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班主任的专业发展:成长历程与典型案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6 冰心催桃李,智慧育芳林

杨青兰(江门市第一中学)

在江门市第一中学,有这样一位老师,27年来即使在动了四次手术的情况下仍然扎根一线,无怨无悔,获得了学生和家长们的一致认可,她就是杨青兰老师!

冰心催桃李

20多年来,杨老师一直活跃于学生中间。她教过普通班、后进班、尖子班等各种类型的班级;接触过上进、桀骜、乖张等不同个性的学生。但是,凭着爱,她让每一面优秀的旗帜在班中迎风招展;凭着爱,她让每一位学生抬起头来走路;凭着爱,她获得了众多学生“亚母”“兰姐”的尊称!

有位陈姓女生,考试怯场心理严重,为了解除她的心理负担,每次大考小考之前,杨老师把她邀请到家里提供食宿,克服不懂厨艺的难关,一天三餐亲自为她下厨,在吃饭过程中聊天,以母亲般的情怀细心呵护,减轻她的心理压力,一直坚持了四年。一位梁姓学生,父母因忙于工作,无暇顾及他的晚饭,他常空着肚子来晚修,杨老师获悉情况,不顾自己当时身怀六甲,二话没说,接该学生到家里吃饭,每天亲自为他买菜、煮饭、洗碗,不计报酬“养”了他六年。一位张姓学生因伤需特别护理,杨老师每天六次骑着自行车送他上学回家逾十公里,一直坚持了近半个月时间,直到他痊愈。一位杨老师曾教过的陈姓学生患了绝症,杨老师获悉这一情况,不顾刚摔断的右腿的伤痛,两次带头捐款,并在学生的背负下去探望这位患病学生,使得患病学生及其家长感动得热泪长流……

每天晚修后,杨老师都会护送一位黄姓女生回家,为的是避免这位女生和社会青年鬼混。这项护送工作风平浪静了一段时间,变故发生了。那是一个料峭春寒的晚上,毛毛雨挟着寒风,扑面而来,江门的港口路,当时还是一条黑灯瞎火、人烟稀少的路。当杨老师和这位女生走到唯一有点灯光的东湖百货门口的时候,这位女生用手指了指商店门口,说:“老师,你看!”杨老师侧头一看,并没有发现什么异样的东西。可当她转过头来,却愣了——这位女生居然已坐在一位男青年的自行车尾座上,在她目瞪口呆之际,飞驰而去……当时的杨老师,本能地立刻扔掉雨伞,脱下高跟鞋,在港口路上演了一幕“生死时速”:自行车在她的不远处颠簸前行,杨老师赤着双脚在坑洼不平的马路上奔跑,阴森恐怖的夜、寂静少人的路,以及农田里不知名的虫叫声,让她这个自幼体弱多病的人筋疲力尽、惊惧交加,几乎虚脱——虽然最后的结果是徒劳,他们拐进了炮台新村里的一条小巷,杨老师硬着阵阵发麻的头皮跑了几公里,找了一个多小时未果。那一晚,杨老师踟蹰在冷冷的夜,披头散发,拎着高跟鞋,跛着双脚,雨水泪水双双落下,那是一幅多么令人震撼的图景啊!

难怪有一位自诩“无恶不作”的学生,在一篇《我是怎样被收服的》的反思中深情诉说:“初中的我曾是一个懵懂无知的叛逆少年,顶撞老师、拍拖、打架斗殴,都是家常便饭,直到我遇到了她——兰姐。兰姐是我心中的神,我非常爱戴兰姐。”

总有一种力量会让人泪流满面,那就是爱!杨老师就像点点萤火,用微弱而恒久的亮光温暖着万千学子的心田!

智慧育芳林

在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上,杨青兰老师下了智慧的“三步棋”:

第一步,转变理念,普及“庶民”德育。杨老师明白,教育者总爱追求所谓“完人”“圣人”的道德教育,如孔圣人所言:“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并且“文之以礼乐”,那么,这些多才多艺的人“亦可以为成人(完美的人)矣”。殊不知,每位学生不一定要开成洛阳牡丹,因为每一位孩子都有自己的“花期”。杨老师认为转变理念,要从先进的理论切入。没有先进的理论作为“制高点”,一切都将是纸上谈兵。因此,杨老师精挑细选,购买了上万元的理论书籍,分四期向工作室全体成员推荐阅读书目和文章,组织成员采取集中学习和分散自学相结合、自主研修和专家引领相结合的形式,通过沙龙、无主论坛等开展读书交流活动。要求每位成员三个月精读一本(一年读四本)与德育有关的书籍,并撰写读书心得,定期开展读书交流,每人一年上交两篇教育随笔或德育叙事案例。两年来工作室成员写出了上百篇高质量的读书心得,并在工作室创建的《简报》上发表。理论功底的夯实,让工作室成员打破了育人的“成人”情结,还原德育的“庶民”意识,不揠苗助长,设置孩子精神拔节的最近发展区,让每个不同个体达到应该达到的高度。不管是“草莓族”(心理脆弱者)、“迷网族”(网络沉迷者)、“青苹果族”(低龄恋爱者)还是“追星族”(狂热追星者),他们都成为名班主任工作室团队雕琢的“艺术品”!工作室理念的转变,像蝴蝶效应一样,让众多老师纷纷效仿,也让工作室团队赢得了众多后进“粉丝”的拥戴。

