进。三是“恕人”,仁以待生,推己及人,保持爱与快乐的心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