第二步,走下“神坛”,构建智慧德育机制。杨老师认为,“智慧德育”必然属于“民主教育”,没有平等,就没有德育,民主的管理机制“不是用来束缚,而是用于攀登”的。从主持人的层面而言,杨老师率领团队筚路蓝缕,为工作室工作的开展“画了一个圈”:组织机构、制度建设、团队建设,以“规范”作为关键点,确定了“不在同一直线的三个点”。组织机构的规范建设保障了工作室的“血液流通”,给工作室以政策层面的支持;制度建设的规范保障了工作室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给工作室以培训层面的支撑;团队建设的规范保障了工作室成员学员专业化道路的建设,给工作室成员学员的成长作保障。三大机制的制定,撑起了整个工作室的运作,为工作室“智慧”品牌的研讨开展“排雷扫弹”,也为工作室能从烦嚣的世界中回到自己的“瓦尔登湖”,于沉潜中做事安放了一盏“明灯”。当然,作为班主任的杨老师,也让班级德育机制的构建充满了人间烟火气,从班规公约的“刑上班主任”中对班主任的“八项特权”的约束,到“致班人的公开道歉信”,到班主任因过失而罚扫班级卫生等种种举动,无不彰显杨老师“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平等思想;从“今日我当家”把每个学生推上“家长”的“显赫”地位,到变“他人控制”为“学生自治”,充分体现了杨老师甩开臂膀,“让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人”的智慧管理。让德育走下神坛,更接地气,用人性化人文性的德育思维代替傲娇、睥睨一切的德育思维,用矮下的身子成就德育的高度,会让德育工作更走心、更有成效。

第三步,智慧途径,讲究德育之术。探索智慧途径,杨老师在以大爱为“道”的准则下,也讲究德育之术。她以课题“智慧型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的行动研究”为统领,协调、整合、融通工作室成员和学员工作,以“整体推进、各个突破,成员引路、分题深入”的研究路径以及“在学习中起步—在实践中提升—在研究中推广”的科研思路,以点带面,提纲挈领,形成金字塔般的研究模式。同时,层级分解研究的内容:第一阶段的研究核心是“班主任的创新智慧”,第二阶段的研究核心是“班主任建设班集体的智慧”,第三阶段的研究核心是“班主任开好主题班会的智慧”,第四阶段研究的核心是“班主任沟通的智慧”。每一个阶段都以“公需课”和“自修课”的途径完成,各成体系,又四位一体。“公需课”包括专题讲座、无主论坛、主题班会、对口交流等开放式研究,“自修课”包括工作室选定的推荐书籍学习心得、教育案例等的撰写,分解目标,层层落实,有条不紊地挺进班主任智慧的“大山”!因此,从班级管理的“借力打力”之术,班级活动设计的“小、近、实、序、趣”之术,班级文化建设的“四度(高度、深度、热度、宽度)空间”之术,到班干部培养的“帮、扶、牵、放”之术,与学生沟通的“同理心”之术等,杨老师集“编、导、演”三位于一体,多渠道、多方式、多层面带领成员学员去把德育做细、做实、做活。杨老师说“累了自己,毁了学生,并不是理智的做法,更不是智慧的过程”。此外,杨老师也深明“猪一样的队友”是可怕的,“人傻钱多”只能凸显德育队伍思想的贫瘠。因此,寻找智慧“仙丹”的关键还在于“炼丹人”。为了提升团队的智慧,杨老师着力于四大节点:人员的选择——“和而不同”的团队;目标的引领——智慧德育(以“智慧德育”为研究方向,致力于推动班主任专业化成长和发展,建设一支综合素质好、工作水平高、科研意识浓的优秀班主任队伍);管理的机制——“五个一”工程(建立一套严谨的内部管理制度、建立一套完善的人事档案、健全一套完备的督查考评体系、组建一支过硬的信息宣传队伍、树立一种和谐向上的团队精神);培训的模式——“四六”培训模式(四种培养途径:导师培养、专家引领、自主研修、榜样示范”;六种研修方式:学习培训、班会观摩、教育叙事、课题研究、无主论坛、交流展示),并通过“实践体系”“特色体系”以及“思想体系”的层递式课程设计,逐渐把成员学员培养成特色鲜明而又智慧丰盈的专业化班主任。尽管班主任施展的空间是有限的,但是,杨老师仍然相信,渗透智慧的教育,还是能够把德育的“蛋糕”做细、做实、做好!

夹缝中守理想

杨老师一脚踏进教学肥沃的土壤,一脚踏进教育贫瘠的大地。作为江门一中的语文科组长、作为广东省百千万名师培养的优秀学员,本来杨老师完全有逃离“贫瘠”地区的条件,可以在教学的“阳关大道”上高歌猛进。可是,一声遥远的呼唤、一个温暖的印记、一张青涩的脸底……让她对班主任工作产生了热情,扎根于这片广袤的黄土,承受着猎猎西风,直到日入黄昏!四年多以来,她扛起了五邑大地第一面名班主任工作室的鲜红旗帜,为传播智慧的火种,走遍了五邑大地,带领100多名骨干教师参与到课题研究中,举办了100多场智慧德育专题讲座及研讨活动,惠及8000多人次,带领团队写下了数十万字的智慧之思,团队中获得市级以上综合荣誉的共有100多人次……

作为一线老师,杨老师游走在教育与教学、一线班主任与高端主持人、素质与应试、理想与现实之间,使尽洪荒之力,只为夹缝之中仍旧坚守、方寸之间仍能起舞!人生的境界是什么?杨老师用冰心与智慧做了深情的注脚。